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金海 《阴山学刊》2005,18(3):10-14
胡塞尔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意向性理论与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形式价值论与审美价值论;主体间性理论与审美主客体关系;生活世界理论与艺术的审美功能。考察胡塞尔对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解释学美学的影响,可以见出胡塞尔对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3.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4.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5.
“后实践论美学”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论美学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主要贡献是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视美为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自然与人的一种关系属性,从而突破了传统的客观论美学和主观论美学的思想局限,为美学研究找到了一个科学的理论根基。新时期以来所出现的后实践论美学的各种理论主张,不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理论对于美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就是试图对之进行改造,来否定美的客观性、社会性,并借此来否定美的哲学,进而把美学归结为只是一个审美经验论和审美心理学的问题。就观念和方法来看,这都不是对美学研究的推进,而是向传统主观论美学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从现象学角度看审美对象的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对审美对象的构成要素做了初步的理论探讨。文章认为 ,一个完整的审美对象由感性与意义、审美知觉、情感先验三大要素构成。此种理论阐释不同于传统美学理论对审美对象单从主体或客体来探究审美对象构成的固有模式 ,它在主客互动的关系中 ,在存在论和价值论层面中来把握审美对象的构成要素。文章最后认为 ,现象学为新世纪中国美学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与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编辑美学是研究编辑活动过程中审美主体对于编辑活动审美关系和编辑美表现方法规律的科学,编辑主体的审美意识和编辑客体的形式美感共同构成了编辑美学的主要内容,研究分析它们的美学关系,对编辑美学思想表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实践与生命的张力--从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潮着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中国美学界出现了"生命美学"思潮,它以悖反"实践美学"为己任,又有"后实践美学"之称.然而,从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潮来着眼,我们就能发现其一,生命与美学的连通并非从90年代开始,对生命的审美追问早在20年代起就获得了"自觉的"理论表述,并在30年代获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其二,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也并非表面上那么剑拔弩张,实践美学也存在某种生命论的审美主义底蕴,在某种意义上,生命美学恰恰可以被视为实践美学的一种延伸.  相似文献   

9.
程相占 《学术研究》2013,(1):122-131,160
综观过去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可以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关系论归纳为五种立场:一、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具有不同的开端,二者并行不悖、没有任何关系;二、在环境美学框架内发展生态美学;三、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四、吸收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发展生态美学;五、参照环境美学,通过充分吸收生态学观念、彻底改造传统美学而发展生态美学。笔者坚持第五种立场,认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差异非常明显,将二者混为一谈不利于各自的健康发展。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于"艺术审美"的"环境审美",它是对自黑格尔以来以艺术品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哲学"的批判超越,其核心问题是环境审美与艺术审美的联系与区别;而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生态审美",其对立面不是"艺术审美",而是传统的"非生态审美"或"没有生态意识的审美"。环境美学是就"审美对象"这个角度立论的,探讨审美对象是艺术品还是环境;生态美学是就"审美方式"这个角度立论的,其立论根基是人的生态生存和生态思维,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生态意识引领下进行审美活动,亦即在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中,如何使生态意识发挥引领作用而形成一种"生态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10.
人生论美学揭示了人生与审美之间相互建构的人文关系:人生是美或者审美的前提,美是人生的一种升华。这既是美学发展规律的要求,又是人生发展进程中特定审美需求的体现,其时代诉求就是美学朝向人生的回归。审美教育是一种人生教育,人生论美学理应成为其理论基础;同时,审美教育也是美学向人生回归的路径之一。人生论美学对于审美教育的启示,既在于从现世人生升华出审美胸襟,更在于以审美胸襟纯洁化、高尚化了的人生态度去观照现世人生,从而确立起主体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1.
生态美学:理论背景与哲学观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科学的生态化趋势,促使生态学与美学结合,催生了生态美学。所谓生态美学就是生态学与美学的一种有机结合,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美学,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对于生态美学,目前有狭义与广义两种认识。狭义的生态美学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提出特殊的生态美范畴。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美学观。显然,广义的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生态哲学为指导与观照,从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出发,涉及人与社会以及人自…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是身体美学迅速扩张的世纪,人体借助大众传媒的崛起之势跃升为最重要的审美对象。然而,迄今为止的绝大多数相应话语都仅仅把身体当作审美客体,这至少在逻辑上是不完整的———身体美学作为一个词组有以下可能意义:(1)以身体为审美主体的美学;(2 )以身体为审美客体的美学;(3)以身体为审美主体且同时以身体为审美客体的美学。将身体当作众多审美客体之一并非新鲜的主张,这种意义上的身体美学的兴起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美学革命。本文所说的身体美学首要地指以身体为主体的美学。这种意义上的身体美学不是美学的一个学科,而是所有回到了其根基的美学本身。它的诞生意味着美学在漫长的迷途之后终于回归了身体之根。以身体为主体的美学迟至19世纪下半叶才由德国哲学家尼采冲创出来,并且在2 0世纪仍未在西方美学中占据主流地位,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呈现这个复杂的逻辑因缘有助于我们建构真正的身体美学。  相似文献   

