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叶文婷 《天府新论》2004,3(Z1):202-203
模糊语言的讨论在我国已有30年的历史,而对于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各有其说法.模糊语言的产生在根本上是客观世界、人的主观认识以及符号的性质三者矛盾协调的产物.对模糊语言的分析可以具体到模糊义素.模糊语义是无法通过人为手段使之精确的,它与歧义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数词分类研究进行回顾,采用文献综述法整理了学界对数词的不同分类方式以及不同类别的称呼方式,结果表明研究者对数词系统中不同类别之间的关系持不同的意见,对与数相关概念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其原因主要是目前英语和汉语学界的研究仅局限在一、两种语言的范围之内而未对照考察其他语言的数词研究,对数词与相关概念的理解混淆,分类标准不统一,而且对数词的定义不准确等。因此,有必要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重新对数词进行分类,推动数词分类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刘颖 《社会科学家》2007,(4):193-196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但对语言中模糊现象的系统研究是在最近几十年才开始的。本文基于扎德的模糊集合论,提出模糊词义的定义,即词的标志范围界限不明确,并从主客体与语言符号三方互动、词义的本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言语交际的需要几个视角进一步分析词义模糊性的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存在着大量嵌入数词的成语。这种数词成语因嵌入数词的多少不同、搭配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语言学和文化学意义。一般说来,在数词成语中,数词的意义都被虚化了。这种虚化既与数词本身有关,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取决于汉民族的语言使用习惯,是约定俗成的结果。研究现代汉语,不能忽视对数词成语的研究,不能忽视其产生背景、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的语言中,很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精确性的,这就是所谓的"模糊"概念,语言的精确性只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变量。有些变量可以用上下文加以限制,以排除可变性;有些变量则无法用上下文加以限制,则产生了模糊性。由于词是构成概念的要素,于是便产生了许多模糊词。  相似文献   

6.
英汉数词文化差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英汉数词的文化差异模式  从词典可知,英汉数词的概念意义是相同的,它们本身无所谓凶吉,但同其他词汇一样,英汉数词蕴藏着各自民族所固有的或特定的文化思想特征,折射出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映射出不同的文化意义。在西方,英语国家的人们常常视单数为吉利,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数字是宇宙内在和谐的本质。在希腊罗马神话中,奇数(oddnumber)被认为是吉祥数字。而在东方的汉文化中,偶数(evennumber)被认为是吉利的,中国人喜欢双数的偶合义,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英汉数词的文化差异虽然在东西文化中呈现出千姿百态之势,但概括…  相似文献   

7.
语用模糊是语言运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研究语用模糊现象需要研究语用模糊的概念,产生,类型,功能和存在的意义,其本义旨在给语用模糊建构一个简单的框架并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语词意义的本质和逻辑结构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词的意义 (“词义”)是语词符号所承载的语言共同体关于对象的观念信息 ,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物性词义和物性照应性词义。语词 ,既有客观意义又有主观意义 ,既有形式意义又有内容意义 ;本质上 ,词义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西方语言哲学关于词义本质的理解往往失之片面。词义由概念义、意象义、色彩义三部分构成。概念义不等于“科学概念”或所谓的“概念 (词项 )的内涵”。意象义是一种基本义、理性义。在语用世界 ,概念义、意象义、色彩义在整个词义结构中的地位 (比重 )会因语词使用者、解释者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西方盛行的萨丕尔 -沃尔夫假说和西方现代认知理论 ,参照中国文化语言研究的实际状况 ,结合少人问津的数词、量词的实例 ,讨论它们附属义的文化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10.
马梅玉 《殷都学刊》2011,(4):107-111
上古时期,"千"、"万"常作数词用,二者还可并用作位数词,后发生词汇化,成为一个并列复合词,表"众多,许多"义。唐代时,"千万"虚化为程度副词,稍后就产生了语气副词用法。其语气副词用法的产生是"千万"进一步语法化和主观化的结果。其同素逆序词"万千"经历了类似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早期语言哲学中,意义与指称是密切相关的:意义问题就是指称问题。弗雷格是从语言出发考虑指称问题的,他讨论句子的意谓完全是为了讨论句子的意义,这也是他区分意义和意谓的主要目的。在罗素和维特根斯坦那里,名称的指称并非外在对象,而是经过逻辑构造的命题记号。当代语言哲学家在讨论指称问题时,更多地是在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上做文章,这在塞斯伯利和克里普克的论述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证明。无论是在传统的意义上还是在现代的意义上,语言哲学家们讨论的指称概念并不包含任何形而上学指称的含义。形而上学指称应当是指按照概念分析的方法对我们使用的语言所作的语言学上的描述。  相似文献   

