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蘖与聚合——闽南对中原文化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河南光州固始分蘖出的闽南族群对中原文化有特殊的记忆.唐初陈元光随父"出镇泉潮间",平定"蛮獠"啸乱,并奏请建置漳州.中原文化开始在闽南大范围的传播.陈元光的开漳之功受到闽南民众的称颂,他本人则被神化,成为闽台共仰的开漳圣王.陈氏及其他开漳将士族裔逐渐形成有地域特征的"族统"观.光州固始作为文化符码也被闽南族群所体认,成为文化聚合中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2.
陈元光于唐垂拱年间创置漳州,为闽南地区的开发做出贡献,是一位值得纪念的历史人物。近年来,围绕陈光元家世、籍贯与《龙期集》的真伪,闽、豫两地的地方史志工作者有过激烈争论,但意见仍很分岐。这里仅就《龙湖集》真伪问题补充几点意见。关于陈元光的籍贯、家世问题,笔者拟另文探讨,这里不赘。  相似文献   

3.
由福建省对台办、台联、厦门大学等单位联合组织的"陈元光与漳州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0年12月4日至7日在福建省漳州市召开。来自日本、加拿大、美国和台湾、港澳地区的专家学者与国内北京、四川、福建等地区的代表18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主要就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陈元光开发漳州的历史贡献和施政得失 陈元光既是唐代前期的军事将领,又是当时开发闽南的重要历史功臣。漳州就是他  相似文献   

4.
陈元光是唐初闽粤地区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他在唐朝廷对闽粤边境地区的经略及漳州建立后闽南的开发中作过重要的贡献.他的武略和政绩历来为闽南人民传颂,也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但在有关陈元光家世、生平的传说中也掺进了许多后世伪托的成份,给我们正确地认识这位历史人物增加了不少困难.特别是清末明初纂成的若干《陈氏族谱》,刊载了题为陈元光所作的《龙湖集》,内收古赋三篇、五言诗三十四首、七言诗十四首,多为《全唐  相似文献   

5.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9年第5期刊载了谢重光同志的文章《〈龙湖集〉真伪与陈元光的家世和生平》(以下简称谢文),指出陈元光所著《龙湖集》中有关“人物、事件、地名、制度”等几方面的“纰缪”,从而判定该诗集系后人伪托,并进而否定陈元光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的说法,认定“陈元光先世为河东人,但从祖父一代起即已居于潮州,为广东揭阳人”。这些基本看法都是我们不能苟同的。由于这些问题关系到闽南文明史和闽南诸多姓氏的渊源,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6.
清初苏州剧作家考辨三则李玫一、李玉的“家人”出身问题李玉是明末清初苏州作家群(或称苏州派)中的主要人物,关于他的“家人”出身,是一个久有争论的问题。清焦循《剧说》卷四中说:“元玉系申相国家人,为申(一本作孙)公子所抑,不得应科试……其《一捧雪》极为奴...  相似文献   

7.
(一)漳州创建时间考今日福建漳州一带,在唐初原是一片蛮荒之地。至唐高宗时,因当地“蛮獠”动乱,唐廷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府兵前去平定。武则天垂拱年间,唐廷接受了陈元光的建议,在当时的泉州(治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与潮州(治所在今广东潮安)之间,新建一州,即漳州(治所在今福建云霄)。但是,漳州创建的具体时间究竟是哪一年?却至今无定论。近日偶阅《漳州方志通讯》1986年6月第六、第七合刊,见其中有何池、沈顺隆合写的《漳州占城池初考》一文,认为“漳州建置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至今已  相似文献   

8.
作为漳州的首任刺史,陈元光针对自己施政平台的特点,选择并贯彻推行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和治国措施,取得了治理漳州的巨大成功。他是初唐杰出的政治实践家。  相似文献   

