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谭绍闻作为长篇小说《歧路灯》的主人公,性格是复杂多面的,并不仅仅是通常研究中认为的"败家子"的典型。分析他在堕落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可以得出一个新的结论,即从根本上说他是一个传统读书人的形象,读书人的心理特点在他身上得到了多方面的、另类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贾宝玉的诗词既有具体的美感,又具意味幽深的哲理。在贾宝玉的诗词及与诗词相关的情节中,凝聚着他的审美意趣和哲理。贾宝玉的审美观包括如下内容:对自然的审美体验,闲适放达的审美心态,对人生超脱的审美认识及爱憎分明的审美情怀。贾宝玉的审美观体现了他的诗性人格、生命经验和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3.
从"身份"的角度重新审视贾宝玉的人物构成,可以发现:贾宝玉首先有个五色石身份,突出了"无材"特性,奠定了他身份的矛盾基点;继而为神瑛侍者身份,突出了"情"特性,与五色石身份构成了一个标准矛盾体;最后转为甄士隐身份,突出了"空"特性,完成了"自色悟空"的主题阐发.正是这三种身份,共同构成了贾宝玉独特的身份内涵.  相似文献   

4.
朱恩义 《南都学坛》2001,21(1):39-42
贾宝玉“意淫”这一总的性格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意淫”不是皮肤滥淫”;二、“意淫”是一种近似“痴情”的感情;三、“意淫”有“惟意会不可口传”的神秘意蕴;四、“意淫”是弃于世道的,可为闺阁良友。  相似文献   

5.
"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生而衔来的一枚宝物,贯穿<红楼梦>的始终.它不只是一枚护身符,还是封建宗教、政治与道德的物化形态,也是贵族婚姻制度的代言,更是贵族自我危机中身份重建的寄托.看似没有生命的"通灵宝玉",却在贾宝玉的成长过程中,与其独特个性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表面体现的是以贾母、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与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贵放新青年之间的对立;实际体现的是没落封建贵族内部两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实质体现的则是没落封建礼教与新兴文化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6.
哈斯宝在《新译〈红楼梦〉》中提出了一套较为体系化的人物塑造理论。贾宝玉作为《红楼梦》的男性主要人物及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的叙事主线人物,其形象对整部作品的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新译〈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形象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叙事主线人物的个性特征,哈斯宝给我们解构了一个极其结构性的贾宝玉。因此,对哈斯宝《新译〈红楼梦〉》评点中的贾宝玉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所蕴含的丰富的艺术见解。  相似文献   

7.
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生而衔来的一枚宝物,贯穿《红楼梦》的始终。它不只是一枚护身符,还是封建宗教、政治与道德的物化形态,也是贵族婚姻制度的代言,更是贵族自我危机中身份重建的寄托。看似没有生命的通灵宝玉,却在贾宝玉的成长过程中,与其独特个性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表面体现的是以贾母、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与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贵族新青年之间的对立;实际体现的是没落封建贵族内部两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实质体现的则是没落封建礼教与新兴文化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8.
贾宝玉的原型究竟是谁,作为《红楼梦》研究的重要问题,学术界观点纷呈。笔者认为贾宝玉的原型可能是:明代靖难功臣荣国公张玉嫡长孙,英国公张辅嫡长子,早年职封勋卫,终因痴呆病发未能继承张氏世袭爵位的张忠。  相似文献   

9.
红学研究近百年来的概况表明,在对《红楼梦》主旨探讨方面取得突破性成就的两篇文章均借用了西方的哲学理论,而这些理论均可在中国的佛教文化中找到契合点,因此对《红楼梦》主旨的探究是可以回归于本土文化的。《红楼梦》所描绘的“贾宝玉”的生命历程正是佛教所认为的从“执”到“悟”也即从“觉心起念、相续不断、住持苦乐”再到“除灭无明、见本法身”生命历程的再现。从这一角度切入,可使红学研究中的几桩公案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歧路灯》主人公谭绍闻的住地为“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萧墙街”,乃是借用“祸起萧墙”这一典故。而谭绍闻的乳名为“端福”,祸福相连且又相互转化,作者用意相当明显。可以说,《歧路灯》小说整个故事是以“祸起萧墙”与“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来构架的。书中另一不可缺的人物王中,是个既忠且义的仆人,从他的身上可找到诸葛亮的影子。  相似文献   