12.
对于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的嬗变而言,"语言转向"无疑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基本话题,但目前我国学界对于该概念的认识却是含糊不清的。事实上,这一时期西方文论中发生的"语言转向"包括两方面——语言学和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转向,二者在知识背景、理论旨趣上的有着显著区别,语言学意义上的转向重在审美的语言形式,而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转向注重语言活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张伟 《阴山学刊》2010,23(3):57-61
意象是个歧义颇多的概念,有中西之别,古今之异。意象是艺术创作主体充分调动审美想象力,化"意"为"象"的创造物,是一种承载着审美经验的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生产艺术产品,就是将"人心营构之象"物态化。从创作主客体关系和艺术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来看,艺术产品分为再现型、表现型、象征型,呈现迥异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4.
章婷 《学术探索》2004,(7):115-118
时间词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言语交际中的语言词汇。时间词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模糊性和精确性的对立统一特点。我们结合哲学 ,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知识 ,从语言的思维特征 ,概念化角度探究模糊时间词的语义特征。对时间词作了简要的划分 ,并从中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模糊时间词进行语义分析  相似文献   

15.
语言翻译的过程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两种思维方式和观念系统的相互作用及深化的过程。本文通过英汉词汇意义的构成、词义差别的对比,分析了两种语言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并介绍了常见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蒋孔阳的美学——还原为审美现象的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孔阳有一个较高的逻辑起点,一开始就将美学与艺术学做了区别,确认美学的对象是审美关系。所谓审美关系有双重含义,一是作为无自己定性的派生性概念,一是作为有自己定性的本原性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并存,表明蒋孔阳美学存在着深刻矛盾。蒋孔阳美学的精华处是从后一概念出发,将审美关系当作一种方法论,对美与美感作出的分析,及所提出的“美是多层累的突创”这样富有创意的命题。蒋孔阳美学通过审美关系的讨论,将美还原为审美现象,从而摆脱了实践美学所面临的二元论的困境,走向了一元论。  相似文献   

17.
存在于言说主体审美想象性体验情境之中的文学语言, 以其独特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呈现出一种典型的诗性特征, 言说主体行走于其中, 使之成为一个具有言说主体生命情感体验的意义世界, 从而将言说主体与宇宙、 天地和自然的关系呈现出来, 建构出一个言说主体与外在世界进行心灵沟通与交流的独特世界, 从而使得情性本体成为文学语言诗化意义的生成维度. 宋词艺术中的文学语言, 也在词人的意指性创造实践活动中, 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词人丰富的内心情感体验, 并为词人提供了一个意义存在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范畴"新论     
"范畴"是人们认识掌握世界的思维形式和逻辑工具,也是人们的基本陈述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它至少具有指示、证明、分类、表述等四个基本功能.它首先是知识论层次的,又指向本体论层次,而最终落实于逻辑语言论层次.在思维的范围与适用的领域方面,"术语"、"概念"和"范畴"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窄到广、由低到高的区别;同时,三者又都是人类思维抽象的结晶.因此,三者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的.范畴包含着内在矛盾与能动因素,具有明显的历史性.具体到美学来说,美学是哲学的分支,某些哲学范畴是美学的理论基石或基础性范畴;同时,美学又有低于哲学层次,又属自身专有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体态语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不仅是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有时甚至是必要的、惟一的、最佳的表达手段。体态语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语言的一部分.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关系密切。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的体态语各有特色,为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歧义,体态语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文章从民族心理、日常生活、审美现点、民族差异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风骨"是中国古代美学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将这一概念用于品评教学,形成一个新的概念--教学风骨.教学风骨是教学风格中一项独特而基本的要求,是对教师在教学中的思想感情和教学语言两方面提出的美学要求.通过对教学风骨的研究和探讨,将加速教育美学的理论构建.在教学风骨的审美构建中,教师应努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展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锤炼其教学语言;研究学生的审美心理,善于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