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列宁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了一条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即用革命手段取得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的基础上创造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文化水平的道路,而俄国的文化滞后成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严重障碍和列宁思想中的困惑和忧虑,列宁对“文化革命”的思考对于一个后起的,但正以迅速的步伐走向现代化进程、走向“知识社会”的中国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丽华 《江汉论坛》2006,1(11):71-73
华夷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华夷观念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构建产生过重要影响,但在以后的革命进程中,孙中山通过不断的补弊纠偏,最终突破了华夷观念的束缚,使民族主义走向成熟与完善,并最终完成了向新民族主义的转变。孙中山民族主义虽然脱胎于传统的华夷观念,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消极因素,但它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发动反清革命的最有力的武器,与历史上的“反清复明”不同,它属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革命范畴。  相似文献   

3.
科技革命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实现了生产的现代化,也使资本主义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推动了产权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也为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准备了更为充分的条件。重新认识社会化的本质和形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科技革命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因而它不仅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同时,也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是马克思晚年研究的焦点之一,在这个问题上,他提出了著名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中国革命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是这一跨越论思想在社会制度上的伟大实践,但中国并没有跨越资本主义的发达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又好又快发展是中国继续这一道路的正确抉择.  相似文献   

5.
<正>今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战略家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满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纪念这位历史巨人。毛泽东不但对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而且也是探索和开拓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代宗师。 一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献身于中国革命,并为之奋斗了一生。他一次又一次从危机中把中国共产党和我们多难的祖国挽救过来,使中国革命经过艰辛曲折的道路,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胜利。  相似文献   

6.
<正> 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引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这一道路创立、形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率领全党同志在实践上继续坚持这条道路,并对这条道路作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重庆社会科学》2010,(11):20-22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成为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道路。正因如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一直是学术界研究讨论的热点,主要围绕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史及历史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中的有关人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比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等维度展开。在此,梳理关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与发展的研究文献,摘编权威报刊、图书对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评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近200年来发展的客观必然.近代的农民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都没有为中国找到出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先进分子终于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是市场经济的世界。走市场经济道路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和信奉。但是如何向市场经济转轨各国有不同的国情,不同的选择方式。概括而言,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前苏联东欧“休克疗法”的激进改革方式,另一种是中国的稳步(渐进)改革方式。实践证明,中国...  相似文献   

10.
传统行政管理理论关于能级对应原理中的能级稳态结构模式唯正三角形结构的观点失之偏颇。事实上,政府体制的能级稳态结构不是教条式的,它因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政府体制的能级稳态结构不是僵化、一成不变的,它随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的发展而发展。当代中国政府体制经过历次变迁正走向一条渐进、理性的道路,在保持“中国特色”政府体制稳态结构──正三角形结构的基本架构不变的基础上,随着历史—文化—社会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作出调整和优化,这是一条走向全面现代化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指导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与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在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还指导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体来说,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中国梦等五个方面的理论创新,这些理论创新是尊重历史与研究现状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深邃、最富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 ,千百年来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 ,它依然没有失去其深度和价值 ,而有着辉煌的发展前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 ,可以说是从现实角度来继承、发展儒家思想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虽然可以同市场经济相结合却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只能建立在公有制经济主导的市场经济之上,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不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我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同时也必须坚决维护市场经济下弱势群众的基本利益。  相似文献   

14.
生态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文斌 《北方论丛》2015,(2):144-147
近年来,“中国制造”风靡世界,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长期以高污染、高耗能、高投入为模式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资源损耗严重、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堪忧等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发展生态经济,建立新的经济模式,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必然抉择。发展生态经济就是要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变革性反思,以“五位一体”建设为依据,运用生态理论和系统方法,创新应用科学技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我国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林金忠 《学术研究》2012,(2):89-95,160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流认识,其思想来源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源配置中心论”和作为原东欧国家改革之指导理论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由于这两种思想来源本身的固有缺陷,由此而来的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流认识局限于资源配置问题,却撇开了社会制度的内涵.完整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是对经济活动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它是由一个具有三层结构(即表层结构、中间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构成的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我国30年的改革进程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仅涉及市场经济的表层结构,而中间层及深层结构却未被触及.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30年后思考继续深化改革的方向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运用包含制度资本的世界经济周期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制度资本的转化系数对本国经济波动和世界经济周期的影响,从而证明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命题,即当制度资本为正且两国“实力”相当或结构对称时,国际制度的建立就可以达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选择的一致。由此,认为要积极主动地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制度的“谐振”,以有效地应对世界经济波动的冲击。  相似文献   

17.
现时期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诚信缺失现象十分普遍,给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效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成为阻碍我国社会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诚信缺失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考察和分析诚信缺失的社会根源,有助于我们为遏制诚信缺失现象不断泛化的趋势提供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8.
陈伟 《河北学刊》2004,24(3):123-128
不同的经济方式下,必然形成不同的美学形态。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的文艺作品是以封闭的经济方式下的新古典主义美学形态为指导的,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文艺作品是以开放的市场经济下的现代美学形态为指导的,因此,不能用固化的准则来评判不同时期的文艺作品。中国的小康社会是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建立起来的,她的美学形态必然是现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的都市美学形态依托于市场经济,但不能一切以经济为指南。必须加强审美教育,用以推动都市精神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手工业市场经济,可以称为"前市场经济"或者"不发达的市场经济",这是市场经济的第一阶段;近现代的大工业商品市场经济是第二个阶段;"现代化以后"的金融市场经济是第三阶段。中国真正建立起工业化体系是在1949年以后,因此经济转型有三个特点:第一个转型是20世纪初,从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经济转向现代工业经济,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初步形成了现代工业体系,而90年代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已经开始了"后现代化"——"新经济"。因此,当我国从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型还没有完成,第二个转型也已开始了,要从还没有完成的工业经济向新经济转型,这是两个转型的重叠,也是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这就是中国社会经济的特殊性。与此相适应,中国的思维方式也要改变,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成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