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一名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本文旨在通过对贝娄作品的分析,探讨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异化内涵、流浪意识和精神回归,从而进一步揭示其所具有的超越"犹太文化"本身的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于索尔·贝娄的犹太身份和美国生活的双重背景使得他的作品兼具浓郁的犹太性和美国味。在他6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的犹太性逐渐减少,而美国味逐渐增强。对索尔·贝娄三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中主人公进行分析,探索他写作中的犹太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表现了贝娄的跨文化写作特性和世界作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索尔·贝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公认为战后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一向以描写男性犹太知识分子而闻名。《院长的十二月》是其在写作生涯中期创作的一部作品,此小说被很多批评家认为是一部失败之作。贝娄的这部作品尽管存在诸多争议,但仍有许多题材值得挖掘。比如作品的"荒诞"主题,就颇有研究价值。贝娄通过小说的"荒诞"主题,形象地揭露了当代美国社会文明与道德的虚幻和荒谬,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本人自觉的反思精神和高尚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4.
《只争朝夕》是美国作家索尔.贝娄以犹太文学传统的"父与子"母题为主题而创作的作品。本文主要从父辈因素与子辈因素的对立关系分析在美国文化背景下的犹太人特殊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美国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作品中深刻地体现出其犹太文化特性。流浪意识作为犹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印记,贯穿于贝娄的作品中。流浪意识表现为两种形态:形体流浪和精神流浪。本文通过对贝娄的《奥吉·玛琪历险记》、《雨王汉德森》和《赫索格》三部小说探究其所表现的形体流浪意识和精神流浪意识。  相似文献   

6.
索尔·贝娄小说的主题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身份困惑、流浪意识与心理异化鼎足而三,共同构筑了美国当代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艺术殿堂.然而,如果在研究其作品时仅限于此,则会对其主题思想浅尝辄止,难以抓住实质.实际上,贝娄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包融了十分浓郁的犹太文化气韵身份困惑是夹缝文化的产物,流浪意识是犹太民族流浪史在其作品中的映射,而心理异化则是贝娄本人对犹太民族特有的悖论现象进行深刻探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身份困惑、流浪意识与心理异化鼎足而三,共同构筑了美国当代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艺术殿堂。然而,如果在研究其作品时仅限于此,则会对其主题思想浅尝辄止,难以抓住实质。实际上,贝娄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包融了十分浓郁的犹太文化气韵:身份困惑是夹缝文化的产物,流浪意识是犹太民族流浪史在其作品中的映射,而心理异化则是贝娄本人对犹太民族特有的悖论现象进行深刻探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符贞 《南都学坛》2015,(2):59-62
《寻找格林先生》是索尔·贝娄的著名短篇,其主人公格雷布作为典型边缘人的代表,在竭力寻找格林先生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自我、他人的救赎,反映了其对善、人性、责任的追寻,为充满悲观色彩的社会留下了一缕希望的阳光。该寻找过程很好阐释了贝娄"肯定"的宗教伦理观。从小说反映的"责任"伦理、"受难—救赎"伦理、"爱人如己"伦理,可以看出贝娄的小说人物塑造深受犹太传统的影响,体现了犹太伦理一神教的道德思想及犹太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9.
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异化主题及其世界化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异化是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中的一个核心主题,这与犹太民族独特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以索尔@贝娄为代表的犹太裔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对当代美国犹太人的各种各样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表述,他们作品中的异化主题不仅发掘了犹太人一贯的困惑和难题,同时也表现了形而上、世界性的人类境遇,显示了超越种族、国界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0.
犹太性是犹太民族特有的文化品性,它强调犹太文化的传统含义和价值,而流浪是犹太人生活中永恒的特征也是犹太文化的标志之一。索尔.贝娄的"流浪汉"小说与传统的流浪汉小说不同,小说的人物大多数经历是精神上的流浪。小说中的人物通过精神的流浪,展现其内心世界的流浪意识,在现实社会中寻找自我,以期找到心灵的归宿,实现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雨王亨德森》是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第五部长篇小说。死亡主题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主线,死亡意识是主人公亨德森精神焦虑的根源,也是促使其踏上生命价值追问之旅的直接原因。死亡问题背后隐含着贝娄对现代人精神危机的思索,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小说展现了贝娄的乐观主义生命观。  相似文献   

12.
美国当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追寻是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之一。本文以这一主题为出发点,对索尔·贝娄50年代的力作《奥吉·玛琪历险记》的主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索尔·贝娄在他1989年出版的《贝拉罗莎暗道》中明确表明了他对反犹主义和大屠杀的态度,清楚表达了他对自己犹太身份的强烈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大屠杀幸存者的精神创伤、小说叙述者的精神困境、第三代犹太移民的淡漠考察贝娄的犹太关怀。  相似文献   

14.
索尔·贝娄创作的小说表现出了多种文化背景。通过分析索尔·贝娄的生活经历,不难发现他的创作思路与犹太文化、美国文化和欧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贝娄小说的文化源头。探讨与研究索尔·贝娄小说创作的文化源头的同时,也尝试探究其小说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5.
索尔·贝娄创作的小说表现出了多种文化背景。通过分析索尔·贝娄的生活经历,不难发现他的创作思路与犹太文化、美国文化和欧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贝娄小说的文化源头。探讨与研究索尔·贝娄小说创作的文化源头的同时,也尝试探究其小说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作品《赫索格》为研究对象,从读者心理空间构建的视角分析作品所运用的叙事艺术。笔者认为作品中的非线性叙事、空间并置和视角转换等叙事技巧有助于激发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读者凭借自己的回溯、归纳、推理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来参与到作品情节的创作中,从而构建起客观立体的读者心理空间。读者心理空间构建的叙事手法,凸显了作品思想的博大深邃,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志趣。  相似文献   

17.
从流浪者形象分析了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的犹太性,首先表现在剧中人物身体上的流浪和精神上的流浪,一方面在外漂泊,一方面迷失自我;对《推》剧中的父子主题进行了阐释,父子主题是美国犹太文学中的母题,在此主题设定下,《推》剧人物形象都蕴含着犹太特色;对阿瑟·米勒下意识地忽略二战"屠犹"事件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阿瑟·米勒尽管没有直接表明主人公的犹太身份,但他的犹太意识使其在创作中隐含着犹太性,这种隐晦使得《推》剧具有了普遍象征意义,同时也是米勒在早期作品中犹太性体现的例证。  相似文献   

18.
《口没遮拦的人》为1976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集中反映了小说家对犹太族群和美国主流社会关系的思考。贝娄在小说中借"口没遮拦"的叙事人肖穆特之口,对比并深入分析了三位犹太裔美国人努力实现"美国化"的方式和结果,展示了"美国化"的尴尬,进而揭示出美国主流与边缘社会之间存在的鸿沟。小说中主人公对自我进行了反思,贝娄更是对"美国平等"提出了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对于个人、族群乃至整个美国社会来说都具有深刻的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19.
索尔·贝娄是一位在当代美国文坛享有盛誉的犹太作家,其作品以深刻的思想性著称于世.贝娄丰富的个人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使他对美国社会中文明的命运无比担忧,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是精神世界充满困惑和痛苦的反英雄.然而,这些人没有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他们在作品中最终呼唤的是一种希望.  相似文献   

20.
犹太作家索尔·贝娄一直被认为是知识分子的代言人,结合爱德华·W·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从贝娄的小说《洪堡的礼物》中可以感受到贝娄的知识分子情怀以及贝娄对知识分子的期待:知识分子应超越民族界限,反对敷衍趋势,担负应有之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