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扶贫,是新形势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指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和国家扶贫开发中的精准扶贫思想相结合。文章从精准扶贫的提出背景出发,以河北工程大学为例,分析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精准扶贫的角度提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提升策略,以期对我国教育扶贫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精准扶贫资源配置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卷化"困境,"碎片化"已成为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精准扶贫不仅要求政府在扶贫发力上的精确化,更需要贫困人口的主动积极参与和社会慈善力量的广泛参与。近几年,中国社会慈善精准扶贫已经渐成趋势,学术界却很少给予关注。当前慈善税制存在的不少问题,客观上成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推动社会慈善组织积极地投入政府主导的精准扶贫中来,税收激励是关键。须进一步完善《慈善法》中的税制规范,推动慈善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慈善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可包括:创新企业慈善合作,助推精准扶贫模式;创新慈善扶贫助学项目,开发绿色银行和慈善旅游路线;创新慈善组织向企业筹资,开展产业扶贫新模式;创新"一帮、十联、六送、六助"慈善救助模式,打造慈善公益载体品牌;创新设立精准扶贫慈善救助专项基金。  相似文献   

3.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大转折。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困局。本文基于全国各地的精准扶贫正反案例,对我国现阶段精准扶贫政策的推演模式进行横向归纳;从精准识别、精准落实、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的角度,对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困局进行纵向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精准扶贫的提出是扶贫攻坚进入新阶段的重大战略性调整,是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环节。调研结果显示,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过程中,不同区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在个体性贫困与整体性贫困交织的地区,扶贫工作过于强调"精准",而忽视了贫困地区的整体性条件改善,个体发展缺乏外部带动和支持;政府全面主导的模式对市场机制形成了排斥和挤出效应,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因忽略了"精准脱贫"的目标,单纯追求脱贫手段的形式化和政绩化,扶贫目标难以实现;过度重视物质投入而轻能力建设,形成部分贫困者的"福利依赖"。因此,精准扶贫必须把握好整体与个体、政府与市场、目标与手段、物质帮扶与能力建设四大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5.
绿色发展框架下精准扶贫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发展理念不仅为精准扶贫的推进提供了新契机,也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不仅是实现贫困地区的精准脱贫,更主要的是精准探寻贫困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做好精准扶贫顶层设计;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筑精准扶贫内生力量;牢牢守住生态底线,打造精准扶贫生态屏障;合理引导生态资源整合,拓展精准扶贫合作平台;全面推进生态移民工程,提高精准扶贫生态效力。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进入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新时期精准扶贫战略下农村贫困地区如何实现脱真贫、真脱贫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优势视角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理论视角,主要着眼于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力量,强调挖掘服务对象自身的资源,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建构"社工+"扶贫模式,通过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评估,制定合理有效的扶贫方案;借助专业方法进行教育与产业扶贫,提升服务对象自身的能力建设;通过链接各方资源,为贫困地区建立完备的网络支持系统,从而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以及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7.
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给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救助政策已逐渐迈进了"内涵式"建设的轨道,但在新常态下,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还将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社会救助政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托底性"地位,决定了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应将社会救助政策作为重点突破口。应当结合"十二五"时期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以及精准扶贫的战略要求重新反思社会救助政策的目标定位问题。未来社会救助政策的发展应从基本价值理念、宏观福利治理和微观实施机制三个层面予以展开。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具有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体现为高等学校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在扶贫工作中,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职能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发展科学和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并未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精准扶贫应充分发挥其专业学科及人才优势,在精准识别、精准分析和精准帮扶上狠下功夫,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杨帆 《天府新论》2016,(4):159-160
2016年5月29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四川农业大学共同主办,《天府新论》编辑部、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精准扶贫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在我国扶贫战略部署的大背景下,就精准扶贫的选择、创新与挑战,精准扶贫中的政府作用与社会参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还邀请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及四川省农业厅等相关部门同志出席,他们介绍了四川省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并希望学界关注扶贫宏观上公平与效率、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标准、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中观上“三位一体”扶贫的发展方向、政府扶贫和社会扶贫的关系、贫困村户的精准识别等问题。现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精准扶贫的内涵要求扶贫具有针对性,才能取得效益最大化,其实质是强调扶贫的针对性和效益性。而要实现扶贫的针对性和效益性,必须将精准扶贫纳入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即从法律规范、权利保障和权力规范的视角实现精准扶贫。以法治化保障和提升扶贫的精准度,既是我国转变扶贫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一个动态、不断反馈、开放运行的有机系统,其目标的实现是精准扶贫识别、精准扶贫帮扶、精准扶贫管理三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该系统会随着乡村旅游扶贫环境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包括:"三产"融合,延伸农村产业链;因地制宜,实施精准帮扶;"五化"理念,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协同联动,形成政策合力;注重人力,构建培训机制;智慧乡村,优化营销平台。  相似文献   

