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虽然秦国及后来实现统一之后的秦王朝执政者自诩"秦德",然敌对政治势力多以"秦暴"指斥其军事强势与行政风格.对于秦实现统一的战争攻势,"秦暴"也是失败者历史感觉和文化情绪的记忆.基于对秦王朝政治节奏与政治倾向的反感,后来的政论与史论有持续长久的"秦暴"批判.通过对战国秦汉时期"秦暴"舆论的分析,可以从另一角度考察遭遇败军灭国者的心理,有益于全方位认识秦统一这一历史变化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
秦国在历经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动荡与混乱之后拔地而起,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王朝,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其统治。然而,如此强大的帝国却在二世就亡国。究其速亡的原因,历代学者多从政治、军事、经济等角度来分析,秦亡固然受到这些因素的直接作用,然而,缺乏文化上的探讨,使"秦亡论"显得较单薄。本文从文化、地域、心理认同方面来探讨秦的灭亡,认为秦靠法家"霸道"兴国,以至于统一六国。然而,统一之后,其制度没有按照韩非子所说的"世变则事变,事变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事宜则有功"去实行,仍然实行其强权制度,并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扭曲了法家的本源思想。这些制度抑制了多元文化的发展,限制了国人,尤其是士人的自由,没有受到中原以及关东人士的认同,遭到反抗,以至于亡国。  相似文献   

3.
秦国在历经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动荡与混乱之后拔地而起,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王朝,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其统治。然而,如此强大的帝国却在二世就亡国。究其速亡的原因,历代学者多从政治、军事、经济等角度来分析。秦亡固然受到这些因素的直接作用,然而,缺乏文化上的探讨,使“秦亡论”显得较单薄。本文从文化、地域、心理认同方面来探讨秦的灭亡,认为秦靠法家“霸道”兴国,以至于统一六国。然而,统一之后,其制度没有按照韩非子所说的“世变则事变,事变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事宜则有功”去实行,仍然实行其强权制度,并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扭曲了法家的本源思想。这些制度抑制了多元文化的发展,限制了国人,尤其是士人的自由,没有受到中原以及关东人士的认同,遭到反抗,以至于亡国。  相似文献   

4.
秦军事地理变迁与秦农业地域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秦农业地域拓展研究与军事地理变迁相结合 ,以探索秦农业发展的历史。研究发现 ,伴随着逐渐开拓疆域 ,秦农业地域拓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即据有关中 ,吞灭巴蜀 ,蚕食中原和取郢以为南郡 ;秦之战争既有强烈的政治军事意义 ,而且有着浓郁的经济色彩。  相似文献   

5.
秦王朝短命而亡固然有其执政理念、政策体系及六国残余势力等的影响,但它所建构的皇帝理论在政治伦理上存在的缺陷在根本上是难辞其咎的。皇帝制度建构起来以后,秦王朝仍然延续了无限尊崇圣人的理念,并因圣王合一的特点而将帝王摆在了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上,使其能够以圣人之禀赋而率性而为,奉行霸道政治伦理,虽以圣王自居,以救世自命,但在实践中却已是政令日非,民生愈艰,终至于不亡不止。秦王朝的短命而亡,并非皇帝制度体系的缺陷所致,而是皇帝制度体系在政令制定及政策运营的伦理指导上存在根本性缺陷所致。  相似文献   

6.
秦王朝在文化政策上由"兼""融"向专制、禁锢转化.秦王朝在统一初期,对占居全国文化与学术优势的齐、鲁文化采取了文化怀柔与融合的政策、措施,这既本于秦武强文弱,需以齐、鲁儒学"兴太平"以文治国的需要;又本之于始皇对滨海神仙文化的希冀.但关东、关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秦固有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力"治世的政治文化心理,使这种文化政策在两大文化系统价值观的冲突中迅速转向、演变为"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取向,开启其后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先河.  相似文献   

