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宏 《殷都学刊》2010,31(2):21-24
本文拟在参考《(旡可)簋铭文与西周史事新证》一文的基础上,将(旡可)簋和其他相关铜器以及铭文相比照,在确定(旡可)簋为成王时期标准器的前提下对(旡可)簋与(旡可)尊器主的关系作以尝试性探讨。最后附带说明学术界对于"(旡可)"、"(旡可)"二字的隶定标准。  相似文献   

2.
清华简《系年》简文的出现不但证实了周初大保簋铭文中所见的"录子圣"即为传世文献中的武庚,亦为认识和了解周初的"武庚之乱"提供了更多的历史信息。结合简文和西周金文来看,这场商室贵族发动的叛乱有其内在更为深刻的原因,成王之世的东征不仅仅是平定叛乱,更是通过武力征服的方式正式确立西周在东方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3.
邹县所出取子钺,据形制和纹饰,可知其晚于西周早期;经铭文字体和金文辞例分析,可断定此器时代为春秋早期。与春秋早、晚期邾国国君铜器铭文对比,"取子"定非邾国国君之称,而是另一高级贵族。  相似文献   

4.
王帅 《殷都学刊》2008,29(3):41-45
昭王铜器至今仍是西周早期铜器断代问题争论的焦点之一,拟采取个案分析的方式籍以器形、纹饰等诸多要素,特别从金文字形书体的角度在已确定的标准器中选取富于变化的高频单字对年代争议颇大的铜器重新梳理并审视西周早期特别是昭王时期铜器的时代特征,并强调西周铜器断代中器形、纹饰、铭文三要素形态演变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怀通 《齐鲁学刊》2004,(4):150-152
李家窑西周44号墓出土铜器之铭文显示的信息是:墓主名叫"追夷",以"宫"为氏,子男一级贵族。结合其他铜器铭文可知,宫氏为姬姓,是西虢小宗。追夷大约在西周末年随其宗子由西虢迁居今三门峡一带。平王东迁,西虢随之东来,便以"宫"氏居地为基础建立了虢国。  相似文献   

6.
《尚书·无逸》是一篇反映西周初年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文字,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说,周公“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鲁周公世家》中还明确地指出了《无逸》的主题思想;“为人父母,为业至久长,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无逸》篇中,周公反复告诫成王说,治政之道  相似文献   

7.
周立国不久,武王死,成王即位,战国秦汉间的载籍谓这时成王年龄幼小,且其说不一。本文拟对这些说法及其实际年龄作一考察,并涉及与之相关的古礼问题。 一、战国秦汉时人的说法与后人的认识 关于成王即位时的年龄,战国秦汉间说法很多。因时代相同,则说法相近。 战国时人认为武王死,成王尚幼。《荀子·儒效篇》:“武王崩,成王幼”;《逸周书·明堂位》谓武王死,“成王嗣,幼弱”;《礼记·明堂位》亦同。  相似文献   

8.
师玉梅 《殷都学刊》2003,(4):102-104
西周铜器铭文能否作为研究西周音系的材料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弄清这一时期铭文的构字 (主要是形声字 )、用字 (主要是假借字 )是否含有方言因素。本文通过对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文字的传承与传播特点 ,以及这一时期的铜器和铭文特点、文字自身发展的阶段特点等几方面的分析 ,说明西周铜器铭文构字及用字很少有方言的体现 ,可以用来研究西周音系。  相似文献   

9.
<正> 周公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影响深远的政治家.他承三代先王治国之遗风,助武王克商,代成王摄政,平三监之乱,封诸侯屏周,立西周典章,奠定了西周国家的管理体制,巩固了西周王朝的一统江山,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代新风,使诸侯咸服,文化兴盛,经济发展,天下安定.周公卓越的治国才能和勤奋的管理精神,为历代政治家视为楷模.其管理思想不仅使周代统一稳定、兴旺发达,且对后世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载之司约职官掌管职事范畴 ,属“治地之约”。铭文书写职官应为司约[6] [7] 。五祀卫鼎新释@王长丰$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河南郑州450052~~~~[1]庞怀清,镇烽,忠如,志儒.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窖穴发掘报告[J].文物,1976,(5). [2]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M ].中华书局,198612. [3]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M ]文物出版社,1986. [4]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新出西周重要铜器铭辞的译文和注释[A].故宫博物院.唐兰先生金文论集[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5]王长丰.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及其世系研究中的一个误区[J…  相似文献   

11.
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新出应公鼎,其铭文有重新释读的必要,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促使今人对周人是否行日名之制、周代宗统君统之关系等问题的深入思考.该器铭文的"籫"字,属祭祀动词,其义或与进献稻粱祭祀祖神相关."珷帝日丁"是指周武王.武王以日名为称,纯属个别现象,既不能说明应国始终行日名之制,更无法证明姬周王室有类似习俗.综观文献及相关铜器铭文资料,西周及春秋时期并无后世礼家所谓的"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之礼制.  相似文献   

