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否决权的存在降低但没有封闭改革机制的开放性.代表性原则和效力原则是关于安理会改革的两个主要的指导原则.联合国创立时大国优先和大国一致原则受到日益强烈的质疑,然而,由于各国对安理会代表性原则存在多种理解,很难达成共识,而效力原则在美国等国家的支持下对代表性原则展开的批判也削弱了代表性原则的合法性,导致了安理会改革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赵亮 《兰州学刊》2007,(8):183-185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西属菲律宾时期的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宾奉行"以华养菲"的华侨政策,一方面需要华侨华人为其服务,一方面又对其加以防范、限制,有时甚至实行对华侨华人进行赤裸裸地驱逐和屠杀的"反华排华"政策.这一时期,西班牙殖民者"以华养菲"政策和态度经历了一个先扬后抑的历史轨迹,对旅菲华侨、菲律宾社会以及对以后各西方和东南亚国家的华侨政策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给人类政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是双重的:它既促进了全球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深化和发展,又使少数世界强权、霸权国家利用全球化,把"民主政治化".形成政治民主化与"民主政治化"的全球化悖论.本文用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着重剖析了"民主政治化"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其实质.  相似文献   

4.
巴黎公社的原则不是"议行合一",而是"真正民主"的原则和"必须有效地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的原则.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制度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们所体现的阶级统治的内容和实质的不同,而不是在政权组织形式上是否实行"议行合一"."三权分立"作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具体形式不能照搬,但在"三权分立"这种形式中所体现的制约权力原则及其民主法治精神,应当属于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构建"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应当遵循"必须有效地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体现民主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5.
"放管服"改革中的政策创新扩散规律,对于进一步深入推进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基于政策创新扩散理论,提出了一个"试点—推广"的分析框架.在系统收集整理有关"放管服"改革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基于典型性和重要性的原则,选取了"多证合一"改革和"证照分离"改革作为研究案例,探讨"放管服"改革过程中政策创新扩散的基本特征和内在机制.研究发现"试点—推广"是"放管服"改革中政策创新扩散的主要特征,改革事项和改革地域都遵循先试点再推广的基本模式.顶层设计和渐进改革是试点推广机制发挥作用的核心要素,政策示范效应是政策创新扩散的关键动力.本文深化了对"放管服"改革中政策创新扩散的认知.政策建议方面,进一步的"放管服"改革要遵循"试点—推广"的政策创新规律,强化改革前期试点,做好示范政策的复制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陈之迈与抗战前的"民主与独裁"论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民主与独裁"论战,是一个已被学术界关注较多的话题,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笔者认为其中仍然存在着若干被忽略的问题.比如,如何从参与论战的专业政治学者的角度来检讨论战表面话语背后的"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本文通过梳理论战的言论脉络,追踪文本线索,得出以下结论论战要角之一--清华政治学者陈之迈借用英国政治学者巴塞特(R.Bassett)的"民主"概念和美国政治学者罗杰士(Lindsay Rogers)的"危机政府"(Crisis Government)理论疏解了"民主论"者与"独裁论"者之间的理论张力,特别是为作为自由主义者的"独裁论"者提供了自我调节的理论依据,加速了这场"民主与独裁"论战的结束.  相似文献   

7.
"蛊惑家"在雅典民主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是雅典公众舆论的制造者,公民大会政策的建议者.作为民众的代言人,"蛊惑家"对于雅典民主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但是,伯里克利之后的雅典"蛊惑家"逐渐失去了伯里克利制约公民的能力和个人魅力,并逐渐偏离了他们原本的职能.  相似文献   

8.
党内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在党代会常任制的制度安排中得到了完整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载体.按照十七大提出的"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思路,应当把实施党代会常任制作为"扩大党内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扩大党代会常任制试点的范围和层级;同时,通过对人大选举制度、代表制度、工作制度、监督制度的改进和完善,使人民代表大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权力机关,形成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良性互动.建议设立政治体制改革试验区,以试点带动全局.  相似文献   

9.
1956年之前,波兰作为美国所谓的苏联"卫星国",美国对其政策与其他"卫星国"政策没有多大区别.1956年波兰骚乱始,美国开始关注波兰,把探索对波兰新政策作为整个对东欧政策的重点.1958年初艾森豪威尔政府制定了全面的对波政策,NSC5808/1文件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对波兰新政策--"演变"政策的完成.波兰是美国对东欧苏联"卫星国""演变"政策的首次试验,随后美国将该政策扩大为对整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策.  相似文献   

10.
选派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对于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促进城乡之间人才的合理流动,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河南省在实行"大学生村官"制度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是,由于这是一项全新的改革和尝试,一些相关的制度和配套机制还很难一时到位.因此,要建立科学稳定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就必须在选拔机制、后续保障机制、激励引导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6.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17.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评判党的执政价值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奎 《社会科学》2001,38(7):13-17
以新的视角研究政治信念 ,特别是对 8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进行研究 ,对于共产党人在新世纪强化理论创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一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学说、原则、理想的真诚信服和执著追求的态度。信念包括政治信念、道德信念和生活信念等 ,其中政治信念是人生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那么 ,今天为何去探索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呢 ?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就在于 :在社会主义运动暂时的低潮时期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 ,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中发展 ,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 ,在对真理颗粒的整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