7.
独尊法术的速亡——秦王朝政治文化选择的历史教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春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绝对皇权和民本主义进行了几个世纪的思想交锋,百家争呜是这种思想交锋的体现.孔子、孟子和吕不韦是民本主义的代表,他们在认可王权的前提下,力主限制之,维护初级的人权;韩非等法家主张把皇权绝对化,扼杀人权与平等意识.两大政治文化主张在秦统一后,因焚书坑儒,致使限制皇权的声音从此消声匿迹,文化生态受到空前破坏.这种极端的文化环境促使了秦王朝迅速灭亡,也从长久的历史上阻碍了人权、平等与民主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时期东方诸侯国鄙秦、仇秦的观念与东方士人入秦相映成趣。东方士人的宗国观念已极淡薄,功名富贵成为一般士人的人生最高目标。在社会价值体系转变风潮的激荡下,“仕”变成一个社会问题,士阶层本身的分化和普通士人的贫困是促使东方士人仕秦的主要原因。秦王为了加强君权,用高爵厚利招徕东方士人,成为东方士人入秦的巨大吸引力;秦国缺少严格的宗法制,客观上有利于秦国引进人才。从人才地理方面看,秦国客卿主要是韩、赵、魏三晋士人;从学派方面看,秦国客卿多为法术刑名和纵横策士。客卿成为左右秦国政治的基本力量,对秦国政治贡献巨大,客卿极力推行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理论与制度垂范中国政治两千余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秦文学简论     
秦族很早就生活在中华大地上 ,由于长期处于边地 ,发展过程又深受法家传统思想的影响 ,而且在短暂的秦王朝统治时期 ,实行了“以吏为师”、“燔灭文章”的文化专制政策 ,因此 ,一般认为“秦世不文”而对其文学尚没有足够的重视。秦能很快由地处边陲的小国发展而成为一个一统天下的封建帝国 ,对中国历史、经济、文化影响非常深远。随着秦这一民族的发展 ,追溯其文学源流、特征 ,认识其文学的全貌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先秦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秦国和统一后的秦王朝的主导政治思想,但是关于法家思想在秦国及秦王朝的具体实践和影响的文献并不是很多.《史记·李斯列传》正弥补了这一缺憾.文章通过《史记·李斯列传》分析李斯、赵高、秦二世对法家思想的接受,进而探讨法家思想在秦国和秦王朝的政治运作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王伦辩诬     
王伦是两宋之交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对金主张议和 ,故受秦桧信任 ,这一点最遭同时代人的攻击和后世的非议。他又坚贞不屈为国捐躯 ,显示了不屈的民族气节。对王伦应做出客观、历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康海在散曲、散文、诗歌方面的创作思想及其作品分析,认为康海是明代中期文坛的重要人物,在明代中期是可以与李梦阳相提并论的文学家,他们共同领导了文学的复古运动,对明代中期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尽管由于其性格耿介直率,张扬凌厉,受到"刘瑾事件"影响,罢黜回乡后又过度的放浪形骸,纵情恣肆,引起了后人对其品格误解,但这并不能影响其文学成就及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3.
杨守敬作为清代地理考据的殿军,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完成编订的《历代舆地图》是他一生地理考据研究的重要结晶。该图历时三十余年而成,凡三十四册(组),分总图和分图两种,全面绘制出了我国自先秦至明朝的历代地图,对清代乃至清代以前的沿革地理学进行了集大成式的总结,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17世纪荷兰殖民者统治台湾,当时,清政府已经建立了大陆的统一政权。郑成功在东南沿海一带组织抗清复明斗争,未能取得胜利,为了能有一个更好的立足之地,转而收复台湾却取得了成功,但郑成功始终以明朝孤臣自居。其子郑经主政后期,开始图谋偏安割据,终被清政府收复。  相似文献   

