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初,清政府沿袭明代的海禁政策,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为朝贡贸易。1684年,康熙皇帝开海禁,设立江浙闽粤四海关,管理对外贸易。但四口通商对早期的中英贸易影响甚微,一方面是因为英国没有被清政府纳入朝贡体系,英商不享受相应的优待政策。对于缺少贸易中转站又不了解中国市场行情的英国商船来说,即便到达四口也难以售出货物,更无力购买大宗的中国商品。另一方面,四口都缺乏同英商长期贸易的准备,一时难以组织英商所需的货源。为了加强对英商的管理,1757年,乾隆皇帝将中英贸易限定于广州一地,并推行公行制度。同年,东印度公司职能发生转变,实力强大的“公司国家”垄断中国与欧洲的茶叶贸易,中英贸易进入大发展时期,鸦片贸易成为东印度公司平衡收支的重要筹码。  相似文献   

2.
西藏是清王朝西南边疆重地,清朝历代皇帝都高度重视驻藏大臣的选派。到了晚清时期,驻藏大臣及其藏区事务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主要原因是晚清经历了太多的变局,驻藏大臣已难以恢复往日管理西藏的锐气。晚清后期,西藏地区遭受英帝国主义的两次入侵,西藏也滋生出一股股分裂的潜流,而驻藏大臣由于缺乏清中央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和自身的心智短拙,无力应对帝国主义的讹诈和抑制分裂主义势力的膨胀,以至酿成驱逐清兵、拉萨满汉商民和驻藏大臣的悲剧。晚清变局中驻藏大臣的遭遇及驻藏大臣制度的终结,显示出中国近代西藏的命运与祖国命运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昭示了改革驻藏大臣制度的迫切性和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开埠通商是东北城市运动的两大主题即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的加速器.晚清东北开埠通商后,一方面促进了东北城市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数目和城市规模增加;同时助推了东北城市近代化的步伐,这体现在城市功能结构、城市面貌的变化,以及城市建设与管理向近代化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五口通商时期为背景,描述了福建通商的口岸(福州、厦门和三都澳)在这一时期的繁荣景象,并就这一时期福建茶区的扩大、产量的增加、茶业加工业的发展和茶类的创新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五口通商时期,中国民间所见闻的西方文明主要是,租界内所展示的西方文明、洋货、宗教及传教士所从事的文化、社会活动。鄙夷不屑与怀疑惊惧交融在一起,决定了开埠初期中国社会对西人的敌视态度。中国民间对西方文明的摄取意识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出于对西方文明的钦慕,另一个层次是有意识地向西方学习。  相似文献   

6.
政治社会化对于一个政治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政治社会化的效果受制于其内容和形式、政治环境、社会教化、个体学习等诸种因素。晚清时期,社会剧变,被卷入世界现代化大潮的中国,面临着阵痛与抉择,然而当朝政府消极应变,极力维护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封建专制统治及其政治文化,导致了政治社会化的危机,并同时造成了政治上的衰败,回顾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广东是中国晚清时期教案的高发区.引发晚清广东教案的原因很多,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中西文化冲突及经济利益冲突是其中两个重要原因,而根本原因则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广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相似文献   

8.
立足于清政府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以后的境内外形势,深入分析清政府在南疆设立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的整体思路。从而可以总结得出设立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的4个原因。  相似文献   

