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进入90年代后的中国经济进入了再重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化的持续、高速级济增长的新阶段;东亚经济进入了以内部化和整体性为主要特征的咬合联动的经济增长新阶段;世界经济已接近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的上升期,估计其上升期可能在2000年前后展开。东亚很可能成为这一上升波的主区域之一。中国由于经济增长和结构性转变新阶段所孕育的巨大的“中国机会”,而可能成为这次上升波的重要引擎之一。“中国机会”的出现不仅对中国和东亚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中国面临着由东南沿海市场劳动密集型的“中国奇迹”逐步向全国统一大市场、资本和知识密集型的“中国奇迹”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新时期,世界政治、经济、科技、贸易将在80年代的基础上继续调整和变化,这给广西外贸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又使广西外贸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局面。世界贸易将继续稳定增长。80年代,世界贸易增长强劲,平均增长率为8.3%,但到了80年代末,由于西方各主要工业国家货币政策普遍宽松,货币发行量过大,石油价格上涨,工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以及汇率变动的影响等,西方主要国家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增长放缓,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也随之放缓。进入90年代,为了抑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各国将采取紧缩货币和高利率政策,投资将适度减弱,经济将继续放缓,但尚不会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即使因“海湾危机”使世界经济受到一定的打击,但估计90年代世界  相似文献   

3.
大约在1989-1990年,全国自上而下开始了新一轮经济循环,但这两年不是新一轮增长的开始,而是新一轮增长前的调整阶段.虽然这轮循环的起点时间和持续周期在各地略有不同,但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循环持续时间长;二是发展由不稳定逐步趋于稳定;三是均由“硬着陆”开始,经再启动和腾飞,最后以“软着陆”而进入了下一个经济循环的蕴音阶段.从全国看,这一经济周期是从1990年开始的,至1992年以前,经济不断加速增长,而后从1993年开始又不断回落。用数学语言来说,这一过程是由一个单调上升和一个单调下降过程构成的,这9年…  相似文献   

4.
知识与技术以产权之名被顶级公司垄断成为劳动控制与财富转移的工具,既是深度全球化时代逆全球化兴起的根源,又是人工智能时代资本增殖的方式。资本形态的知识化,使得资本能够在今天以创新知识之名而大肆控制、征用甚至是掠夺知识,使事关人类整体繁荣的应用性知识和生产性知识集中于大公司、大企业和发达国家的手中并成为经济宰制和政治支配的工具。当代西方左翼知识经济学对之进行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直指知识垄断的问题,其外在反思的方式虽然并不能真正解决知识垄断的问题,但却提示我们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引,在人类繁荣和历史发展的整体逻辑中深入研究其重塑资本逻辑的现实方式及其政治本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在知识加速增长和极度繁荣的今天真正推进知识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5.
马艳  严金强 《学术月刊》2012,(12):68-76
百余年来,理论界关于联合生产中"负价值"之论、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变动关系之谜、价值转形之争,以及平均利润率变动规律之疑,都是直接挑战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重大理论问题。从现实经济活动出发,以新的假定条件为突破口,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对这些问题给予重新梳理与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如果从环境生产角度考察联合生产,可以发现与"负使用价值"(污染物)相对应的"负价值"的存在并不违反劳动价值论;(2)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将表现出"成反比"、"成正比"等多种不同状态,这既包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解释,也可以分析新时期出现的"成正比"状态;(3)价值转形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并可能出现多种状态,这将包容价值转形问题百年之争的不同解法;(4)随着不同时期资本有机构成内涵的变动,平均利润率将出现上升、下降和不变三种变动趋势,这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繁荣交替的现实表现。  相似文献   

6.
经济要发展,基础设施需先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得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瓶颈得到了一定的缓解。我国华东、华南等沿海地区经济的繁荣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较高的基础设施水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之所以成为主要的外商投资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东部地区高水平的基础设施。目前“泛珠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基于创造性破坏理论框架,本文主要探讨人工智能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效果及劳动力市场传导机制,并结合2012—2019年国际机器人联盟的工业机器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有效促进了我国东部、中部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其中在劳动力稀缺且资本要素较丰裕的东部地区,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提升作用更为凸显。机制检验分析发现,在东部地区,人工智能通过提升劳动力生产率、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促使地区向“创新驱动、内需拉动”转型;在中部地区,人工智能促使劳动生产率提升及劳动力向生活性服务业转移,但并未实现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同步提升;在东北地区,人工智能改善地区劳动生产率,但就业产业结构效应不显著,且劳动力外流等因素引发工资水平下降问题,抑制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由此,各地区应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在人工智能领域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实现不同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合理分工与深度协作,共同打造国内大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8.
当人类社会从80年代经济繁荣而伴随的通货膨胀之困惑中走出来步入21世纪时,世界经济局势悄然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首先反映在美国90年代初期建立“硅谷”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刺激,然后是“亚洲金融风暴”给人们带来  相似文献   

9.
美国经济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高增长,虽然经济波动时有起伏,但振幅不大,迄今仍基本上保持了较高增长的势头。美国虽然是一个十分富裕的国家,但却存在贫困的隐忧。  相似文献   

