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涂鸣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
建国以来,围绕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史学界先后出现了“三次革命高潮论”和“四个阶梯论”.这两大学派的观点,虽都含有合理的成份,但都有自己的不足.本文拟就此问题略陈浅见,以待研究的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2.
郭孝义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2,(4)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终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110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中国人民进行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前者由资产阶级领导,后者由无产阶级领导。按理,中国近代史的下限应该截止至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但是直至自前,依照传统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黄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88,(1)
史学界自五十年代初胡绳同志从中国近代史(指1840——1919年八十年间的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引出关于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问题并展开热烈论争,迄今己逾三十余载,其间虽沉寂了一个时期,但进入八十年代,却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足见这一论题具有全局性的意义。一九五四年,胡绳同志在他所撰《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提出,要科学地解决分期问题,就必须首先找出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他说:“要解决分期问题,必先确定划分时期的标准,这也就要确定,我们在叙述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的任务,是在说明 相似文献
4.
杜耀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2)
近些年来,史学界出现过多次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由于中国近代历史进程本身的复杂性,也由于研究者各自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在基本线索问题上提出各种见解,当属正常现象,是史学研究日趋活跃的表现。笔者认为,近代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一方面使独立的中国向着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演变,日益激化着中国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和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另一方面又使封建的中国向着半封建社会演变,从70年代起,由于封建自然经济的日趋解体,产生了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矛盾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近代中国社会这一演变趋势和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的基本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5.
李平生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李平生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从事中国近现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首先面临而不可回避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它不仅与编写中国近代史的著作有关,同时也涉及如何理解与概括中国近代史的整个体系、基本内容、客观规律、各个阶... 相似文献
6.
董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1)
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和线索简议──兼论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董煊在非西方世界的近代化过程中,中国在短短的70年里经历了特别丰富和复杂的过程,它涵盖、浓缩和再现了酉方数百年间近代化过程的主要类型、阶段与方面。如果用三种主要类型和三个阶段来表示的话,那么,我们... 相似文献
7.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正>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轰开了清王朝长期封锁的大门,中国的局势发生急剧的变化,中国由此进入近代社会。150年以前的世界潮流,正是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是资产阶级按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一个世界”的时期。它们要把“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业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总之,它们迫使一 相似文献
8.
范立君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0,(2):33-36
据息,建国以来有关中国近代史断限问题的讨论已有了结论,那么,随之而来的关于中国近代史体系的重新构建、确立的问题已提上了日程。而以什么来作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这是重构近代史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认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线索有两条:一是反帝反封建;二是发展资本主义。这两条线索密切联系,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9.
饶怀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2)
早在五十年代,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曾经是一个争论十分激烈的问题,直到现在,史学界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的确,讨论清楚这个问题,是很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教学和科研工作、而且更有利于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经历了形成、加深和崩溃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到1895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期;第二阶段从1895年到1919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深期;第三阶段从1919年到1949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崩溃期。 相似文献
10.
罗汉军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中国科学思想是在东亚大陆季风地理、宗法血缘社会、经验直观理性思维、义符音符语言文化背景下,通过自然之道的范式转换,支配或影响科学常规发展的历史过程,集中表现为前自然哲学的萌芽时期、神话时期、符号时期、象数时期和自然哲学的宇宙时期、本体论时期、认识论时期和实证论时期的科学范式转换,即自然之形、自然之神、自然之象、自然之数、自然之道、自然之体、自然之心、自然之实诸范式的转换与科学传统重建。 相似文献
11.
王嘉仪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1,37(12):126-13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叙事”的核心内涵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中国传统叙事以史传叙事为源起,以道德叙事为核心,注重实录性和伦理性。受社会变迁的影响,中国传统叙事在两汉魏晋时期经历了从史传叙事到民间叙事的转变,表现为小说的兴起和发展。但史传叙事与民间叙事的发展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史传叙事的实录性和伦理性在民间叙事中得以保留,两者共同构成中国传统叙事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近代史体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泰来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体系中争议最大者,是基本线索问题。历史线索是一种形象性的表述,与通常所说的历史线条应是一致的。线索也者,应该是提首可以见尾,始终一以贯之。从前往后看,“隐然若悬一目的以为指归”;从后往前看,则隐然若悬一河流可见源头。当然,不能把线索理解为直线形,它是曲线形、螺旋形式的.“循此线索即可以按照发展程序把各方面的历史现象根据其本身的逻辑而串连起来”。因此,作为历史 相似文献
13.
杨策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1)
中国近代史,过去习惯上是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前期的历史,即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八十年间的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三十年来,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论著和大中学校的教材,普遍地以此时限来划分中国近代史的上下限。 其实,这个问题大有重新研究的必要。中国近代史的上限问题姑且勿论(不是不可以讨论),即以下限问题而言,以五四运动为断,这样的划分并不科学,也是说不通的。我认为中国近代史应该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一百一十年间的历史,即包括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包括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内的整个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王富仁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9(3):25-32
中国的近现代文化是从鸦片战争之后形成的 ,西方强势文化的撞击 ,使中国的封建文化体系逐渐解体 ;封建官僚集团里改良派和保守派的斗争 ,逐渐确立了“中体西用”的近代文化思想 ,在改良派受到压制的时候 ,以孙中山为旗帜的在野知识分子的革命派就发展起来了 ,民主、共和的文化思想 ,是中国划时代的文化思想。五四产生了中国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 ,现代文化就从五四开始。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又分化出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马列主义的革命文化 ,以胡适为首的学院派文化和以鲁迅为代表的社会派文化 ,这三派文化都源于科学和民主的现代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5.
杜征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12月出版了《世界近代史教程》和《世界近代史基本问题》。《世界近代史教程》由彭树智主编,施清、刘俊明副主编,共40万字。它是在1986年出版的《世界近代史》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教改经验,突出了独具特色的“分五编纵向贯之”的体系结构,使从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2月6日,石仲泉先生在《北京日报》第20版(理论周刊)发表了《胡绳晚年的新思想、新观点》一文,其中有不少很值得商榷、容易引起歧义和混乱的思想和观点。这里只对石文着力宣传的两个观点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林华国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1 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及近代史开端问题,在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史学界的意见曾经是基本一致的,即都同意毛泽衣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的观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是鸦片战争。但是,这种一致并没有牢固的基础。人们接受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概念,却没有深入探讨,究竟怎样来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概念?近代中国的半封建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半殖民地化的内涵又是什么?半封建化与半殖民地化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8.
赵清善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线索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重大课题,对其深入讨论,必将加深对中国近代史本质过程的理解,促进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繁荣和发展.一、问题的提出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线索问题,当前史学界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从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出发,认为“中国人民在半殖民地半 相似文献
19.
鲁青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5)
我们从宋代(960—1279)文学发展变化的历程可以看出这样的基本轮廓:宋代文学经历了变革、鼎盛、分化、振兴、徘徊五个阶段。北宋可分为变革时期、鼎盛时期、分化时期。南宋可分为振兴时期、徘徊时期。某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变化总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变化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吴越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1990,(1)
根据现行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1987年第二版高中课本《世界历史》下册增添了世界当代史的内容即现代部分的第九、第十章。这两章新教材对许多教师来说较为生疏,而且头绪多难度大。为了便于掌握它,我认为可以把两章的内容归纳为四个方面的问题即人民力量的壮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潮流的兴起;美苏争霸。现将这四个问题的基本线毫列表如下并就教学中应注意讲清的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