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经20多年积淀的汉味文学,在叙写江汉往事中,寻求新的超越已势在必行。从文学发展自律性与创作主体互动角度看,开创汉味文学新气象,需要激发创意思维:汲取或转换文学与生活的灵气,以现代意识审视发展中的武汉社会,开掘富有地域文化与九头鸟风情的汉味底蕴;按照汉味特色的对象性限定,从深度和广度探究汉味文学穿越时空的厚重感、客观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方方小说的叙事背景几乎都在武汉,至少也与武汉息息相关。武汉地域文化滋润、培育、成就了作家方方,作家方方也以自己孜孜不倦的勤奋创作丰富、充实、拓深了武汉地域文化内涵,用文字为这座城市"立此存照",构造了文学武汉的"平行空间"。方方通过对武汉市民文化的"零距离"呈现,实现了"新写实小说"的异军崛起,其独特的市民精神、风俗风景、方言地标等的展示和表现,构建了当代小说史上崭新的美学空间。  相似文献   

3.
池莉钟情于日常生活的书写,并执着地探索它、冷静地表达它。探索与表达的结果是:武汉获得了小说的命名,日常生活获得了超常的价值与广泛的认同;“汉味”与“对个体生命存在状态的世俗关注与表述”成为池莉小说创作的两个亮点。  相似文献   

4.
作为广西新生代作家之一,壮族作家李约热具有清醒的小说文体意识,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后现代小说文本的个性特色。“不确定性”是其主要特色和创作风格,也是作者观照世界的方式。“不确定性”在其作品中主要体现在作者思想意图、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的不确定性和语言的跳跃性强等方面。“碎片化”是造成李约热小说“不确定性”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彭巧燕 《船山学刊》2006,(2):154-156
湖南长沙本土作家何顿,在小说创作中,立足长沙,其作品的人物生活场景、娱乐方式、叙事语言等无不体现长沙地域风土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6.
周水涛 《江汉论坛》2003,(2):106-108
本文分析了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建构的三大特点。一是多向的文化思考:审视农民文化、反思传统、追求“诗意的生存”是文化思考的主要指向。二是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意蕴建构:多元文化的共存为新时期乡村小说创作提供了多种文化依托及文化选择的余地,从而造就了作品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文化类型的多样性,而大众文化的兴起又带来了作品的文化品位的变化。三是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展示:地域文化审美意识的确立是地域文化展示的关键前提,先后兴起的乡村小说文化群落的创作在地域文化层面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从地缘角度切入的文化展示深化了作品的文化探寻。  相似文献   

7.
张瑞英 《齐鲁学刊》2006,1(3):103-108
齐鲁文化重视伦理道德、注重平民意识和民本思想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山东现代小说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人的解放”和“平民文学”的创作观念与原创的齐鲁文化精神相契合,山东作家以现代主义的思想观照传统文化,赋予齐鲁文化更为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17世纪是我国白话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期在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上,与白话小说出现的初期相比,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文人参与到小说创作中来,作品呈现出文人化倾向;二、创作传播的地域分部特色十分明显;三、小说的创作传播带有一定的商业色彩,成为一种产业。体现出文人化倾向、地域化特色、及产业化转型等新特征。  相似文献   

9.
地域文学史研究刍议暨山东文学流变研究例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乔力 《东岳论丛》2001,22(6):121-126
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分支 ,地域文学史具有自己的特殊性。首先是地域范围的确立 ,当以一级政区主体的“省”为适宜。二是内容的界定 ,则包括本籍贯人士、虽非本籍但较长时期在此生活并有创作活动的作家、作品以本地为主要空间背景的三部分。最后是建构范式的选择 ,应以主流作家作品为主 ,排除一味在数量上求多求全的倾向 ,而在地域自然人文诸环境因素的观照下 ,揭示文学的演进嬗变流程及地方特色。驿路文化与作家作品的关系、济南诗派、族群作家则是明代山东文学中的特色景观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作家协会举办的“吴越风情小说研讨会”于10月7日至8日在杭州召开。来自北京、上海、江苏、陕西以及本省的作家、评论家和有关领导共7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对“地域文化与小说创作的前景”、“吴越风情小说的界定与意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与会同志认为,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吴越文化以其独有的文化特色,给文学创作提供了一块丰腴的土壤。八十年代以来,浙江文学创作出现了一种新的流变,即小说的风俗化走向,  相似文献   