12.
贾宁 《南方论刊》2021,(6):38-39,42
2020年是我国"精准扶贫"的收官之年."精准扶贫"这一理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互相结合所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精准扶贫"这一理念在提出和实施的过程中,切实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之后中国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精准扶贫战略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扶贫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传统弱势群体保护和扶贫理论无力为精准扶贫理论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引入美国女权学者玛萨·芬曼所提出的脆弱性理论可以填补此种缺漏。该理论基于人类遭遇不可避免且无法克服的持续脆弱性的现实,通过揭示个体的脆弱性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网络的差异,论证了国家对脆弱性主体承担救助义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透过脆弱性理论棱镜,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国家"为何要扶贫"和"扶贫为何要精准"的根源所在。因此,脆弱性理论给精准扶贫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此外,由于脆弱性理论也给国家"扶贫如何做到精准"指明了方向,它也为精准扶贫战略提供了科学的实践指引。  相似文献   

14.
精准扶贫是新时代我国贫困治理的基本方略,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我国精准扶贫的脱贫成效、经济绩效、社会绩效三个维度的评估结果显示:全国扶贫成效显著,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扶贫资源边际效应递减,扶贫政策未能覆盖全部农户。贫困群体个体层面的自主脱贫能力不足,政府层面的扶贫政策、主体、方式碎片化,扶贫资源瞄准偏离和绩效考核动态机制不完善是扶贫绩效弱化的重要原因。应构建整体性贫困治理模式,完善扶贫绩效动态监测和考核机制,加大贫困群体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培育等方面的优化路径,进一步提升精准扶贫绩效。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210-216
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举措的精准扶贫,仅仅依靠物质帮助显然不够,它还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满足。长期以来的被动式扶贫模式,不仅使扶贫对象丧失了自我觉醒与发展潜能,而且还使其深陷精神困扰之中。对于精准扶贫的认识,不能认为"扶贫"就是获得最多的物质享乐,而必须考虑到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和守望。精准扶贫仅仅依靠物质支持和救助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多方面的参与融入才能完成。精准扶贫既不是以经济为本,也不是以精神为主,更不是扶贫物质越丰厚越好,而是要适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兼顾物质、精神和心理多方面的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激发贫困乡村发展活力和贫困群众脱贫动力,对改善农村宜居环境、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直接增加群众收入、提升乡风文明程度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青海省乡村旅游扶贫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推动精准扶贫的路径,以期为乡村旅游推动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提供可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村组干部是我国农村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到位的实际担当者。运用街头官僚理论审视后发现,在乡村场域下,村组干部因其拥有的自由裁量权而持有相当大的政策制定空间,导致了精准扶贫政策在乡村地区的执行扭曲,呈现出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替换性执行、扶贫项目精准安排象征性执行、扶贫资金精准使用隐瞒性执行以及扶贫措施精准到户附加性执行等失范表现。影响村组干部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失范的原因主要有精准扶贫政策本身的丰富性、村组干部综合素质偏低、乡村场域下政策执行环境的复杂性等等,鉴此,提出确立地方性规范、提高村组干部的综合素质、加强政策宣传和完善激励监督机制等政策建议,以期寻求新时期农村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18.
精准扶贫是被看作为了抵消经济减贫效应的下降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它将是藏区新时期扶贫面临的重大改革和工作要求。本文通过典型案例方式探讨了藏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助推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形式,探讨了藏区如何通过产业精准扶贫来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由"输血"转向"造血"的转变,说明藏区完全可以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实现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农村扶贫效果显著,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精准扶贫背景下,电商扶贫已成为扶贫的重要方式并被列入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安徽省颍上县抓住发展契机,率先成为全国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在通过电子商务助力精准扶贫方面成为典范.然而该地电商扶贫仍在探索阶段,存在群众参与性不高、人才匮乏、融资渠道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前往颍上县实地调研所得数据为基础,运用SPSS中的相关分析、频率分析及多重响应集对颍上县电商扶贫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颍上县电商扶贫提出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基层精准扶贫的成效直接决定了我国能否如期全面地实现消除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一支专业化的扶贫人才队伍,是壮大扶贫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随着"因村派人精准"思想的提出,基层扶贫干部的选派逐渐趋于合理。但通过在基层的调研中发现,某县扶贫队伍建设中仍存在着无效会议、文件材料过多等形式主义,行业部门扶贫干部效率低等现象。当前的基层政府必须重视扶贫队伍的建设问题。提升扶贫干部的政治素养,扶贫材料的精准化,行业部门间沟通机制的精准化。以此打造一支专业化、精准化的强大扶贫队伍,为全国的精准扶贫工作注入不竭的动力,助力国家顺利实现精准脱贫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