9.
他心知问题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论研究领域,它探讨的主要是“我”以外的他心的本体论地位问题以及如何得到关于他心知的问题。在我国,庄子与惠施关于“鱼乐”问题的争辩堪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他心知问题的典型代表,二者的争论不仅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提出了他心知问题,而且在这一问题上可知论与怀疑论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从西方心灵哲学的角度深入挖掘“鱼乐之辩”中隐含的丰富的他心知问题的思想,对填补中国哲学在这一领域研究上的空白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伟大的文学家。因旧籍所载其文献资料既少,且多参差,故而其生平事迹竟不可考。他的籍贯问题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尽管在鲁迅先生看来,“自《录鬼簿续编》出,则罗贯中之谜,为昔所聚讼者,遂亦冰解”。可事实上,罗贯中籍贯的争论至今依旧不绝。直到1996年,山西省祁县河湾村发现了《罗氏家谱》等文物,则不仅证实罗贯中籍贯为祁县河湾村,同时也为罗贯中研究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资料。一、关于罗贯中籍贯的争论在封建社会,由于小说戏曲家地位低下,故罗贯中为正史所不载。加之时代乱离,罗贯中天涯浪迹,不少地方都有口碑流传。因此…  相似文献   

11.
<正> 王夫之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伟大思想家。在对他的评价中,常常涉及到他的家世问题。有的同志认为,王夫之“出身于一个在野的地主家庭”,“他的一生,完全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维护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更多的同志则认为,王夫之出身于“中小地主阶级家庭”。后一种看法已经成了定论。为了正确评价王夫之的思想,有必要弄清他的家世情况。(一)王夫之家世的基本特点王夫之既不是出身于在野的地主家庭,又不是出身于中小地主。他的家庭是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家庭。在1644年甲申之变以前,他家大致相当于乡村富农的经济地位;在甲申之变以后,他的家庭则下降于乡村贫苦者之列。要了解他的家庭的经济地位,首先须了解他的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1.有没有一个岭南文派?在今年初的广东中青年作家创作实践研讨会上,老作家吴有恒作了题为《应有个岭南文派》的发言(见1986.3.10,《羊城晚报》),他提出:“既然有岭南画派,有广东音乐,那就应有个岭南文派”。“岭南文派有一个特色是开放,是新潮。”“岭南文派应力求以新奇取胜,而不以古朴见长。”“岭南文派,应该有,但尚未有。似有实未有。它还未有足够数量的作家,还没有足够数量与质量的作品,关键在于新起的一代。”这就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岭南文学的命题提了出来。2.近年来对岭南文学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3.
论岭南文化的历史地位─—兼评“广东无文化”说李权时如何看待广东文化和评价岭南文化的历史地位,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历史上,就有“广东无文化”一说,杜定友先生在《广东文化论丛》一书中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批评。历史延续到今天,这个问题还继续争论,有人...  相似文献   

14.
姚茫父(1876-1930)名华,字崇光,号茫父,籍贯贵州贵阳,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画家。他在文字学和文物考古方面的论述至今仍不断被人们引用,他的诗词和散曲创作中不乏闪光的瑰宝,他的文艺理论著作受到研究近代文论者所重视;然而这一切,似乎都被他的书画名声所压倒了:民国初年,他在北国画坛的名声与陈师曾相当,而其独树一帜的颖拓更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响!所以,要评介他一生的成就,远非一篇短文所能完成。本文只谈一下他的论曲著作《曲海一勺》。此文现已收入郭绍虞、罗根泽主编的《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 茫父治曲的时间,晚于书画和诗词。据其《日历》记载,约开始于1910年。当时的社会风气,一般都认为曲不能登大雅之堂,不能和诗词文章相比,茫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之后,认识到“曲虽小数,然一字得失,至关重要。”他说自己之所以特别喜欢元曲,是因为它“沉着浏亮,如海水一泻不可遏抑,着墨不多,恰语语撞人心坎。”1911年,他曾认真地通读汲古阁毛氏所刻的《六十种曲》,逐一考订,并将自己的见解按目签记,日积月累,纸无  相似文献   