11.
福克纳围绕家族历史地域三位一体的母题架构而创作的“约克纳帕塔法”家族世系小说,以及其中所表现的“家园”情结、怀旧意识和感伤情调,在我国新时期作家中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共鸣,也是引发新时期家史小说“复兴”的重要诱因.新时期家史小说作家与福克纳进行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潜对话”,并在创作中过滤、改写和重塑福克纳的家园神话,赋予其鲜明的中国本土特色并融入了作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家族问题的个性化思考.  相似文献   

12.
香港作家的作品 ,对传统的态度呈现出一种尴尬而矛盾的姿态。一方面 ,文化传统上的一脉相承和厚重深邃使其作品保持着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 ;另一方面 ,香港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点又在很大程度上使这种联系以一种疏离、质疑的方式得以呈现。因此 ,“故事新编”成为香港作家一个引入注目的书写方式 ,形成一种母题。本文拟从母题学的角度对香港“故事新编”体小说进行疏离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文革”时期小说的创作队伍有三类:一是在“文革”前已创作出有影响作品而又被允许继续创作的,二是在“文革”前有习作练习或发表的;三是从未写过作品的。这样的创作队伍构成,反映了当时对“十七年”文艺的否定和现实政治的需要。与此相关,“处女作现象”和新时期一些有成就的作家在“文革”中开始起步,成为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关于《结水浒传》的主旨,论者多以为是“尊王灭寇”。论其产生的原因,大都联系清后期朝政腐败、人民暴动此起彼伏的社会形势;作家封建官吏的出身与维护王权、仇视民众造反的思想感情倾向。但创作主旨与小说主旨常常并不完全统一。创作主旨即创作目的,是作家凭借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认识与感情。而小说主旨则与创作主旨有所不同,它是作品本身呈现出来的,被不同读者感悟理解到的相同、相似或相异的思想、认识与感情。创作主旨存在于作家主观层面,小说主旨存在于作品客观层面。但两者关系又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5.
民初旧派言情小说具有鲜明的地缘特色,即江南文化特色.作品呈现的是充满诱惑的优美诗意而又哀伤颓废的江南.江南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及作家个人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使得民初旧派言情小说字里行间吹拂着诱人与颓废的“江南风”.考察这类小说与江南的关系,对于重新发现此类小说的价值,以及从一个侧面重现丰富的文化江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地域文化对作家的创作影响是深远的,黄咏梅小说中处处都有梧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黄咏梅小说创作中,浓郁的乡土情结和诗性品格与集体潜意识的地域"隐型文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虽然第三代陕西作家们在小说的写作风格、创作主题等方面都各有特色,但在他们的作品中却可寻到一个共同的脉络,那就是独特的语言魅力.其中深具口语化色彩的叠音字的运用、各种带有地域特色的名词、动词的运用以及形象的民间熟语的运用等,都令其作品达到了方言、地域文化和修辞间的和谐统一,从而呈现出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地域文化散文是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进行的散文创作。其地域文化特色一是来自描写对象 ,二是来自作家自身。描写对象是外部因素 ,而作者自身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知识积累及审美观照 ,则是最关键的内部因素。贾平凹的地域文化散文 ,诸如《黄土高原》《秦腔》《走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老西安———历史的记忆》等 ,体现了一种“虽秦而近楚”的地域文化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9.
古华是在湘南山区成长起来的一位"农民式"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离不开三湘大地这个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所以,在区域文化研究日益彰显的今天,我们试图从湘楚文化的视角来探讨古华的小说创作,兴许会别有一番风韵吧.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113-118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曾经活跃着一批江西作家。他们以天然的地缘身份结盟,或合作编撰小说,或相互评点作品,携手参与到早期的通俗小说发展事业之中。从地域文学视角审视,这个群体的形成以及作品主题的选择,既是作家对自身地缘身份的认同,也是本土深厚宗教文化的延续。此外,作为早期的通俗小说职业作家,该群体在小说创作中的摸索与创新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