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法是语言内在的法则和规律。语言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对其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力求更加客观地、科学地、正确地解释语言现象的语法理论,就是好的语法学。"视点"是日语语法研究里的重要范畴,日语的许多语法现象以视点的角度往往能得到更加合理的解释。本文通过几个语法热点问题的解释,强调视点研究对于语法教学和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自1898年我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问世以来,中国现代语法学已有了整整一百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年中,通过系统地引进西方传统语法和结构主义语法的理论和方法,汉语语法学掌握了一套与西方语言学相同的范畴和术语,搭建了一个与西方语言学相仿的...  相似文献   

3.
象声词就是模拟客观事物声音的词。我国早期的语法著作《马氏文通》(马建忠一八九八年)以及一九五二年以前王力先生的语法论著都没有把它收入词类。一九五三年以后,象声词开始引起了我国语法学界的重视,但对它的看法与归类很不一致。有的语法学者把它算作形容词的一种;有的语法学者认为它是特殊的词类;多数语法学者或把它归入叹词,或把它与叹词统统叫作象声词,而且把它排列在各类虚词之后,回避指明它的虚实性质。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象声词的数量较多,作用较大,它有自己独特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4.
一自上一世纪末在引进西学的热潮中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研究汉语语法的著作《马氏文通》问世以来,中国语法学已走过了八十多个年头。八十年的历史,是一部在西方语言理论指导下孜孜不倦探求汉语语法规律的历史。在《马氏文通》以前,古人并没有发展系统的语法科学,仅有朦胧的语法意识。为探究经义而呕心沥血的文字、训诂学家们发现,汉语的词  相似文献   

5.
《马氏文通》建构了自己的元语言系统,充分体现了马建忠对建立汉语语法学和开创中国语言对比研究的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马氏的模仿不是机械的,而是部分地继承了中国古代语法学说,结合汉语的实际,将西方的语法理论运用于汉语语法现象的分析;突显了汉语的“字”不同于英语的“词”,用“字类”替代了西方语法学中的“词类”;马建忠的“实字虚用”和“虚字实用”,直指“汉语实词不可分类”的事实;在字类中专设“助字”,体现了汉语助词与英语虚词的不同功能;“句读”及省、顿、次、式等概念,“为华文所独”,体现了中国古代文章学与现代“篇章学”的有机结合.马建忠较为成功地建构了汉语的语法体系,体现了“体用结合”思想.  相似文献   

6.
“汉语意合语法”批判金立鑫汉语语法的特殊性曾经被一些学者提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其中之一就是强调汉语语法的“意合性”。本文就国内一些学者所强调的意合语法,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一、语法是形式之法还是意义之法?一般的语言学理论总是认为,语法学研究的总是语言组...  相似文献   

7.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三部语法学专著,在中国语法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有较大影响。三书都力图抛弃从《马氏文通》、《新著国语文法》以来一般研究汉语语法的方法——套用西方语法来写汉语语法,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建立反映汉语自身特点的语法体系。因此,三书在体系上有同有异。三书共识之处很多是对汉语语法特点的精辟见解。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句法问题上,认识到汉语缺乏词类形态的变化,但却有着丰富的造句法。改变了历来以西方的“词类研究为重心”因袭模仿之法,根据汉语语法…  相似文献   

8.
唐晓峰 《中国学术》2000,(4):261-268
叶凯蒂(从十九世纪上海地图看对城市未来定义的争夺战)一文1,涉及了一个命题,即地图是意志的产物,而不是对地理事物的“客观”展现。叶凯蒂虽然没有说明自己的理论立场背景,但她显然是运用了福柯的话语和权势(power)这一套思想,视地图为又一种文本、又一番话语形式。  相似文献   

9.
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是与“真理”这个概念问题密切相关的,有些同志把他们自己所确定的真理概念作为“任何真理都没有阶级性”这一全称判断的理论基础,因此,这里有必要先从什么是真理这个常识性问题谈起。我们认为,真理就是人们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它是属于精神范畴的东西,而不是物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历来把真理看作是客观的,但这并不是说它本身就是客观事物或客观规律,只是说我们头脑里的正确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客观外界事物中反映过来的,而且是相对正确地反映了外界事物。我们必须弄清这  相似文献   

10.
汉语语法学的创建是中国语言学现代化转型最重要的一环,留学生群体就是实现这一环节的领军人物和主力。他们引借西方语法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草创了汉语语法学科的框架;在汉语语法的个性研究和汉语语法体系的修正、革新中,创造出了汉语语法学科的奠基性成果;在汉语语法教学实践中担当引领者和示范者,从学科教学的维度促成了汉语语法学的真正创建。从留学生角度看汉语语法史,不仅可以看到汉语语法学的创立、演进轨迹,更重要的可以看出异域学术范式影响中国近现代新学科创立、发展的过程,从而体悟本土新学科创立、发展,乃至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1.
由《修辞学习》和《营口师专学报》两家杂志联合发起的语法修辞能否结合问题的讨论,在语法学界和修辞学界都是前所未有、意义深远的。它对语法学、修辞学的研究以及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法修辞能否结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可以结合,以郭绍虞先生为代表;一种认为不能结合,以史锡尧先生为代表。郭绍虞先生在他晚年所著的《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一书中指出:“汉语的语法可说经常与修辞相结合的。结合是正常的,不结合是部分。”①并从语法教学和语法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汉语语法一方面非常容…  相似文献   