15.
北宋词人秦观,“古之伤心人”,他的一生充满悲剧性,论者多认为他是北宋残酷党争的牺牲品。试从秦观的心理特质入手,并参照西方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分析其“伤心”的原因。是秦观“情钟世味,意恋生理”、执着多情而又悲观的人生态度和敏感、脆弱的心理特质决定了他悲剧性的一生。  相似文献   

16.
黄道周是明末著名大儒,他在政治、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以人品气节为时人和后人所称颂。由于家乡漳州的朱子文化氛围以及父亲对朱子的崇敬,黄道周早年受到朱子学的很大影响,这使他终生都对朱子非常尊敬。但黄道周身处明末的复杂思想格局,他并不是一位纯粹的朱子学学者,由于他对朱子甚至宋明儒在一些根本问题上都有过尖锐的批评,黄道周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宋明理学的藩篱,成为一位兼具汉宋风格又有突出特色的独立思想家。正是出于这种原因,黄宗羲《明儒学案》把他归到诸儒学案。  相似文献   

17.
说“诗圣”     
诗人杜甫被尊为"诗圣",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宋人是视杜甫为诗圣的,但诗圣成为杜甫的专称则在明代中后期以后。而杜甫的被称为诗圣,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指诗艺的高超绝伦,一是指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境界,足以为人师表,为人们所景仰和崇拜。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仁民爱物的博大胸襟,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和精妙绝伦的诗歌艺术,仍是我们所应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他"诗圣"的桂冠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8.
在众多的使金文人中,洪皓是一位极具特色的使者。1129年洪皓出使金国,被羁留于金国达15年之久,方得遣归。15年流落北方的独特经历和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人格魅力,为他在后世赢得了极好的声名。不但如此,他留金期间为宋金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宋代文化在金国的传播,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种贡献一方面表现为洪皓在羁留金地的15年中,以其才艺教授金人贵族子弟,提高了女真贵族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表现为其使金期间所创作的文字,成为促进金初文学生成的重要因子。洪皓留存至今的《鄱阳集》等作品生动地记录了他在金国的心路历程。而其词的创作与传播,也展示了一位使者的不屈意志与爱国、思乡情怀,奠定了处于初创时期的金代词坛的基础,为金词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冯时可是晚明松江文坛著名学者、诗人。冯氏勤于耕耘,富于著述,仅诗作即达二千余首。然其生平、著述至今语焉不详,后人对其诗文创作褒贬不一,誉之者称其为诗坛“中兴五子”之一,为天子养士气、生士色,于世运功莫大焉;抑之者指其卑靡蹿驳,无一赞语。文章对其生平、著述进行了详实地考辨,通过考辨指出,冯时可诗虽不能成家,但在吴中文坛仍是一位极具影响的诗文大家,甚至在晚明他也是一位较有影响的学者。其诗文创作是那个沧海桑田时代的形象注脚。  相似文献   

20.
论老子重生思想的源流与道教思想的孕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一书中的重生思想上承容成子,而下开杨朱、秦失、南郭子綦一派.据考杨朱、秦失等本是秦人.春秋战国之时中原一带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秦地相对稳定,故一些避世之士向秦地流徙.这当中也反映出一部分知识分子和旧贵族对西周时代相对安定社会的憧憬.《汉书·地理志》中对秦地的评说,实反映了秦汉以前人的普遍看法.同见于文献记载的中原人至秦地寻求建功立业的现象比起来,为避世全生而至秦地的是一股潜流.但正是这类人的增多,养生、重生的思想在秦地滋长起来.春秋战国时的几位名医产生于秦地,也反映了这个事实.老子因周王室的种种事变使他对当时的社会失去了信心,故西入秦;而杨朱、秦失这些本生于秦地,又受过老子思想影响的人则东至宋、鲁之地,传播具有道家色彩的重生思想,以求以此救世.秦地重生、养生思想同燕齐神仙家思想的结合,孕育了道教,也形成了道家中重生、养生思想向道教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