9.
鸦片是危害近代中国人的一大毒瘤,而鸦片贸易合法化政策则是这一毒品的保护伞。本文通过分析五口通商时期的鸦片走私情况,英国政府对鸦片走私认识的转变过程,以及鸦片贸易对英印财政收入的影响程度,从英国的角度探讨了英国确立对华鸦片贸易合法化政策的原因和目的,因此就从侧面说明,鸦片贸易合法化,英国起了主要作用,应负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诸多教案中,曾国藩亲自处理的有两起,其中以1870年发生的天津教案为典型.该起教案最终以惩凶赔款的方式结束,一向被作为屈辱外交的案例写进历史.但从更宏大的视野来看,天津教案不仅说明了曾国藩个人在中外交涉事件中的能力局限性,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晚清中国外交所面临的一系列困局.只有对这些困局进行深入的挖掘,才能对天津教案以及整个晚清外交有更完整和深刻的了解,同时也为当代中国外交事务的处理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历史研究中,教案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地区性教案的研究又是近代中国教案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内蒙古地区因其在清朝独特的地位和清政府对此地区有别于内地的管理方式,其教案的发生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对于内蒙古地区教案研究将更具典型意义。通过对内蒙古地区教案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希望以此为基础为日后内蒙古地区教案问题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宁夏近代基督教史研究较为薄弱,且舛误甚多。宁夏基督教史始于1877年1月6日,在晚清先后经历四个阶段,即第一次内地会时期(1877~1895年)、宣道会时期(1895~1900年)、无差会时期(1900~1904年)和第二次内地会时期(1904~1912年);晚清时期基督教在宁夏的传教效果欠佳,这与接受方、传播方的因素均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驻藏大臣是清朝总理西藏一切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驻藏大臣从最初设立到最终形成稳定的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也可以说是清朝对西藏统治政策的一个"法制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清朝政府制定了较为全面、完善的治藏法令。这些法令的颁布和实施对维护当时国家的统一,促进西藏地方的稳定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从驻藏大臣制度的建立及其完善的过程出发,分析清朝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相继颁行一系列治藏法令的内容及其发挥的作用,以期对当前我国民族政策和法律的制定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的鸦片战争开始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被迫打开国门但仍处于传统社会的中国从蒙昧中醒来,开始了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的艰难历程。中国的早期近代化,首先开始于国防近代化。军事近代化走在了中国现代化的最前列,新式军队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作为民族国家的主要象征,军队的强弱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命运,而军队的强大与觉醒程度也直接影响到中国革命的发展。因此,研究晚清的军事近代化进程及影响,能使我们了解军队在近代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从而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更有效地发挥军队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中国原有的引水业受到外来势力的冲击,逐渐走向制度化,同时中国籍引水人逐渐被边缘化.引水业逐渐被外国势力控制,对国防安全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晚清政府确定华侨国民身份、加强华侨社会管理和吸收华侨资本等政策的实施,是其华侨政策从禁侨、贱侨到护侨、重侨的转变。其影响是改变以往华侨与晚清政府两者断裂之关系,加强了华侨与祖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上的联系,同时华侨社会因之得以整合和统一,这些都有利于华侨对晚清政府政权的政治认同与对祖国之归属感,有利于华侨基于共同文化而认同于中华民族、从而发展民族国家意识。  相似文献   

17.
晚清民国时期中外旅行家对哈密有着较为丰富的记载,通过这些中外旅行家视域下的哈密居民、建筑、饮食风俗、教育等的记述,从一个侧面勾勒晚清民国时期哈密的社会生活风貌。  相似文献   

18.
清末新学勃兴。在新学制课程中多设置有"图画"一项。今天的学者见之,不少将之误认为美术课程。其实不尽然。在特定的学制下,"图画"课程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功能,不能一概当成美术课程。准确理解"图画"有利于解读清末的相关史料,对于近代美术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日本和福建的关系在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发生了重要转折,日本试图多方面在福建渗透其势力。力量不足时,日本对福建的图谋常受到列强牵制。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俄战争奠定了日本在中国与列强争夺的基础,日本又能利用诸如“清末新政”等时机,快速在福建扩张经济文化势力和政治影响力,这也是近代甲午战后一段时期日本在中国大陆扩张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0.
采用的理论框架是一种以译入语文化为主体的翻译研究,安德烈.勒菲弗尔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者以勒菲弗尔的“诗学”观点作为切入点,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顺序三方面阐述晚清译者如何改变原文叙事模式,以适应译入语的文学惯例,满足当时读者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