13.
西方环境美学从对比艺术审美与自然审美入手进行理论建构,将“非框架性”视为自然对象区别于艺术作品的重要特性。环境美学对框架的反思则经历了颠覆、回归、重构三个阶段。从批判视角出发,环境美学中的非框架主义将框架视作艺术美学传统对自然审美的强行规训,主张颠覆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的艺术审美框架。从自然审美的主客体关系出发,框架主义认为框架不仅是自然对象需要保持独立和区分的必要边界,而且是主体审美经验选择与聚焦审美对象的必然要求,从而回归了框架的本然内涵。在分歧与争论中,环境美学以科学知识、文化叙事等因素不断丰富着框架的内涵,以实现主客体的融合与平衡。在反思的同时,环境美学也在更广阔的语境下重构了自然审美框架。环境美学对自然框架的三重反思不仅厘清了自然审美中框架理论的多重内涵,也为当前自然美学的发展拓宽了视域。  相似文献   

14.
洪毅然作为我国20世纪著名的美学家、艺术理论家和美育家,他先后探索了美学领域的诸多问题,为20世纪中国美学和美育的现代理论建构及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和卓越的贡献.他强调美学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美育的任务是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端正人们的审美观点.其目的是促进人们的审美实践.他认为,实施美育的基本手段是艺术,实施美育的场所主要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为了进行美育,他主张普及美学,因而提倡大众美学.在美育与大众美学方面他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影响较大,推动国内出版了一些这方面的读物,由于他在大众美学上的建树,被誉为"大众美学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5.
(一) 20世纪美学很醒目的一个人物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乃夫·贝尔。以他为旗帜或信号,西方美学从20世纪初便吹起一股很强劲的形式主义风。他1914年发表的美学专著《艺术》,集中体现了他的形式主义理论,是公认的对西方现代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本书。他在书中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论点。贝尔的理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在审美主体方面,他论述了审美情感的特性,强调审美情感不同生活中的普通情感,这与科林伍德强调的“艺术表现的情感与日常生活的一般情感没有不同”的观点看起来俨然不同。贝尔认为审美情感是一…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生态美学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崭新的美学观念,是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和谐为基础,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生态纬度的存在论美学,它以人的诗意的栖居为其指归。生  相似文献   

17.
走向散步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趋势的一种反映,20世纪的中国美学,对西方美学理论方法的译介和重新组装是其主流,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融汇性创见并不甚多。另外,中国20世纪社会生活的长期动荡和种种非学术的干扰,也使美学研究一次次偏离常规方向,这就形成了这样的研究盲点:哲学美学理论品位与审美品位的反差,求真与求美之间的失调;美学体系的霸权主义的论争,淹没了对具体审美对象的情感关照。在这种背景下,从中国传统美学中汲取营养,让美学向美本身还归,就成为修正美学的研究思路,并在新的基点上重构当代中国美学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由美的本质问题向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问题的转向是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向的标志。在西方美学史上,这种转向在18世纪已经完成,而中国美学界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这种转向。所谓审美经验不是指一种特别的经验如愉快或想像经验,而是指任何经验都可以具有的一种特别的维度,即经验的呈现维度;所谓审美对象不是指一种特别的事物如美的事物或艺术作品,而是指任何事物都可以表现的一种特别的样态,即事物的本然样态。将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上,不仅能够很好地说明审美活动的本质,而且有助于增进审美活动,在完善作为理论学科的美学的同时,进一步建立作为实践学科的美学,促进中西美学展开更加深入和广泛的交流与对话。  相似文献   

19.
本雅明的审美批判思想是在对马克思的历史方法和生产、价值理论的重新诠释基础上达至的。本雅明把艺术作品看作特定历史的产物,并受制于特定时代的生产逻辑,进而,他在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基础上,区分并引入了展览价值和崇拜价值概念,揭示了审美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属性,突破了西方传统美学在审美主体与艺术作品关系上的理解限度,具有重要的美学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应当从中国美学正在经历的历史变革的角度,来看待当前的审美文化讨论。在古代美学那里,审美与生活的关系是疏远的,甚至是对立的。现代美学提出审美文化问题,其核心是重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它所论证的,是审美与生活的统一而不是相反。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所看到的仍然是这两个方面的分离,许多对审美与生活相互关系的论述,还停留在古代美学的水平。因此可以说,审美文化讨论既包含着推进中国美学现代行程的动力,也产生着制约的甚至是破坏的因素。因而首要的问题是美学历史感的强化和基本理论探讨的自觉。为此,本文提出了与审美文化直接相关的审美特性范畴,初步论证了这个范畴所包含的审美现实性与审美独立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