15.
“太平玉玺”的真伪问题,近年有不少文章进行过争论。持伪造说的一个主要依据,是玺文把“天王洪日”排在“天兄基督”之左,违反了太平天国左长右次的森严礼制。但是,王庆成同志《“太平玉玺”的读法》一文(载《历史研究》1981年2期)为此提出了新释,认为这是“洪秀全按照基督教义和他自己独自的宗教理论安排的,是一种尚右和从右读的特例。”其根据是洪秀全辛酉十一年二月十九日的一道诏旨说:“可知有父方有兄,况哥坐爷之右手……士提反证哥立右,父大过子总无差。”笔者对此论据的理解刚好得出和王庆成同志相反的结论,特此提出商榷如下:(1)洪秀全此诏不过表明他认为基督与上帝并坐时,在上帝的右边,理由是“父大过子总无差”。这正是其一贯尚左的反映,根本不是“尚右特例”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16.
近读两唐书,发现对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籍贯的记载有牴牾。《新唐书·后妃传》云:“太宗文德皇后,河南洛阳人。”而《旧唐书·后妃传》则谓长孙皇后系“长安人”。两说究竟孰是?本文拟考辨之。 如何确定一个人的籍贯?一般是以其祖居地或本人出生地为准的。据此,则考察长孙皇后的出生地及其父、祖辈的居住地,当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一、其祖籍既非安陆亦非丹阳关于许浑的籍贯,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最主要的有两种意见:一说他是润州丹阳人,一说他是圉师之后,祖籍安陆,后居丹阳。这两种说法包括了两个问题:一、他的祖籍是不是丹阳?二、他的祖籍是不是安陆?其实,对后一个问题,董乃斌与谭优学先生已经提出了疑问。董认为“现存许浑诗中绝无能够说明其籍贯为安陆的证据”,谭认为“说许浑是高宗朝宰相圉师之后,也毫无佐证”。二人所说极是。如此是否可以说,祖籍一定是丹阳?并非如此。因为:第一,宋、元有不少人说:不知何许人。第二,元人《至顺镇江志》将许浑列为镇江(丹阳郡治,辖丹阳县) “七著”的特例,董乃斌据宋人《嘉定镇江志》人物门记隋唐五代五十名人“而偏偏未  相似文献   

18.
关於李白的出身和他的世系、籍贯一样都是因为村科缺乏和其中的前后矛盾,所以研究起来是比较困难的。事实上,研究阶级出身并不是研究李白的重要的、关键性的问题。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了解,不是诗人的阶级出身决定他的创作,而是社会现实,人民的意志和他自己的世界观、生活实践以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决定他作品的倾向性。但是,为了弄清问题的究竟,谋求一个比较合乎事实的论断,特训是为了克服对待这个问题的主观主义的错误,也就有把它提出来进行商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丁为祥 《学术月刊》2023,(7):14-22+114
“尊德性”与“道问学”是《中庸》所提出的一种关于“尊德”与“问学”关系的概念,以指谓君子人生修养中的不同层次与不同方面,人们似乎也从未怀疑过其相互关系。但自从理学崛起,由于讲学与求知需要的凸显,“尊德性”与“道问学”便成为一个重大问题,而所谓“朱陆之争”便由此而展开。在朱子包括象山弟子对这一争论的叙述中,已经形成了所谓“泛观博览”与“发明本心”式的概括。到明代,又通过罗钦顺与王阳明之不同走向,转换为两种不同的为学进路之争。而从戴震到章学诚,则又通过“博”与“约”、“专”与“精”来深化这一问题在为学中的表现。如果我们能够还原于《中庸》之本义,并从儒家超越而又内在的视角来分析这一问题,那么这一近千年的争论也许就可以理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头绪,也可以看出现代知识论追求与认识论走向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探讨东北古代各族社会陛质中,为区别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我们经常遇到一个争论难解的问题。即当时主要生产者的身份地位问题,及它所反映的所有制的性质问题。在这问题上引起争论的,并非各人使用史料的差异,而是大家在理论认识上的不一致。例如在讨论高句丽社会性质时,引起争论最大的,是当时所谓“民”或“下户”的问题。对于“民”或“下户”占当时人口多数,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意见比较一致,但对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