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07年6月3日,俄国第二届国家杜马被解散,按6月3日选举法产生的第三届国家杜马在此后不久开始工作。沙皇依靠这届杜马内部的两个多数,即右派和十月党、十月党和立宪民主党的多数,打着“立宪”的旗号,建立起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同盟,妄图继续维持腐朽的专制制度。所谓六三政体,不仅仅是指第三、四届国家杜马内部的结构,而是1907年以来俄国政治制度的总称,它涉及一系列政治关系:国家杜马与国务会议、国家杜马与内阁的相互关系及国家杜马内部的力量对比。苏联及国内史学界历来有六三政体一直延续到二月革命的说法,这意味着承认贵族与资产阶级的同盟一直没有彻底破裂。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而是认为,六三政体自产生后没过多久就出现了裂痕,内部矛盾日益加深,致使它在大战前夕已陷入无法解脱的困境之中,在大战中彻底崩溃。  相似文献   

2.
早在十八世纪初,英国就已成为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内阁只对国会负责而不对国王负责,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根据当时的旧选举法规定,只有土地贵族、金融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才能被选入国会。1832年,英国虽然有过一次议会改革,颁布了新的选举法,但仍旧保留了选举人的财产资格,规定地主或房主一年收入十镑以上者,而租地经营者一年收入为五十镑以上者才有选举权。这次议会改革,只使大工业资产阶级参预了政权,而土地贵族在政治上的势力仍然很大。至于中、小资产阶级乃至工人农民及所有的劳苦大众根本没有选举权。可见,这个君主立宪制实质上仍然是土地贵族、金融资产阶级和大工业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所以,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争取议会改革便成为英国人民同统治阶级斗争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3.
第一届国家杜马解散后,斯托雷平出任总理大臣。与筹备第一届国家杜马的维特不同,斯托雷平在第二届国家杜马开幕前就积极对杜马展开活动。在与第二届国家杜马的接触中,合作成为双方的共识。但是,双方的合作是短暂的。经过农业改革问题、祖拉波夫事件、奥佐尔事件,斯托雷平对第二届国家杜马的策略由寻求合作转向变更选举法,其目的是寻求务实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低潮时期,列宁改变革命高潮阶段对杜马的抵制策略,将杜马视为合法斗争的重要方式并主张俄国社会民主党积极参选第三届国家杜马。然而党内出现了不顾客观形势变化而盲目抵制杜马的“左”的召回派。他们只看到杜马作为资产阶级机构的反动性,却忽视了无产阶级借助杜马推进革命进程的迫切性。对此,列宁从实际出发辩证分析了抵制杜马的原因,揭示了资产阶级议会制“内在的辩证法”,批判了召回派“离开党的政治路线”、僵化教条、“左”的取消主义的错误。列宁的批判还具有对召回主义背后哲学唯心主义元批判的深层次逻辑。列宁对杜马问题的辩证分析及对党内错误思潮的批判,推动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也对当前坚持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地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死魂灵》既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历史,一部反映俄国农奴制崩溃时期走下社会舞台的贵族地主的逐渐没落、新兴社会上升发展时期走上社会舞台的资产阶级进行血腥掠夺的历史。《死魂灵》中的主人公乞乞科夫,就是代替走下历史舞台的贵族地主而走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这是一个我们熟悉的陌生人,一个我们曾经见过千百次的真实的人物。他的出现,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果戈理时期”的全盛时代,为世界文学的画廊提供了一幅不可多得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6.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度之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同农奴制度残余之间的矛盾仍十分尖锐,终于爆发了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迫使沙皇政府颁布“10月17日宣言”,准备召开“有立法权的国家杜马”。从1906年5月召开第一届杜马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先后召开了四届国家杜马。沙皇的立法权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从而失去了它的无限制的性质。沙皇制度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步。  相似文献   

7.
1830——1832年,英国进行了第一次议会改革,这次改革打破了土地贵族在议会的垄断地位,为工业资产阶级推选自己的代表进入下议院开辟了道路。然而,这次议会改革并没有消除土地贵族在下议院的寡头统治,大多数选区,特别是乡村选区的代表仍旧牢固地掌握在地主贵族手里。在工业革命末期以来,英国无产阶级汹涌斗争的形势之下,以工业资产阶级为主要力量的中产阶级与土地贵族之间的关系是既有妥协,又有斗争的,这就形成英国资产阶级议会民主改革与反改革斗争迂回曲折的漫长历史。在第一次议会改革以后三十多年的斗  相似文献   

8.
要闻     
<正>我国城乡居民选举首次实现同票同权选举法30年来的第五次修改完成,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3月14日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该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根据选举法,城乡居民选举首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在论及法国大革命的典型性和彻底性时指出:它“粉碎了封建制度,建立了纯粹的资产阶级统治,这种统治所具有的典型性是欧洲任何其它国家所没有的。而奋起向上的无产阶级反对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斗争在这里也以其他各国所没有的尖锐形式表现出来。”“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的第三次起义,然而这也是第一次完全抛开了宗教外衣,并在毫不掩饰的政治战线上作战,这也是第一次真正把斗争进行到底,直到交战的一方即贵族被消灭而另一方即资产阶级获得完全胜利。”在法国大革命中,资产阶级同人民群众结成联盟,公开在政治战线上作战,革命不断沿着上升路线发展,在  相似文献   

