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官话试读     
老愚 《领导文萃》2010,(3):82-85
做官的人说的话叫官话,但官员们之间说的话,却难以归于一宗。本文所论及的官话,指的是官员们对官场之外的人说的话,有三个要素:经常说,随口说,一定会说。  相似文献   

2.
曹任何 《决策》2008,(4):36-37
官员透明化不是要将官员的各种活动信息完全暴露在公众面前,而是意味着官员要改变以前那种"神秘化"的倾向,可以说官员透明化的过程就是官员的"去神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顾丽梅 《决策》2008,(12):30-31
官员“下海”曾一度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随后就是中国官员到高校任职的越来越多。可以说,官员转身国际机构任职,正在成为“第三种道路”。  相似文献   

4.
采英拾贝     
《领导文萃》2012,(15):51
经纪人青山跟我说,晚上他要和美国电影局的官员吃饭,对方提出了3个条件:1.请找一个上档次的餐厅,因为我们是官员;2.请订一个不要那么昂贵的餐厅,因为我们是官员,收入有限;3.一定是AA制,因为我们是官员。  相似文献   

5.
正古代官场不是没有规矩,不是没有准则。如唐太宗就要求官员做到公正,他说:"为政莫若至公。"清康熙帝要求官员做到"清、勤、慎"。从宋仁宗时起,各地官府就树立了刻有对官员诫勉之词的石碑(戒石铭),但仍有不少官员不守规矩。  相似文献   

6.
<正>霸道的官员,滥用权力、为所欲为,漠视法律、胡作非为,很容易滑入腐败的深渊。官员霸道,实则是不可理喻的权力霸道。从本质上说,官员霸道其实是"权力霸道"的衍生物,是以霸权为表征的,是特权思想在作祟。一些官员的霸道习气,除了性格上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没有认清手中权力的属性。当官员模糊了权力行使的  相似文献   

7.
两会落幕,官员们的表现褒贬不一,有的部长被录音笔堵到下巴时仍微笑作答,有的地方官员反问女记者:你是哪个单位的?在我们这里,官员对记者打官腔早已司空见惯。再看看西方官员,就会发现,中国官员面对媒体时,对话的技巧还很欠火候,至少跟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地位很不相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官员真正学会对话,不仅事关自身形象,也关系着国家形象,以及是否可以让本地区老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  相似文献   

8.
这位长着"电子脑壳"的市长,同时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官员。在中国,官员执政作风多样:只说不做,或说的比做的好听;只做不说,绝对的低调派;先做后说,显得异常稳重;边做边说,高调而不加掩饰。黄奇帆显然属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薛万博 《领导文萃》2011,(11):29-32
近几年,因官员"非同凡响"的雷人语录而引发舆论风波的"说话门"事件层出不穷。两年前,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联合实施的民意调查中,针对中国官员的"说话问题",有63.7%的人希望官员能"少打官腔";有57.1%的人希望官员"不要想当然地"信口开河;有68.8%的人希望官员能够"勇于承担责任,不要互相推诿";有91.8%的人则强烈希望官员少说众所周知而又了无新意的套话、空话。  相似文献   

10.
一位很早就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工作的外商总经理比较现在两岸文官的工作效率说:“台湾官员。人很nice,但是解决不了问题。大陆的官员则与往常不同了,显得办事很有力度。”的确,有不少台商对于大陆官员现在的行政效率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小时候,曾为这个问题苦恼:先有鸡?先有蛋?长大了,发现类似问题俯拾皆是。……官员们常常喜欢说"我有权"如何如何;官员们常常指着一些工程  相似文献   

12.
问题54:1999年深圳、珠海公布的102宗官员贪污受贿案中,被查处的官员百分之百包养“二奶”。今年初,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赵登峰说,近年来查处的部级和部级以上的领导干部受贿案  相似文献   

13.
刘俊 《决策探索》2010,(7):27-28
两会落幕,官员们的表现褒贬不一,有的部长被录音笔堵到下巴时仍微笑作答,有的地方官员反问女记者:"你是哪个单位的?"在我们这里,官员对记者打官腔早已司空见惯。再看看西方官员,就会发现,中国官员面对媒体时,对话的技巧还很欠火候,至少跟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地位很不相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官员真正"学会对话",不仅事关自身形象,也关系着国家形象,以及是否可以让本地区老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  相似文献   

14.
赵振宇 《决策》2013,(10):80-82
新时代的政府官员必须学会向公众说话,明白说什么、怎么说、说多少,对民众诉求做出迅速及时透明的回应。  相似文献   

15.
《决策探索》2008,(19):32-33
“最近系列官员被免职,都是由公共事故频发造成,从而出现了个问责高峰。”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春说,系列的官员问责,对目前中国官场冲击相当大。  相似文献   

16.
<正>与资本往来密切的干部容易变坏,首先是因为人们对于资本有着本能的、永无止境的追求。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获得,通常有三个途径,一是自己生产,二是交换,三是掠夺——不经别人同意将别人的财富拿走,或是别人迫于压力向你进献。对于掌握权力的官员,更容易获得物质财富,因为在三种途径中,官员占有了交易和掠夺两种。说交易,是说官员通过自己的劳心劳力而获得  相似文献   

17.
官员自杀现象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现在,官员自杀已成为一种不再陌生的社会现象,不断引发人们对其原因的探究,尤其是公众对官场生态、官员心理辅导以及案后黑幕的关注、忧虑与质疑。而位高权重的官员自杀,显然不能混同于普通人的自杀,应该说他们的自杀行为与整个社会反腐败的  相似文献   

18.
看官     
彭劲秀 《领导文萃》2014,(24):65-67
正如何看待一个官员?民间往往侧重于对官员的直观观感,从官员的言谈举止推断一个官员的贤与不肖,虽难凭一得之愚去盖棺论定某一官员,但直觉其是否一个好官,则往往八九不离十。看他的用人。先贤有言:"不知其君视其所使。"正如《吕氏春秋·求人》中所说:"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所以,看一个官员用什么样的人,基本上可以断定其是个什么样的官。  相似文献   

19.
正"不升迁就腐败"是时下一些仕途受挫官员的灰色心态。这一现象折射出了当前中国官场的一些现实,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官员失意轻则意志消沉,得过且过;重则心态失衡,堕入贪腐的深渊。它既不利于官员个人职场发展,也不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官场生态。对此,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等闲视之。一、林林总总的官员失意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官场如战场,有人平步青云,有人  相似文献   

20.
《办公室业务》2012,(16):18
<正>国家行政学院有关专家表示,有些突发事件确实存在欺上瞒下、信息不公开的问题,而解决之道在于制度设计和文化建设。专家认为突发事件有两种情况,一种涉及到官员问责,一种是不涉及官员问责的。涉及到官员问责的,就是通常说的"人祸",不涉及到官员问责的就是"天灾",比如说自然灾害。一般情况下,"天灾"地方政府不仅不欺上瞒下,而是第一时间向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