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折中主义是把各种不同的思想、理論、观点毫无原則地、机械地結合起来的一种机会主义思潮。列宁曾經一针见血地描繪过折中主义的特点。他说:又是这个,又是那个,一方面,另一方面,拿两个或更多的不同的定义,把它們完全偶然地拼凑起来,这就是折中主义。  相似文献   

2.
折中主义就是违反毛主席一再教导的“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观点;把政治和军事,政治和经济,政治和业务技术平列起来的错误观点。这在哲学上是违反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它是和二元论、均衡论一脉相承的。折中主义是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反对马克思主义时经  相似文献   

3.
对“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理论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导主体说"是为解决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争端而提出的,从表面看,似乎是坚持"两点论",但它实际上是在搞"均衡论",它回避了学生是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客观事实,是一个带有折中主义倾向的命题.此命题背离了当前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理论上越来越陷入困境,在教育实践中也不断造成危害.科学的定位应该是把教学的主体地位完整地交给学生,教师作用则是以"导为主".  相似文献   

4.
李明晨 《理论界》2020,(4):66-72
快乐是西方伦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快乐主义主张快乐是至善,反快乐主义者提出快乐是恶,折中主义者认为即使快乐不是恶,也不会是至善。亚里士多德深入地讨论了快乐,提出了"快乐是自然品质的现实活动"的快乐观。他以德性活动来观快乐,把快乐发展为德性现实活动的天生伴随物。以此为理论基石,从快乐与幸福,德性与幸福的关系上,就可以自然得出快乐也是幸福的伴随物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当代分析哲学的意向性研究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意向内容的个体化问题,或意向内究竟是宽属性还是窄属性,就是其中之一.各种形式的个体主义、反个体主义、折中主义和修正主义围绕有关子问题展开了激烈论战,使意向性的本质特征与奥秘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许多论者还基于对意向性的新认识,围绕传统的心灵观展开了探讨和争论,其焦点是:心灵是单子式、个体性的属性或状态,还是弥散性、渗透性、关系性存在,心与物之间有无明确界线.  相似文献   

6.
<正> 中庸一词见于《论语·雍也》篇。相传孔子之孙子思作《中庸》一书,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从此以后,历代学人对《中庸》的注解颇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朱熹的《中庸章句》。关于“中庸”的含义,现代学人对它的解释,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它是一种中间思想,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折中主义,还有人以为中庸是“庸庸碌碌”之意。庸庸碌碌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无所作为,缺乏进取精神,更没有开拓胆量;也有人认为中庸之庸是“平庸”、“庸俗”之意。总之,中庸在人们的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的经学思想涉及到某些文艺问题,其中有创见或新意者,是他的“《诗》无达诂”说和“中和之美”说.“《诗》无达诂”严格说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思想,而是“物莫无邻,察视其外,可以见其内”、“见其指者,不任其辞”的经典解读方法.它对于文学思想的价值,是给文学阅读活动提供了认识上的重要启发.“中和之美”说对先秦儒家的“中和”思想作出了新的解释,董子把它纳入到顺天法地、天人相应的思想体系中,由天地具有“中和之美”而落实为人的修心养性功夫.因此,“中和之美”说也并不是本色的文学思想.但是,由于它涉及到了人的情感,认为怒、喜、忧、惧皆宜“反中”,就包含了人的情感应当如何表现的问题,从而具有了一定的文学思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太平经》的中和思想可称为"中和之道",它包括"阴阳中和"与"天道中和"。中和之道的内容很丰富,其理论特征有宗教性亦有哲学性,但宗教性是基本的。从当代哲学思想看,"中和之道"讲的实际是"人道",即关于人及其社会的学说。因此,"中和之道"是《太平经》人学思想的理论形态,是一种独特的宗教人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李道纯的真常之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内丹修炼的基础上 ,李道纯提出了“真常之道”的范畴 ,认为它有五个方面的含义 :无名无言、永恒不变、变动有则、顺应中和、虚静无为。其中的核心是虚静、中和。李道纯以真常为宗 ,真常之道这一范畴的提出 ,把本体论与本源论、体与用、形而上与形而下、先天与后天等二元对待的范畴有机地打合在一起 ,从而把道家、道教哲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李道纯真常之道的思想 ,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吉林大学哲学系,召开了关于杜林哲学性质和恩格斯批判杜林哲学实质的讨论会。分歧意见如下: 一、关于杜林哲学性质 一种观点认为,杜林哲学是折中主义的大杂烩,其主要倾向是唯心主义,或者说唯心主  相似文献   

