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象注解庄子独辟蹊径,其“性分”学说实是一种独特的养生论,由“生何以能养”而“如何养生”,由“明性”、“无辩”而“两顺”,最终达到“无心”之境界,郭象之养生并非养有形之身体而是无形之“心”,所以郭象养生论之独特正在于“养生即是养心”,而此“心”正是“无心”之两顺。  相似文献   

2.
养生之道重在调适。"适",本意为切合、相合、舒服、适养,即为符合自身情况,恰到好处地养生。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度和量,养生同样不例外。适养,有助于身体健康,帮助人们延年益寿。具体而言,主要有5个方面的适养:适视养血、适卧养气、适坐养肉、适行养筋、适立养骨。适视养血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人为血肉之躯,故就应适当重视养  相似文献   

3.
养生的内容很广泛。养内,调养内脏;养外,保养皮肤;养心,颐养心神;养气,保养元气。养生应顺乎自然规律,但也必须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生命的长短不仅取决于自然,还取决于调养得法,讲究养生之术。即:起居之道、饮食之道、房中之道、精神之道、医药之道、为人之道。荀子主张治气养心。他认为应当根据每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决定  相似文献   

4.
"君子远庖厨"作为《孟子》书中的一句话,具有可以丰富展开的义理空间,并使得孟子、儒家的许多思想得到进一步确认。首先,"君子远庖厨"作为君子之"仁心"当下发动的自然结果,具有其纯善无伪的特性,正因为如此,作为孟子口中的一种"仁术","君子远庖厨"才得以成其为预养仁心的方法,而不致戕害其本心之仁。其次,"仁"与礼义的关系也存在于"君子远庖厨"这种精炼的表述中,这一层义理虽然在孟子处引而不发,但却被儒家传统所认同,且被后世理学所发扬。  相似文献   

5.
孙思邈继承传统中医养生理念,同时深受道家等思想影响,创造性地提出了包含"性自为善"之养德、"啬神"之养神以及"俭约"的饮食之理、"导气之道"的导引术等养性为核心的养生之道。这种讲究精神内守、神形合一的养生智慧,是与道家的修德得以保身、清静无为、吐故纳新以及《内经》养德宁性、顺乎自然的修身原则等思想一脉相承的。孙思邈养生之道内含着养性和养形的统一,不仅含蕴着养生实践路向(养性、养神、养形)和价值取向(长生久视之道),而且揭示了医道同源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6.
重视老年保健,提高生活质量,是全人类关注的重要问题。健康之要在于养生,养生集成之精华首推道教养生。道教养生是道教继承和汲取传统的养生方法,在内修外养的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系统的养生理论和综合技巧。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能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一、道教养生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人类自我保健意识的集合。  相似文献   

7.
《庄子·养生主》有三个疑难问题需要解决。一,“养生主”意为“养生的主要原则”,而非“护养生命之主——精神”;全篇主旨是形神兼养,而非仅仅养神。二、全篇结构为:第一段统领全篇,接着用四个故事以“养形(庖丁解牛)——养神(公文轩)——养形(泽雉)——养神(老聃死)”反复交叉的形式阐述形神兼养的道理,造成一种循环往复、再三叮嘱、耳提面命的阅读效果。三、“指穷于为薪”一段仍属于秦失的话,目的是进一步说明死亡不必悲哀的道理,因为死去的只是肉体,而灵魂永存。  相似文献   

8.
《周易》哲学的中心论是人生论。在探讨人生问题时,它就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也作出了回答君子是现实中具有普遍示范意义的理想人格,具备“元、亨、利、贞”四德;人性源自天道、本质为善,即“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因此每个人都有成为君子的可能;教育的作用在于“蒙以养正”,即顺乎自然本质之道赋予之善,依循并长养扩充之,以成就君子之道。  相似文献   

9.
君子人格的培育,是《易传》的主要内容。《易传》强调君子学习的最高目标是圣人之道。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君子要注重书本与实践结合,要注重从自然之象和卦象之中学习。《大象》集中体现了君子求学于自然之象和卦象的内容,包括君子之德、处世之道、教化之方、管理之术、刑狱之事等等。这种注重从自然之象中学习的方法,是先秦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0.
曹琳 《山西老年》2012,(10):59-59
一德明代文学家吕坤说:“仁者可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二字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三戒孔子日:“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四法明代医学家万全指出,养生之法一日寡欲,二日慎动,三日法时,四曰却疾。五知宋代名人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发;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六节明代江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七宜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老人饮食宜早,宜缓,宜少、宜淡、宜温、宜软、食后宜以温茶漱齿。  相似文献   