11.
像《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必然意味深长,不同的视角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因而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层底蕴,就显得很重要。《红楼梦》"两旨"并驾齐驱,灵性与佛性应是作品的根本底蕴,抓住了这两点,才能真正走进作品,走近作家。  相似文献   

12.
夏鼎是《歧路灯》中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其性格特征表现为集赌棍、流氓、市痞、骗子、无赖等恶人恶性于一身。其文本价值体现在他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反面人物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而他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封建统治的后继无人。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根据已知的事物把握体验未知的事物,捕捉人对抽象事物感受和体验最重要的形象化手段之一.<西游记>中唐僧与<红楼梦>中贾宝玉水石文化隐喻内涵丰富,隐喻象征深刻.唐僧与柔性的水意象密切相关,贾宝玉与石头、通灵宝玉三位一体,与硬质的石玉结缘,他们虽来自不同的渊源意象,却有着同质的文化隐喻意蕴.他们都涉及到弃不弃、情不情、死不死、物非物四对对立统一的辨证命题,在此是是非非的思维模式中彰显着吴承恩与曹雪芹对生命对人生超然的理解态度、冷然释然的反思精神.水石文化隐喻为我们深入了解唐僧、宝玉蕴含的深层文化价值与意义开阔了视野,也为深刻理解<西游记><红楼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结合《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探索分析了曹雪芹为小说主人公贾宝玉命名的深刻寓意 ,指出了作者借神话中补天的顽石 ,表现贾宝玉棱角分明 ,不向封建势力妥协的叛逆性格和斗争精神 ,揭示了其假宝玉 -真顽石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5.
《歧路灯》中的动词"董"和形容词"古董"颇有地域特色。"董"是行为动词,在句中作谓语。"董"和"弄"在语义、语法上相同,而在语用、使用范围上有异。因此该书中的"董",都可以用"弄"替换,而"弄",却不尽可以用"董"替换。"古董"包含有难缠、固执、不易对付、变幻莫测、居心叵测、行为乖戾、喜欢惹是生非等义,可以表现性格、脾气、行为、内心、外在等诸方面。今天的豫西南等方言中也有与《歧路灯》相似的"董"和"古董",但古今的"董"都谈不上"粗俗",且"董"的行为本身从性质看并非都是"胡为乱来"。  相似文献   

16.
17.
“衔玉而诞”之内涵——论贾宝玉之“玉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 《南都学坛》2006,26(1):40-47
《红楼梦》中贾宝玉“衔玉而诞”的情节设置,显示的是作者对宝玉“人玉合一”的君子形象的巧妙构思,象征的是贾宝玉“有玉之德”的内涵。贾宝玉不仅有“玉树临风”的容止之美,还有“温其如玉”的性情之美,更有“玉洁冰清”的品德之美。作者如此设计贾宝玉怪异的出生,也是在借此强调贾宝玉性格、品德生成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及其对他的肯定和赞赏。贾宝玉形象寄托了作者改造人生、改造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来看,<歧路灯>生动地表现了18世纪开封所具备的两种城市属性--中州理学名区与中州商业都会.这之间的文化冲突和矛盾,有其深刻的根源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堪称巨著的《红楼梦》,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读法。文中所要解读的是《红楼梦》中的“中性”意义,无论作者在潜意识还是显意识里的“中性”意义编码,对于读者而言,都是探究《红楼梦》的一个新的视角,从而得到关于现代女性的发展、现代女性与社会的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0.
《歧路灯》一改明代小说中对商人描写的理想色彩与诗意生活,继之以真实的生活场景,全面描述了当时商业的全面真实景况,既描写了商人致富的艰辛,也重现了"无奸不商"的经商现状,同时写出了商人对于缙绅阶层的向往之情,并通过对缙绅家族沦落后的描写表现出了自己的教育意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