11.
战国中晚期学术融合的潮流,不仅催生了黄老道家和先秦杂家这样兼摄百家之学的学派;反过来,先秦杂家在战国晚期和西汉前期又推动和引领了诸子百家杂家化融合的潮流。先秦杂家充当了先秦子学与汉代经学之间学术转型的主要载体和媒介,西汉诸子学的学术成就不仅打上黄老道家的烙印,更多的则是杂家化之后的产物。《淮南子》代表了西汉杂家最高的学术成就,《春秋繁露》则是西汉杂家儒学化后最为成熟、完美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艺术能否创新对艺术家是"生死"攸关的事。就艺术的内部逻辑而言,艺术的本性就是纯粹的创造或创新,创新也因而成为艺术及艺术家的基本职守和生存据点。衡量艺术是否创新有两把尺度:人文精神尺度与形式技术尺度;艺术要实现创新,必须满足两个标准之一。艺术创新还可划分为两个类型:原始创新与衍生创新。前者包括整体创新与局部创新两个方面,后者包括同质化衍生创新和异质化衍生创新两个方面。综观艺术中的各种创新案例可以发现,除了直面现实、直探生活、直接"地气"的这种根本性路径外,又有缘于观念转换而开导的新境、回眸远望而生发的新意、高峰当前明智的另谋出路所拓展的新域、高手之下机敏的避实就虚所创启的新法;更有将"迟暮美人"解构重构而呈现的新生,以及因跨界而游、融会贯通所臻达的新界等等。  相似文献   

13.
作为研究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奠基之作,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经典论断,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自然与社会相互中介的观点。它使施密特避免了在自然与社会之间二者择一的谬误,基本把握住了马克思自然概念实践特征。而自然与社会的相互中介是以主体与客体的非同一为立论前提的,为了确保这种非同一,施密特在突出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实践特征的同时,又不得不反复重申那个"不能还原为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自然基质"的存在。实践优先与物质优先兼具的双重逻辑既体现了施密特敏锐的理论思维,也使他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包含着难以自洽的内在矛盾,并因此呈现出明显的折中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大陆法系关于法律解释目标或任务存在主观论、客观论和折衷说的分歧,难以解决.而实际上,富勒"程序自然法"学说蕴含了对该问题的答案.其"法律的公布"、"法律的明确性"和"官方行为和公布的规则之间的一致性"三项原则构成了法律文本的解释性准则,并由此决定了法律解释的任务是"重述"法律文本的公开性内容.即法律解释指向并限于法律文本;立法资料不能构成解释法律文本的依据;法律解释是且仅是对法律文本公开性内容的重述.这是属于客观主义的解释立场.  相似文献   

15.
基于财政立宪主义的理念,公共财政预算较之传统的国家预算、政府预算、公共预算和财政预算等名称更能准确地揭示出制度意义上预算本身的法律内涵。关于公共财政预算的法律性质,国际上存在着法律说、行政说和折中说等的争论,法律说应该是终结的取向。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量,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的应然法律性质应该定位为一种特殊的法律。  相似文献   

16.
面对“西学东渐”带来的冲击 ,晚清早期维新思想家从如何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角度出发 ,对中西文化采取了折衷主义的方法 :一方面为挽救国家命运而提出学习西方 ,另一方面又顽强的捍卫着传统的封建文化。  相似文献   

17.
网络社会的本质及其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社会、网络社会概念进行分析,认为网络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而组成的有组织的系统,是人类社会最新的存在方式,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以互联网为纽带,通过信息交换而形成的虚拟社会 。网络社会的存在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其存在的技术基础是现实社会的软件和硬件,其存在的主体基础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网络社会中的内容都是现实社会存在内容的电子化形式。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在互联网上的映像不是简单的反映,而是具有不完整性和扭曲性。不完整性表现在参与网络社会生活的人只是现实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主要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技术的年轻人,扭曲性表现在人们往往在网络社会中刻意表现出和现实社会不一样的方面以及作为网民群体一员而表现出的群体无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18.
既然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它就不可能具有主观性、意识性,也不可能是精神的存在方式。先在的、外在于人类实践的自然空间不可能是人创造的。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事物的原有空间形式,新的空间形式是适合于人类生活的。但我们不能创造物质本身,只能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因而,我们也不能创造空间本身,只能创造具体事物的空间形式。社会存在是物质的高级存在方式,社会存在的空间形式可以称之为社会空间。但"社会空间"不表示这种空间具有社会性。社会存在包含着自然存在,不是自然存在的存在是非存在。社会空间实际上是社会存在的自然物质基础具有的空间形式。空间是物质的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社会空间"不具有社会性。空间的生产只是生产的一个方面,不能用"空间生产"的概念代替"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的概念,应当从生产方式来理解人类历史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在空间上的扩张、争夺。  相似文献   

19.
人类最先看到的是物质性或经验性本体,然后上升为精神性和先验性的本体认识。但西方哲学意义上的“本体”理解面临着理性基础无法证明的困境,不得不向东方哲学的本体论方式趋近,在中国哲学这里,无论是“仁”本还是“道”本,都见证于人的生存直觉,它们的神圣性在于它们的现实性和日常性。生存论意义上的本体不是逻辑认知的对象,不能从具体生存中分离出来,它是人的日常过程和人的生命敞开、呈现状态。尤其在禅宗这里,本体论的理论和实践达到了最高峰,扫荡一切本质主义的本体论而全面赴人日常生活,肯定平常生活即是存在的“如是”本体.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方法均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和逻辑起点。教学管理活动的特殊性使普通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不适宜于此。应将教学管理的主、客体定位于“能动生存人”这一逻辑起点上,以满足教学管理的特殊要求。将“能动生存人”作为教学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就应该从对人的生命的深刻体悟出发、从人的生存性出发、从人的能动性出发来实施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