11.
俗语“迅雷不及掩耳”在历史上还有其他多种变化形式,其中“疾雷不及掩耳”最常见,后者主要用于史书中的战争描写,而前者的使用更为广泛。这一俗语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大致出现了句式变化和字词替换两类演变方式,但主要是字词替换。通过对其各种变化形式的比较可知,记忆规律和认知心理决定了该俗语以六字为基本模式,而意义的常用性和单一性是“迅雷不及掩耳”成为最终形式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孙玲的传记文学文本《我在丝绸之路上舞蹈》为例,通过文本细读,结合传记研究与文本叙事研究,探讨了该文本中存在的三种视觉关系,即作者凝视中的他者,作者凝视中的自我与他者凝视中的作者,探讨了主体的意识与其在公域与私域中协调作用间的建构与被建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知识之源与课程之流--试论知识观对课程观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观的发展对教育观念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观主要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来实施它对教育的影响。知识与课程是源与流的关系。新知识观作为对当代知识多元化发展趋势所作的哲学反思 ,对课程知识深层结构和课程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析"像X似的"结构关系——兼与张斌、陆俭明等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像X似的”进行静态的句法切分 ,可以得到两种结果 :(甲 )像 /X似的 ;(乙 )像X/似的。本文首先从“像”、“似的”的实际用法出发 ,将“像X似的”短语分化为两类格式 :A、“像X似的”比况短语 ;B、“像X似的”揣测短语。然后着重对A类的传统 (甲 )式切分进行否定 ,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媒介转型带来了多种媒介形态并存的局面,也带来了媒介观念的革新。但是国内传媒在经历媒介转型的同时媒介同质化倾向也不断加剧,这是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对媒介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媒介同质化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本研究在对国内同质化问题进行一般理论概括和分析的同时,着重对重庆媒体出现的媒介同质化倾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一套旨在解决媒体同质化问题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一考核评价体系涉及到考核评价的总体思路、考评原则、考评主体、考评指标及赋值依据以及考评组织实施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和环节。  相似文献   

16.
媒介转型带来了多种媒介形态并存的局面,也带来了媒介观念的革新。但是国内传媒在经历媒介转型的同时媒介同质化倾向也不断加剧,这是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媒介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媒介同质化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本研究在对国内同质化问题进行一般理论概括和分析的同时,着重对重庆媒体出现的媒介同质化倾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一套旨在解决媒体同质化问题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一考核评价体系涉及到考核评价的总体思路、考评原则、考评主体、考评指标及赋值依据以及考评组织实施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和环节。  相似文献   

17.
论网络空间的特征及其对法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空间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对法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空间的技术性特征对国家的立法权形成冲击,网络的无国界性影响国家法的适用,虚拟性使社会主体的个人意识膨胀,法律责任感淡化;网络空间的分散式管理模式对宪法基础关系产生影响,其全球性特征使得全球法的地位加强,而无纸化与即时性特征对私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以功能等同、技术中立原则为基本原则构建全新的网络法律制度,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亦或对法学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晋商的优势是在数百年的经营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了具有独特性的优秀传统,对此必须发扬光大,同时本文也指出晋商由兴盛到式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能与时俱进,对此理应认真研究、汲取。  相似文献   

19.
蓝色贸易制度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色贸易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国际通用的标准和贸易制度,是一种新的“游戏规则”。因为获取这一标准需要认证,所以蓝色贸易制度就演变成一种“门槛”或“壁垒”。SA8000是一种典型的蓝色贸易制度。它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构成重大负面影响。中国企业既要正视它,又要采取策略应对它。  相似文献   

20.
电子邮件作为证据有其自身的优势 ,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国际立法趋势也迫切要求将电子邮件作为诉讼证据予以采纳。电子邮件相对于其他的电子证据有其独特性 ,它应当是一种特殊的书证 ,这也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电子邮件作为证据在其认定时应视双方争议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