12.
西周铜器铭文备记“王年、月、月相、日干支”者达五十余件之多,这对研究西周历史将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是,我们的文史界长期以来没有科学而便捷的推演历日的方法,不得不比照近代外人的资料,或者是William和Owen的《Solor and Planetary Longitudes for Years -2500 to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史姜太公何时封于齐一种意见认为,姜太公是在西周成王时期被封为齐侯的。据《汉书·地理志》载:周成王时,蒲姑与四国共同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尚父姜太公。因为当地多姜姓氏族,太公治齐是同族统治,故能“因其俗,简其礼”。另一种意见认为,姜太公封齐是在周武王时期。此事《史记》有明文记载,不少学者宁可相信晚出的《汉书》的说法,也不相信较早的《史记》记载,究原因是片面理解“周初分封是成王时期的周公所为”而造成错觉,其实细考西周历史,周武王时期曾大规模地封建过诸侯。其次,否定姜太公封齐为周武王之时的学者所…  相似文献   

14.
作为西周的发祥地,近年来,泾河中上游地区西周遗存及青铜器的发现逐渐增多,但鲜见综合研究。随着宁夏固原“获国”都邑遗址的发现,周人对西北的经略更为清晰,姬姓周人、殷遗民、北方游牧民族共同构建了泾河中上游西周多样的文化面貌。泾河中上游地区发现铜器的器型、纹饰的转变也反映了西周早期统治者对西土的扩张,这些遗存的时间分布规律同周人东迁等史实相互佐证。  相似文献   

15.
西周青铜器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最为重要的史料之一,但须以准确的分期与释读为前提。西周中期的(矢廾)季鼎、扬簋等金文资料中的“司寇”并非官称,有周一代始终有司法官吏“司寇”之设或与之类似的观点不能成立。周代“司寇”的设立时代甚晚,至多只能推导到西周末叶,且其职位不高,以缉捕寇盗、维护社会治安为主要职事。在西周官制复原研究中,应该分清职官与职事,且不能与《周礼》等文献强行比附。  相似文献   

16.
王平 《晋阳学刊》2003,(4):60-62
殷商易代之际,周初统治者为证明其所建新政权之合法性,极力宣扬以德得天下的理论,并从西周初期开始,逐渐构建“以德治国”的新的政治理念。本文对西周早期“以德治国”之思想的形成略作考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次讨论了西周铜器铭文中的文学思想问题。从创作主体、接受主体及铭文对创作目的的表白看 ,西周已有了相对独立的文学活动和初步的文学功能观。其文学功能观表现为两大方面 :一、揭示了文学歌功颂德、记彰功烈、宣扬孝道的社会功能 ,这一揭示早于《诗经》“美刺”说中的“美”说 ,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认识到了文学的娱乐审美功能 ,这一认识虽然是初步的 ,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试论西周孝道观的形成及其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孝道构成了西周社会意识形态和伦理观念的基本纲领,它既是天人合一宗教思想的道德支柱,也是宗法制度在伦理观念上的表现。笔者拟以金文与典籍相互参证,试图对西周孝道的形成、衍进、内容和特点,以及孝道观念的表现作一初步探讨,以揭示贯通西周文明生活的这一传统思想和道德纲领之内涵。西周孝道观的形成当始于文王时代。“孝”字在《诗·大雅·文王之什》中,首见于对文王德行的颂扬。《文王有声》云:  相似文献   

19.
西周实行嫡长子继统法,是学界的普遍共识。但也有学者认为,西周初年周公并未创立嫡长子继承制,而是把先周时期的"兄终弟及"改变为"一继一及"制,直至春秋战国之交嫡长子继承制才正式确立。然细考史实,太王迁岐后,周邦继统法是立子以贤,直到武王卒后成王继位,周公摄政七年致政成王,终使嫡长子继承制成为全国施行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立嫡制并不绝对排斥择立庶子,太子死或王后无嫡,即可择立庶子中的贵者或长者继位。同时,先王死后无子,制度上亦可兄终弟及,但逆制性的兄终弟及则是对法定继承制度的违忤与破坏。经过周公改制创立的更为完备的嫡长子继承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国家安定与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文物部门在曲阜县城以北鲁故城的西北部、发掘了一座西周晚期墓和六座春秋战国之际的大型墓葬,获得了一批珍贵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西周晚期的鲁司徒中齐墓,出土铜器中鼎、盨、壶、簠、盘等九件带有铭文,记载着墓主的官职和名姓。有一制作精美大方的“戎壶”,上面铸“侯母作侯父戎壶,用征行,用求福无疆”字样,可能是出征时的盛水器皿。有一铜盘,三足铸成三个光身赤脚的奴隶,肌肉线条,面部神态,清晰可见;盘上两耳作两牛匍卧,栩栩如生。其余铜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