10.
技术进步要素偏向影响经济波动的内在机理是在“价格效应”的作用下,技术进步在萧条时期偏向资本的程度增加,在繁荣时期偏向劳动的程度增加,这有利于在经济萧条时期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实现经济复苏,而在经济繁荣时期抑制社会需求过度增长,防止经济过热。利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3-2013年数据测算结果表明,我国的技术进步为资本偏向型,且沿海地区偏向资本的程度高于内陆地区;从变化趋势看,沿海地区偏向资本的程度先上升后下降,内陆地区与之相反。再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发现,在全国样本范围内,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程度的波动同经济波动存在稳定负向关系,说明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程度的波动能起到熨平经济周期的作用;但分地区讨论表明,沿海地区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程度的波动显著平抑经济波动,这种影响在内陆地区具有一定滞后性。  相似文献   

11.
一、目前经济的特点: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并存   按照经济学一般规律,经济增长往往伴随通货膨胀,失业率降低;经济衰退则伴随通货紧缩,失业率上升,这就是所谓“菲力普斯曲线”。菲力普斯曲线第一次失灵是在 70年代 ,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经济学家的解释是:通货膨胀预期,垄断价格和垄断工资,外部石油涨价。第二次失灵是 90年代美国“新经济”、高增长和低通胀并存。原因是全球化与新经济对美国经济的促进。 1994年以后的中国,则进入“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并存”的时期。   我国经济近期难以摆脱通货紧缩的局面。 1994年以来…  相似文献   

12.
根据全要素经济增长理论,一个地区的经济成长,最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资金、劳动力、技术、知识和人才等各要素的投放。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要素供给看,土地和劳动力相对过剩,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严重短缺。无论是充分利用好相对过剩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还是想方设法解决严重短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  相似文献   

13.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演变,依据其对发展本质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五代不同的发展观。上世纪50年代所说的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增长与发展不加任何区别;上世纪60年代把发展与增长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认为发展是指增长加结构变化,但仍然把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上世纪70年代则把经济增长贬低到非常次要的地位,转而强调增加社  相似文献   

14.
广东的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告别了辉煌的80年代,迎来了20世纪最后一个10年代。在80年代,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率先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从1980年至1988年,全省社会总产值增长239%,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69%,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168%。国民经济成长跨过工业初兴,进入工业中兴时期,经济体制由计划产品经济模式转向计划商品经济模式;经济运行态势已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人民生活由贫困型上升到温饱型。这是广东经济迈向90年代的新基点。  相似文献   

15.
在本世纪20年代之前,世界上凡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和地区都实行的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政府县远离市场之外的。这种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对于调动微观经济单位的活力和效率,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说,它创造的生产水平比过去历史上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但这种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在实现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副产品:残酷剥削、经济垄断。外在性、失业、严重两极分化、劳动群众没有社会保障、周期性经济危机,等等。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资本主义早期市场经济的历史是以血与火…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经济发展又出现了一次起伏。1992年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超过了以往几十年和最近十几年的平均速度;1993年仍会保持较快增长,而下半年比上半年将有较大落差。这次起伏,不同于过去,表现在回升时带有恢复性质,发现过热后立即加强宏观调控。但是人们认为,也有相同之处,表现在高涨和放慢,接着还可能进一步放慢,似乎仍是一轮周期性波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曾经是经济理论探索的热点之一。多数同志以实证为依据,发现建国以来存在明显的周期,虽然具体界定上略有出入。于是认为,其中有规律可循。与此同时,有人以西方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直辖市服务业中的“成本病”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直辖市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滞后,对服务的需求缺乏价格弹性,居民的服务性消费支出趋于增加,服务价格而非收入水平的上升是导致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上升的主因。因此,在服务业方面已显露出成本病问题。这不仅会给政府带来财政困难,而且会对服务业自身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统筹兼顾好服务业的需求与供给。在需求方面,要使服务消费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从主要通过价格渠道转为主要通过收入渠道上来;在供给方面,应进一步推动服务业领域改革,促进市场竞争,提高服务质量与劳动生产率,增加服务供给,遏止服务价格过快上涨,防止由此引起的整个经济的通货膨胀倾向与财政拖累。  相似文献   

18.
论90年代“生长型”景气循环杜辉,胡健大连舰艇学院,西安石油学院景气循环,是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运动的形象化说法,尤其是用于描述长期持续繁荣时期的尤格拉类型周期波动。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成长时期,其尤格拉周期性波动也呈现出“生长型”景气循环...  相似文献   

19.
一,经济形势:危机还是繁荣? 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究竟怎样?是否象有些人所忧虑的那样灰暗?全面地考察我国的经济形势,我认为总的情况是非常好的,可以概括为: ——我国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从建国40年来的经济历史分析,我国经济的短期波动(基钦周期)现象是十分明显的。短波的波长约为3—7年。根据短波理论,我国上一个周期的高涨阶段为1985年,1988年则进入新一轮高涨阶段。其具体表现是:其一,企业开工充足,生产增长迅速,1988年,我国工农业生产增长势头强劲,企业开工率大大提高。工业生产增长  相似文献   

20.
日本经济经过50年代的恢复和60年代的高速增长,70年代的稳定发展,实现了自明治维新以来追赶欧美发达国家的夙愿。60年代末,就已一跃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西方第三经济大国)。日本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195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仅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是美国的1/26。但到198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国民生产值中占10%,相当于亚、非两大洲其它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亦相当于美国和欧共体40%。30年来,日本经济增长了34倍,平均年增长率高达8.4%,比欧美快一倍左右。日本不仅在钢铁、汔车等主要行业中居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