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代赣关地处大庾岭商路的要道。清代前期,清政府为了维持赣关的正常运转,力图从制度方面进行管理,这客观上促进了区域商品经济的发展。经过赣关中转的商品种类繁多,使得赣州成为赣湘粤闽四省边际区域的商品集散要津,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赣南地区乃至江西与周边各省贸易。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关税档案,对清代前期扬州关的商品流通形式进行了探讨。扬州发达的运河航运及其本身所具有的商业城市的地位,为清代扬州关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大量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经过扬州关中转到全国各地,推动了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的商品交流,扬州也由此成为清代前期运河沿线乃至全国最主要的商品流通枢纽之一。  相似文献   

3.
顺治、康熙时期,政府还没来得及对附加税整顿。雍正时期,政府开始注意附加税问题,调查各关每年附加税征收情况,并要求各关上报所用的附加税。乾隆时,建立附加税制度。附加税是政府以制度形式,规定各关征收不同名目、抽取一定比例的费用。附加税又是各关税务行政所必须的费用,并非额外税,是制度内征收的税。附加税还是政府对税关的管理成本,大概在11%—24%之间,总额并不多。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和特殊的社会条件,清代新疆税收办法与同期内地有很大不同。这些税收虽然对人民群众是一种沉重负担,但仍无补于新疆财政大局。究其原因,则是新疆经济实力较弱而统治机构又相对庞大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蒙学教育自三代而始,历经周秦、魏晋、唐宋的稳步发展,至清已达到更为完备和成熟的程度。伴随着蒙学教育的发展,清代前期的蒙学教材在这一时期也呈现出多样化、完备化的发展态势。在教材的编纂体例上,更为关注儿童自身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行文上注重押韵、内容上贴近日常生活。此一时期蒙学教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对前代蒙学教材的合理继承;重视封建伦理道德教育;突出历史性与常识性的教育内容;与科举取士的紧密结合以及杂字教材的出现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清代前期的经世致用思潮、近代启蒙思潮以及治学精神的整理和评估,全面论述了这一历史时期学术思想精华及其历史地位。并以此为一侧面阐明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批判了《河殇》中散布的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7.
清朝前期 ,湖南境内普遍建立了以储粮备荒为目的的常平仓、社仓和义仓。此期 ,封建国家制定了严格而全面的仓储管理章程 ,湖南的官民也重视修建仓储。因而 ,各地的仓储在缓解社会灾荒危机中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实际上也是地方封建势力有效控制社会的一种微观反映  相似文献   

8.
清代前期政府制定税收制度的目的,是禁止商人漏税和防止税务人员贪污税款。当时政府税收制度的目的达到了,又没有达到,探讨了其中的原因,并论述了税收制度的特点:一是政府相关规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二是政府征税的行政管理成本比较低。最后探讨了税收制度缺陷及造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清代前期,厦门作为福建通洋正口,与东南亚的贸易发展迅速,其主要贸易国有:暹罗、吕宋、苏禄、噶喇吧、新加坡等国家,其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及发展经过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以康熙朝为代表的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是研究清代宗藩体制变革的重要对象,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特点在于:它在继承中国封建王朝传统宗藩体制的基础上对内藩政策实行着"中国化"的变革,实行着封建王朝"天下观"下的"中国意识"的萌芽与发展.清代中前期通过强化清中央政权对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而非"一统",加强了蒙古各部同清中央政权统治下各民族的融合.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基本上完成了对内藩的"统一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将清朝"天下观"下的内藩、属国作了很好的"内、外"之厘定,为实行"中国"由传统儒家意识下的"天下"向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之转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完成了对蒙古等边陲区域的统一工作.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考察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88件清代杀虎口税关奏折的内容,廓清了清代“远在边疆”的杀虎口税关财政、国家行政职能、土地和税关修缮等问题,弄清了杀虎口在清代中国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清代后期,各种外国货币在我国许多地区大量流通,占清末全国货币总额的比重超过30%。外币的渗透与侵略活动经常有密切关系,但根本原因是它们适应了我国币制变革的需要,被缺乏货币主权意识的中国人主动接受。外币的流通在我国货币制度的早期近代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晚清的币制改良运动是受外币流通的刺激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洪煜 《南都学坛》2002,22(4):9-11
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尽管汉代政府对商品经济在总体上采取抑制政策,但是汉代的商品经济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基础上仍有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浓厚的经商逐利的风俗。汉代经商逐利的风俗对当时人们的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引“情”入法:清代州县诉讼中习惯如何影响审断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清代诉讼中州县官凭借律例和情理审断案件,其中的情既包括人情也包括民情.通过考察四川省南部县全清档案中州县官对"义让"和"转房"案件审断情况,可以发现符合律意的习惯和不符合律意的习惯,在州县审断中的影响.当习惯为国家律例所不禁,则州县官大胆运用,直接将民情引入审断,此为"道统"高于"治统"的必然;当其为国家律例所禁止,但考虑到地方的特殊性,州县官虽然不直接引用,但仍常以人情为借口,以"看似通达人情,实则迁就习惯"的方式平息讼争,此为现实高于理想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清代封建王朝奉行传统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但是自明朝中后期以降的商品经济更为活跃,“抑末”、“轻商”的思想与政策逐渐受到愈来愈多的人否定。这种社会意识反映到清代地方基层政权贯彻经济政策的操作中一方面奉行朝廷颁布的重农抑商政策,一方面扶持商品经济发展,有时为着后者而对前者采取阳奉阴违的作法。 地方政权的职能发挥,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着何等的推进与制约作用,本文就清代州县政权的这一问题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6.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关系的静态和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分析,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存在以下关系:(1)商品流通从四个方面决定货币流通。(2)货币流通并不是商品流通的消极结果,它能从两个方面反作用于商品流通,从一个方面决定商品流通。(3)分离与耦合是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动态关系的两个侧面。分离是货币职能深化和信用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耦合则是发达商品经济和风险利益机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商品经济与明清民族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明清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商品贸易交流日益增多,社会经济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给整个社会的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有利的因素。但商品经济与明清民族经济的有益互动,势必受到明清社会自然经济大环境的干扰,进而影响了各民族社会的正常发展和变迁。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变革剧烈,加之受欧风美雨的洗礼,燕赵地区表现出某些与传统社会迥异的时代风气,婚姻习俗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婚姻媒介方式的转换、择偶标准的更新、婚姻程序由繁趋简、文明婚礼勃然兴起以及离婚再婚禁律被打破等。从表面的婚姻形式到深层的婚姻制度都较以往发生了明显的变易。婚姻礼俗变迁的动因在于政治变革的推进、经济发展的驱动以及文化教育的启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