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黑龙江地区历来是个多民族的地区,清朝统一全国后,一改过去历代王朝对这一地区各民族以羁縻为主的松散管理方式,先后设立宁古塔将军、黑龙江将军分别统辖黑龙江东西部地区,并在乾隆末年以前先后建立宁古塔、黑龙江、墨尔根、齐齐哈尔等城,设立副都统,将当地各族编入八旗,分城驻防,实行驻防八旗制.同时,根据当地各民族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在布特哈地区实行布特哈八旗制,对蒙古族实行盟旗制,对黑龙江东部地区的赫哲等族实行边民姓长制,通过一系列的行政管理措施和相应的民族政策,将黑龙江民族完全置于自己的直接统治之下.  相似文献   

2.
清朝前期,黑龙江地区是驻防八旗的重要地区之一.为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和管理,清政府在这一时期对这一地区驻防八旗及其指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驻防八旗在黑龙江东西部的分布及规模、驻防八旗的内部结构与特征等都作了部署,形成了清朝前期黑龙江地区的地方政权及其管理形式.黑龙江驻防八旗在清朝前期维护清朝统治、保持边疆社会稳定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开发和保卫东北边疆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论甘肃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泉 《社科纵横》2003,18(2):20-21
甘肃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业要以市场定位、市场分类开发、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为主 ,树立市场理念 ,利用创新动力推进销售渠道建设、区域合作及实现旅游业全方位营销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6,(5):92-94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由于民族地区在地理位置、历史环境、民族习俗等方面的特殊性,致使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从经济、宗教、民族习惯法和法律执行等因素对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进行分析,以便从中找到阻碍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的根源,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文斌 《社科纵横》2012,27(12):149-150
民族地区民族学生的特殊性,要求教育者转变教育观念,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少数民族习俗、学生个性,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6.
唐新平 《社科纵横》2009,24(2):60-62
民族地区教育协调发展体现为教育发展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以及教育发展的结构性、要素性、制度性协调。民族地区教育协调发展而临的问题为教育发展滞后、制度性障碍严重、社会环境亟待优化、城乡教育发展失衡。民族地区教育协调发展的对策为加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力度,推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创新和加大地方政府对教育进行统筹的力度。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5,(8):75-79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传播主体多元、传播方式多样、传播层级减少、传播时效增强等特点。新媒体环境下,西部边境民族地区开展群众工作,必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为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思想认识,更新传统工作观念;把握工作重点,创新群众工作载体;重视制度建设,完善相应工作机制;规范网络管理,净化媒介舆论环境;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群众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8.
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以有效的文化治理作为支撑。文化路径视阈下的文化治理,将文化作为社会治理的方式、路径与载体,发挥其在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推动作用;文化目标视阈下的文化治理,通过文化要素的优化、组合、协同等治理环节,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文化状态,进而推动实现文化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阈下民族地区的文化治理路径体系需从两个层面进行优化:其一,思想层面而言,需要加强顶层设计、鼓励先行先试、推动改革创新;其二,实践层面而言,需要完善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政策法规,创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民族地区文化市场体系,科学整合运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全国民族地区的经济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东部地区仍有很大差距。甘肃民族地区的经济欠发达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临夏回族自治州是甘肃两个民族自治州之一,临夏的经济发展在甘肃民族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以临夏州为视角,就甘肃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做初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三小民族在各种文化形态上的创造,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态发生互动、双向以及多层次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这种不断接触、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它们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在开放的本土意识下的碰撞与融合.它确立了属于三小民族自己的富于民族特点的文化坚守.中华文化则提供了一种普遍的文化价值理念,对三小民族的思想和行为发生重大影响,成为确保当代中华民族整体和谐发展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1.
王兰兰 《唐都学刊》2010,26(4):35-38
历来史学界认为唐代的边患主要存在于西北,其实玄宗朝更关注东北边境问题。玄宗朝公主和亲主要是联姻东北的奚、契丹。同时,考察当时节镇的设置、调整、兵力分配等,均可发现唐政府对这一地区的的关注与防范程度。  相似文献   