10.
以"交易"为主线,分析和归纳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资产阶级形象系列,在与贵族地主系列形象的比较中,得出其共性与个性特征.从而彰显资产阶级形象系列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应有地位,为俄国文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篡夺了苏联党政大权之后,推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使苏联的新的资产阶级分子大大膨胀了自己的政治和经济权力,在党、政、军和经济、文化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且从中形成了一个掌握全部国家机器和支配整个社会财富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即新型的大资产阶级。这个新型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运用所窃取的国家权力,把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改变为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有制。“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3页)一小撮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垄断了全国的生产资料的同时,也就操纵了消费品和其他产品的分配大权,把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改变为按资本和权力的大小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的建立经过了长期探索的过程。1927年,中共“五大”选举产生了党的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同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初步规定了党内监督制度的基本框架。1928年,中共“六大”建立了“中央审查委员会”。1933年,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中央党务委员会和省县监察委员会。1945年,中共“七大”决定成立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及各地方党的监察委员会。1949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了。  相似文献   

13.
人权派是指活跃于1929年至1931年间一部分在野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其代表人物为胡适、罗隆基。他们深受法国《人权宣言》等思想的影响,试图模仿。其政冶主张是:一、实行言论绝对自由;二、反对“党治”,鼓吹法制;三、实行“专家政冶”,由专家管理国家。人权派的主张反映了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反映了蒋介石实行封建主义和  相似文献   

14.
汉景帝继位第三年的初春,战争的乌云突然笼罩着西汉王朝的上空。一场以吴王刘濞为头子的武装叛乱——吴楚“七国之乱”发生了。这场由新老奴隶主贵族复辟势力发动的、妄图颠覆西汉新兴地主政权的反革命战争,象一股巨大的妖风恶浪,从东南半壁滚动而来。叛  相似文献   

15.
第五节郊区地主庄园和人民生活唐长安官僚贵族骄奢淫逸寄生生活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凭借自己庞大的庄园剥削农民而维持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点时指出:“封建的统治阶级——地主、贵族和皇帝,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农民则很少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农民用自己的工具去耕种地主、贵族和皇室的土地,并将收获的四成、五成、六成、七成甚至八成  相似文献   

16.
《红与黑》以大量篇幅描写了于连与德·瑞那夫人和德·拉·木尔小姐的爱情。但这里的所谓爱情,并非那种有着共同感清基础、心心相印的真正爱情,而是特定政治历史背景下的畸变的爱情。 一 主人公于连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倒退的时代。经过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到1830年7月革命前,40年来,法国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始终很激烈,封建贵族势力在垂死挣扎,大资产阶级向保王党频频发动进攻,同时又和复辟了的封建贵族和天主教会沆瀣一气,一同构成对下  相似文献   

17.
一、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盟,促进了英国革命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英国实行的是长子继承制,次子没有继承权,在这特定的环境中只有自谋出路,进行投机冒险活动,伺机发财,再买一个头衔。主要活动集中在圈地和发展羊毛生产上,使英国较早地出现了中小贵族经营工商业和农牧场,从而加速了英国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使晚于法国几个世纪进入封建时代的英国却早于法国一个多世纪爆发革命,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帷幕。由于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联盟作用的结果,革命发展势头强劲,减少了政治动荡,保证了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使英国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工场”和“殖民大国,把旧社会改造成资产阶级社会。” 从十一世纪(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不列颠建立诺曼王朝开始,英国在加速封建化同时,迅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权国家。到十三世纪由于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地租代替了实物地租;开始出现以中小贵族(骑士)圈占公有土地运动;同时出现了等级君主制的国会(1297年召开第一届国会),成员除大贵族、僧侣贵族外每郡骑士代表二人,每个城市有市民代表二人。1343年国会分为上下两院。下院由骑士、市民组成,逐渐具有批准税收等权力。  相似文献   

18.
列宁说:“俄国解放运动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这是与影响过运动的俄国社会的三个主要阶级相适应的,这三个主要阶段就是:(1) 贵族时期,大约从1825年到1861年;(2)平民知识分子或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期,大致上从1861年到1895年;(3) 无产阶级时期,从1895年到现在。”十九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关系在封建农奴制经济内部逐渐成长起来,它迫切要求冲破  相似文献   

19.
“四人帮”炮制的极端反动的“两个估计”,一曰,十七年中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二曰,教师队伍的大多数和十七年培养的学生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臭老九”。一口否定了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取得的丰硕成果。这两种所谓的估计,曾风行一时,严重地破坏了党的教育事业,压制和挫伤了广大知识分子的革命积极性,使教育拖了四个现代化的后腿。今天,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拨乱反正,彻底推翻“四人帮”的“两个估计”,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正是大快人心,大振人心。  相似文献   

20.
1915—1916年,沙皇制度面临内外危机,陷入穷途末路。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工人、士兵的革命运动掀起了巨大的浪潮,猛烈地冲击着腐朽的帝国大厦;国家杜马中的资产阶级反对派利用沙皇战争失败之机,提出“信任内阁”的口号,他们激烈抨击政府,企图直接参政,以保障战争的胜利;与此同时,以装疯卖傻、假托天命的“先知”拉斯普庭和皇后为首的“宫廷党”对国家事务的干预活动日益猖撅,致使统治中心混乱不堪。这一切导致俄国上层贵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沙皇一贯视为王朝中坚力量的内阁大臣、高级将领、皇族大公中,某些人对政权的前途深为忧虑,他们不满那种坚持专制制度、拒不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