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创立儒学,初步建构起儒者的社会角色规范。孔子所设定的儒者社会角色,既有理想的一面,又有现实的一面。二者有一定距离,理想和现实之间有所矛盾。孟子发挥了其理想主义的一面,荀子则发挥了孔子现实的一面,解决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达成了儒者与专制政治的协调,最终完成了儒者社会角色的定型。  相似文献   

2.
社会物质技术的进步有助于推动社会改造理想实现。思想与物质技术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平等的社会合作思想既是人类社会改造理想,也是伴随着物质技术水平发展的一种思想实践。在思想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平等社会合作观既要高于社会现实,起到引导社会进步的精神作用;同时,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物质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实践,又为理想精神的现实转化,为社会改造理想的真正实现,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3.
"君臣共治"是孔子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内涵,孔子"君臣共治"的理想状态是有德之君举贤任能,在孔子的政治理想中,政治得以良好的运行必然由一个有德性的君主来引导,君主的"为政以德"并不是不作为,而是通过修身成德来获得人才,通过对人才的良好使用,达到君逸臣劳的"无为而治"。孔子"君臣共治"思想的现实选择中具有理想之境和末等追求两个层次,寻找任贤之主是孔子现实政治的理想之境,欲仕不义之主是"君臣共治"思想的末等追求。孔子所处的时代,不存在有德之君,他只能理解现实政治,接受现实的政治境况,选择仕不义之主。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社会得到善治是君主和臣下配合的结果,臣下的努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君主的不贤。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人-心秩序观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理想人-心秩序的特点是安与乐;其二,理想的人-心秩序必须依仁守礼;其三,理想人-心秩序的实现要坚持学与思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孔子出仕思想初探张华龙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社会思想仿惶无适的历史过渡的时期,孔子第一个提出了一个庞大的试图揭示人与社会总规律的治世之道即儒家学说。它以恢复传统的姿态勾划了一个德政礼治的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在走向现实的道路上,孔子觅取...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思想家。他提出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具有极其深远影响的道德理想目标,作为实现其社会理想的精神动力。他将周公为代表的西周初期统治者的思想主张,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孔子的志向在于建立一个富足、文明、和谐、稳定的理想社会。出于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的需要,他提出了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义"等为基本范畴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设计了具有不同层次品格的理想人格形象。他谈论最多的道德理想人格是"君子"。君子人格应当具备的品格,最主要的是"仁""知""勇"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34(1):F0003-F0003
孔子是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美国被尊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他的儒家思想不仅表现在伦理道德观上,还表现在社会政治理想各个方面,孔子在《礼运大同篇》里面提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这是最早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孔子为后人树立了作为教师和教育家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8.
在教化民众、实现理想社会的这一过程中,老子和孔子都注意到:一个理想的为政者具有重要作用,侯王是实现理想社会的直接推动者。这样的思想具体就表现为对侯王概念的论述。虽然侯王不同于作为理想人格体现的圣人,但是无论是老子还是孔子都期待和要求现实的侯王应以圣人为榜样,教化民众,推动理想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礼"和"仁"是孔子思想的重要范畴,"贵礼重仁"是孔子思想的主体.本文认为春秋时期礼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仍充当重要角色,也给普通士人提供了进身的阶梯,孔子贵礼是和当时的礼治思潮相适应的.尽管礼是社会和谐秩序建构的重要手段,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新的整合,因此儒家的秩序理想难以化为现实,但孔子的秩序和谐理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适值“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社会失范,各种社会越轨行为比比皆是,子杀父、臣弑君、兄弟相残、权臣僭越、诸侯争霸、攻伐不休,作为天下之主的周天子已名存实亡,社会正处在剧烈的转型之际。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孔子试图以仁、礼为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正名”和教育两种社会控制方法,达到实现“天下有道”的社会控制目标。社会控制思想实为其社会思想的核心所在。 一、孔子的社会控制目标:“天下有道” 孔子所处时代正是大变革时期,天下大  相似文献   

11.
论黄宗羲的社会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夷待访录》是集中反映黄宗羲社会理想的重要著作.全书针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分治之以群工”、“立‘天下之法’”是代表黄宗羲社会理想的几个方面,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2.
如何建构安定有序、和谐发展而充满民主正义的社会,从古至今一直是一大社会难题,也是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哲人们所热衰的话题。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两大导师,孔子和苏格拉底在这方面的探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本文试图从时代背景、各自思想主张以及现实思考三方面对二者思想中所反映出的共同本质性,即对于理想社会秩序的寻求,作一简要诠释。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对整个中华民族产生了广泛而又悠久的影响,对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的追求,对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的强调,对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重视,乃是孔子人生哲学思想的主体精华所在,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这些思想文化遗产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指出孔子思想是源于历史传统和现实本真状态两个层面,但由于种种原因,更为重要的后者却被遗志和蔽了,进而使之具有“先验历史本质”的特征。同时由于孔子思想是一种应然和理想的价值理论加之被形式化、物化,从而与现实的具体生存相矛盾。如何对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学进行创造性转换,则需要我们还孔子以本来面目,深入到“事情本身”,以“过去”和“他者”为手段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孔子德治的最高理想是大道之行下的大同社会 ,王道之行下的小康社会则是其最低理想。“仁”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 ,“礼”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总纲 ,“天命”则成了孔子德治思想的封闭环。“克己”与“爱人”是实现孔子德治思想的两条主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孔子的仁学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仁者爱人是仁的根本,克己复礼为仁是实现仁的具体举措,孝悌为仁之本讲的是仁的情感基础,杀身以成仁则是孔子仁学社会伦理责任的具体体现。孔子仁学思想是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道德思想具有社会、历史双重维度,是一种社会历史范式下的道德研究。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从早期人生理想确立,经唯物史观这一实现路径,到最终实现道德理想,是一个完善的过程,不存在认识论的断裂,也不存在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的对立,更不存在道德虚无主义和反道德主义问题。在社会历史范式下,可以厘清马克思道德思想从道德批判到道德理想、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明晰马克思道德思想与社会历史的密切关联性、与社会现实的语境相关性以及理论层次的变动性等特点,还可以透过道德这一视角,看到马克思对人真正成为历史自觉主体的理论向往。  相似文献   

18.
“礼”属孔子思想的重要范畴,春秋时期社会的失序决定了孔子特殊的重礼情结。顺应春秋时期的礼治思潮,孔子寄希望于礼治秩序的重建,试图通过个体的理性自觉实现境界提升,由个体之“仁”重建理想的礼治和谐社会。孔子的省刑或无刑的主张,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情怀,与其后来的法家有不同的思路,其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对今天和谐社会的建构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儒学在创立后迅速成为显学,形成了庞大的儒者队伍。儒者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其形象的构建在战国末期完成。这个过程始创于孔子,孔子的儒者形象存在理想人格与社会专制现实的矛盾。孟子发展了其理想人格的一面,荀子则主要发展了其现实的一面,达成了儒者社会角色与专制体制的协调,完成了儒者形象构建的定型  相似文献   

20.
孔子所推崇的"仁爱"思想、保民养民思想以及均平思想是人们扶贫济困、帮助弱者等行善行为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乐善好施、重义轻利、荒年减税等在内的社会救助思想。其社会救助思想具有博爱精神与普世性,在历史上有长达两千多年的深远影响。借鉴与吸收孔子社会救助思想的合理内涵,克服其局限性,以期有助于中国当代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