12.
徐艳萍  杨跃 《唐都学刊》2006,22(5):16-19
汉武帝刘彻是集政治家和军事家于一身的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毛泽东曾作诗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来喟叹汉武帝文采的不足。汉武帝是将汉王朝推向极盛的一代英主,他还是一位出手不凡的文学家。“略输文采”对他来说实在有失公允。有事实为证,汉武帝爱好音乐,爱好诗赋,赋写得颇有水平。其代表作被视为佳品,流传至今。他还招揽四方文士建立乐府,大规模收集民歌,为中国文学史作出了贡献,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诗人庞德崇尚他的诗赋,把他看作中国第一流的大诗人。庞德将其悼念李夫人的赋改写为诗《刘彻》。庞德的《刘彻》成为美国诗歌史上的名篇。  相似文献   

13.
丁忱 《唐都学刊》2006,22(6):19-21
对唐初文坛华艳的文风,历来研究者们都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这种文风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文章也是华靡浮艳的。其实,唐太宗喜好美文不假,他的文学作品中也确实有风格卑弱之作,但其公文作品风格却比较质朴,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太一样。从公文内容与写作特色等方面对李世民公文文风的辨析,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葛继勇 《唐都学刊》2010,26(5):69-73
有隋一代,因隋炀帝多次外出巡游,故周边国家和地区遣使来华时的朝见地点因其居留的地点不同而变化。但是因隋炀帝多在新年前后居留东京(东都洛阳),故607、608、609年三次倭国遣隋使朝见隋炀帝的地点均为东京,而非京师(长安)。事实上,炀帝即位不久,政治、文化乃至国际交流的中心已自京师长安移至东都洛阳。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人群,龙江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志向,构成了龙江地域文化的精髓。回溯历史演进过程,龙江地域文化是从纯朴自然的生存文化逐渐过渡到创业文化。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和突破高寒禁区精神是创业文化的丰厚底蕴和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6.
论唐代服饰及夷夏观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鸿亮 《唐都学刊》2001,17(3):26-28
唐代服饰有胡服与华服之别,胡服为北方少数民族所穿着,并影响及于唐人者,华服则为沿袭华夏民族自古以来所习用之服饰。唐代服饰的演变,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唐初至开元、天宝末,以胡服为时尚,胡风盛极一时;中唐贞元、元和以后,直至唐末,虽华服与胡服并存,但已逐步恢复汉魏以前的旧观,华服渐盛,胡服为人们普遍厌弃。这一变化不仅反映出唐人审美风尚的演变,其背后则潜藏着唐代夷夏观的变革,对后世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7.
关于黑龙江省发展农业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业旅游是国际旅游市场新崛起的旅游品种,它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相融合,对于改变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加强农业竞争力,都大有好处。世界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农业旅游,并已形成一定规模。中国的农业旅游方兴未艾,前景广阔。黑龙江省具有发展农业旅游的资源优势,应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将农业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的日程。  相似文献   

18.
张国庆 《学术交流》2002,(5):150-155
古代东北地区的民族经济主要有渔猎、畜牧和农耕三大形态。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这三种经济形态之中 ,分别呈现出了经营重点、生产方式及所有关系各不相同的特征。探讨古代东北地区各民族经济形态 ,比较其内涵差异 ,有助于深化古代东北地区民族经济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姜文振 《学术交流》2002,(6):119-122
黑龙江方言中的脱落现象主要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音素的脱落 ,一是音节的脱落。本文重点描写这两种脱落的种种表现 ,同时揭示造成脱落的因素 ,还讨论了脱落同合音的关系以及脱落对书写形式的影响等问题。指出 :音节的弱化 (轻声 )导致脱落的现象是最常见的。此外 ,语速的快慢对于是否造成脱落以及脱落的具体形式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永平 《阅江学刊》2011,3(1):59-68
梁武帝"本自诸生",自幼受到严格的儒家礼法教育,具有较高的学术文化修养。梁武帝潜心经学研究,对儒家《五经》皆有著作,阐发新义,成为国子学及地方官学的讲授内容。梁武帝重视儒学教育,设置了一整套的学校教育制度,并以"经术取士",他甚至一再到国子学考察生员,鼓励破格取士。梁武帝倡儒,注重制礼作乐,修五礼,定雅乐,获得了"专事衣冠礼乐"的称誉,使萧梁成为南朝经学极盛之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