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阶层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关系,阶层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协调好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本文对现阶段我国阶层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的发展变化、对协调阶层利益关系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出了进一步协调我国阶层利益关系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统筹协调利益关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是继续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社会利益关系呈现出利益需求更加复杂化、利益获取途径更加多样化、利益矛盾更加尖锐化等新特点。为此,统筹协调利益关系应做到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科学机制等基本要求,并努力提高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利益共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社会,既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如何构建?基础是利益共享.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经济利益角度分析,就是一部社会利益关系和谐与不和谐、直至对立的发展史.实现利益共享,最基本的是:要实施宏观调控分配原则公平、市场引导标准公平、鼓励企业职工持股公平、城乡劳力就业机会公平、公共生活领域率先利益公平.  相似文献   

4.
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最重要的是通过利益协调,化解利益矛盾,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笔者认为对利益协调的目标、原则和任务的确定及对利益协调方式的理性选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最重要的是通过利益协调,化解利益矛盾,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笔者认为:对利益协调的目标、原则和任务的确定及对利益协调方式的理性选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李高君 《云梦学刊》2007,28(3):78-7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内涵和要求就是利益协调,人民共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我们要在努力发展l产力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原则,加强制度、机制创新,加强政策引导,健全法律体系建立调动各阶层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其中最大的变化当属利益关系的变化,即原有的单一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多元化利益格局已经形成,而由利益分化引起的利益矛盾也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主导性矛盾。为此,必须适应这一形势变化,对社会的利益关系进行协调和整合。而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尽快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的利益协调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以满足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利益协调的价值取向和衡量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统筹兼顾等基本原则,立足国情与时代发展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深化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加强利益协调、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为改善民生提供制度保障。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是由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平衡机制、利益矛盾调处机制、利益约束引导机制、公民权益保障机制等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阶层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妥善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避免贫富分化,保障弱势群体利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完善社会阶层结构,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并使其成为全社会的中坚力量;完善利益表达的相关制度,建立顺畅的阶层利益表达机制;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切实保障工农群众利益等。  相似文献   

10.
构建公正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中国社会利益关系失衡的现状却与这一要求背道而驰,利益关系的失衡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针对目前我国利益关系失衡的现状,本文主要探讨构建和谐利益关系的微观机制: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机制,健全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公平正义的利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这一全新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谐社会应该说是我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律性探索,表明我党对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作者在科学准确地把握和谐社会内涵的基础上,讨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之路。  相似文献   

12.
杨仕奎  贺建云 《齐鲁学刊》2006,42(4):118-12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它坚持了以人为本、进一步提升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对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要求,有着深刻的伦理意蕴。具体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突显与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本质,重申了人的理性精神,整合了人的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13.
加强人民调解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是一项富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法律法规赋予其明确的法律地位,社会实践使它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本文从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意义入手,从夯实基础、创新方法、建立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彭萍萍 《齐鲁学刊》2007,(2):127-130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国内问题的解决是最根本的,但和平的外部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所提出的和谐世界的思想,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构建和谐世界,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二是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三是坚持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多样性,共建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5.
社会公正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相关。社会公正的实现有赖于政府行政公正,政府行政公正是行政实质公正和形式公正的统一。当前,政府行政公正偏失问题凸显。实现政府行政公正的路径选择就是要加强法律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制约,实行依法行政;强化责任意识,彰显角色美德建设;注重调处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关系,确保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6.
自中共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全党和政府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从政府管理的视角分析,和谐社会即是政府与公民之间和谐相处、共同治理的社会。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和谐关系主要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下,通过公民参与的制度创新、实现透明和公开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等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明 《阴山学刊》2009,22(2):92-95
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大多处于边疆或接近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层次、水平相对较低,还没有完全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结合起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必需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和保护的统一,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出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机制、新思路,这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党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过程,具有特定的历史渊源,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现实的矛盾,矛盾的解决需要我们用新的思维来思考。从熵的定律这一视角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分析,无疑会成为我们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矛盾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9.
刘芳 《社会科学》2006,(12):5-1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当代中国出现的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恰恰是市场化改革不够的结果,主要表现在行政性资源配置中权力市场化和要素市场滞后两个方面。构建和谐社会遇到的困难,归根到底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关键还要靠发展。当前要引导全社会全面、理性地看待改革问题,重塑和弘扬改革文化,努力形成有利于深化改革、推进社会和谐的价值观念、舆论力量和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20.
沈传亮 《阴山学刊》2006,19(6):92-98
自2002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更加和谐”以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理论界较为关注的话题,研究呈现出几个热点,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界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大特征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思想文化资源、理论定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三大命题之间的关系。对这些热点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加以评述,有助于促进理论界更为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