12.
释糈(禾焦)     
“礼记”“内则”:“饭:黍、稷、稻、粱、白黍、黄粱、糈、(禾焦)。”郑玄注:“孰(?)曰稰,生(?)曰(木焦)”,舆“说文”稰训(?),(米焦)训早取(?)大同小异。孔颖连说:“(禾焦)是敛缩之名,以其生(?),故敛缩也。稰既封(禾焦),故为孰(?)。”孙希旦“礼记集解”说:“稰(禾焦))者,言六種之饭,其(?)皆有生(?)孰(?)之异也。”自汉至清,小学家舆“礼记”注疏家皆(目未)  相似文献   

13.
幼年代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说的是用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的理论来研究现代汉语语法。这是语法研究方法上的一项新进展,它会有助于语法学科的精密化、系统化和实用化。自这一新的研究课题提出后,引起了语法学界的高度重视,国内不少学者相继发表了不少文章,对此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和探索,使这一理论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专家们预测,这一理论将是90年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一、位论的使出及形成的问丽施关注在《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一文中对于“三个平面”理论的…  相似文献   

14.
宁皖平 《学术论坛》2003,(5):109-112
中国古代有语法学,古代训诂学家在随文释义和许多论著中都有丰富的语法内容的阐述。在《公羊传》《梁传》注释中已出现了语法研究的萌芽。语法学产生于两汉注释书,到西晋时,《左传》杜预注对语法的分析、研究已相当成熟。总之,中国古代训诂学家语法研究的成就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15.
黎晓玲 《天府新论》2003,(6):115-117
吕叔湘先生《中国文法要略》一书一直以来都受到语法学者们的高度评价 ,它是“迄今为止对汉语句法全面进行语义分析的唯一著作”。其上卷“词句论”以语法形式为纲 ,阐述其所表达的语义 ;而“表达论”则以语义为纲 ,说明其所赖以表达的形式。书中具体详实的语义分析充分反映出其作为一部语义分析的系统之作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6.
论“所”、“所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所”和“所以”的不同看法自从《马氏文通》称“所”为接读代字以来,我国语法学界对古汉语中“所”,字的看法一直很不一致。刘复称“所”为关接代词,黎锦熙认为是联接代词,王力先生认为是特别的指示代词;这些学者的共同之处是把“所”字看作代词。另外一些学者则有不同的看法:杨树达称“所”为助动词,杨伯峻认为是小品词,中学汉语课本(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认为是助词,中山大学《古代汉语》、上海师范大学《古代汉语》也都认为是助词。近来把“所”看成助词的人越来越多。到底“所”是助词还是代词?这是本文准备论及的一个中心问题。语法学界对于上古汉语中的“所以”,也曾有过争论。杨伯峻认为“所以”是短语,黎锦熙认为是连接词,刘冠群也认为是连接词。上古汉语中的“所以”,到底是词组还是复音词?是本文准备论及的一个问题。另外,复音连词“所以”产生的时代问题,“所……者”词组中的“所”和“者”是否代词的问题,也是本文准备顺便论及的。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语法学者学术研讨会(国际)已在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与会正式代表70人,外籍和从境外前来与会的18人。会议共收到论文66篇。这次会议也是第五届中青年现代汉语语法学术研讨会。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的语法学术会议此前已举行过4次。首届会议名为“青年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第2  相似文献   

18.
“N_1V(称、叫)N_2N_3”句式浅探于富堂“N1V(称、叫)N2N3”句式是指“大家都叫他大老李”、“我们称他红管家”、“大家都叫她祥林嫂”、“人都称伊豆腐西施”一类的句子。对这类句式,语法学界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分析:吕叔湘、朱德熙等先生认为这种句?..  相似文献   

19.
正反问的省略与“X不”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你吃过饭了没有?”这里不加问号,不用升调,汉族人都知道是个疑问句,这是为什么?语法学家们把这种“X不(没、没有)”格式归纳在正反问里,这又是为什么?这种格式果真都是正反问吗?本文试图针对这种格式及其伴随的问题,作个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长期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方言学界在语法调查中存在客观困难,二是语法学界对方言语法的认识存在误区。近年来,汉语方言语法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开展了若干方面的专题研究,如概貌、词缀、虚词、代词、疑问句、特殊结构和句式等。今后,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一、开展方言语法调查的基础性工作;二、深化比较研究,三、变换研究思路;四、关注语言接触和相互影响;五、在理论与方法论上有所突破等。21世纪的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必将成为新的热点和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