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克道尔从心灵哲学与知识论融合的视角提出世界概念化的主张,以此化解心灵(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一现代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他将经验的概念化与第二自然的相关立场运用于道德价值的本质、道德事实的客观性等元伦理学话题的讨论中,结合对麦基道德价值的怪异性论证的批判维护道德属性的客观实在性。麦克道尔诉诸概念论立场展开的对道德价值和道德事实的思考,既可以消除关于价值本质的过度主观化的认知,又与道德投射主义拉开距离,成功规避客观价值主义者坚持的直观主义路径,为当代道德实在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杨桂森 《中州学刊》2005,(2):142-144
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人性的一种张力,而现代哲学对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消解,是对价值的一种破坏.绝对价值具有客观始源性,其客观实在构成主体的精神存在的根据,从而绝对价值获得拯救的意义.价值的相对性与人性的开显相关,由此获得人类解放的意义;绝对价值的道德主义的非人道化与相对价值的非道德主义的人性化共栖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3.
正确的方法是研究取得成功的前提。道德价值研究要有长足进展,必须反思研究方法。现代道德价值研究的一般做法,或者是从对价值的一般哲学规定出发,依种属关系推论,然而由于价值的一般哲学规定仍有待进一步研讨,故这样的方法至少到目前为止收效甚少。事实上它往往使道德价值与哲学价值混同;或者是经济学价值的表面移植,认为道德就是单纯的直接有用性,流于肤浅;或者从人的心理情感出发,认为道德价值不过是一种主观感受与心理直觉,不可定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释了实用主义的哲学创新所在,即:它立足于现实生活,反思经验世界,开启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价值世界,它的真理观拓展了价值论在现代哲学认知理论中的含量;提出具有存在的客观性的价值世界应成为现代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认为从效用的角度研究建立在事实真理上的价值真理是真理问题研究的更高阶段的任务和解决价值冲突、实现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终极关怀的观念机制,揭示了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5.
对价值独断主义的反思和批判,是当代哲学的重大主题之一。价值独断主义以追求无条件的总体性的价值规范和原则为旨归,在深层贯彻着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逻辑,这决定了价值独断主义必然包含不可克服的内在困境和悖论。价值独断主义与现代社会人们现实生活的冲突,最集中地体现了其困境和悖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点为理解价值独断主义的根源和实质,并为终结价值独断主义奠定了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对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是消解和终结价值绝对主义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陈晖 《兰州学刊》2004,(4):79-82
西方法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型 ,其突出特征是 :否定形而上学法哲学所追求的最高原则和终极价值 ;反对脱离现实经验的思辩理性主义 ;主张道德价值和正义的相对性 ,拒斥绝对主义。西方法哲学的这次转型也是同西方哲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表现在实证主义、非理性主义和新康德主义对现代法学的全面渗透和影响上 ,其中新康德主义法学集中反映了现代法学面临的困境。而在马克思看来 ,国家和法完全是建立在市民社会的基础之上的 ,现代法权体系根本没有触及这个根本前提 ,因此也不可能真正揭示法的本质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施特劳斯看来,现代性危机就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就是价值虚无主义。现代性的浪潮摧毁了绝对的价值观念,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等价值相对主义最后导致价值虚无主义。德国虚无主义并非绝对的、而是意欲的、有限制的虚无主义,是对道德价值的拒斥。德国虚无主义的兴起有其智识和道德环境的根源,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力图以古典的或者新颖的道德拯救平庸、低俗、无精打采的现代道德文明,非虚无主义的动机却导致了虚无主义。克服现代虚无主义需要回到古典自然正当。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及其哲学基本假设的反动,在哲学上,它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实在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的扩大,西方学者纷纷对后现代主义思想模式下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哲学立场进行批判性再评价.这些批评表明,后现代主义思想开启了新的研究议程,推动了边缘群体解构总体化的现代性历史的努力,但是,后现代主义面临的问题是,它无法用于建构和解构我们的后现代实在,只是又一个现代神话而已.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在文化上的反应,它反映了当代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危机.只有重新审视现代性的合理价值内核,在当代的历史语境下,重新回到主体性和理性至上性的基础上,才能够解决这种文化和价值的危机.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权哲学》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循本开弘,也是对西方权利理论的扬弃和改造。它以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为活水源头,在汇通中西学说、传统与现代的基础上,试图建立中国本土主义的权利理论。在体系结构上,它解决了中国民权哲学相互关联的六个重要问题:本土资源、理论基底、道德关注、核心法门、现实考量和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0.
余少祥 《江淮论坛》2014,(3):96-102
《中国民权哲学》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循本开弘,也是对西方权利理论的扬弃和改造。它以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为活水源头,在汇通中西学说、传统与现代的基础上,试图建立中国本土主义的权利理论。在体系结构上,它解决了中国民权哲学相互关联的六个重要问题本土资源、理论基底、道德关注、核心法门、现实考量和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1.
早期现代哲学的主导形态是先验观念主义,其文化特征是追求精神的理想化,它把一切都纳入观念的秩序中,倡导大写的理性精神、超然的创造精神。后期现代哲学不同程度地受到精神主义的影响,其文化特征是强调精神的处境化,它关注精神的具体活动,突出个体的情绪体验,用小写的精神取代了大写的精神。后现代哲学表现出物质主义倾向,其文化特征是强化精神的碎片化,它一方面把时代精神定格为精神的缺失,另一方面却为绝对道德主义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吴灿新 《学术研究》2004,(12):86-89
孔子思想的伦理精神, 主要是其仁爱主义、中和主义、尚义主义和等级主义精神。在这些伦理精神中, 既有精华, 又有糟粕。因此, 它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就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我们只有区分其精华与糟粕, 汲取、改造其精华, 才能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而更好地发挥孔子伦理精神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虚无主义——我们的深渊与命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无主义的历史形态主要有自由主义、实在主义、生机主义和毁灭主义。其哲学的主要类型则有政治上的虚无主义、道德论的虚无主义、认识论的虚无主义、宇宙论的虚无主义和生存论的虚无主义。尼采首次描画了虚无主义的面相与实质,并将其根源追溯到它所否定的对象那里。因此,克服虚无主义的根本路径不是回到被它否定的传统那里去,而是要走出它产生的逻辑或摧毁它产生的根源。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批判仍在形而上学的传统之中,因此未能真正克服虚无主义。海德格尔将“虚无”与“虚无主义”的问题关联到“存在”、“存在发生”、“存在历史”、“天、地、人、神的游戏”与“命运”来思考,进而将真理、意义与价值思考为“存在历史”中发生的事件。列奥·斯特劳斯将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看作“极端的历史主义”,并认为它是现代虚无主义最精致的样式,它导致了真理、意义与价值的神秘流失或虚无。他认为要克服现代虚无主义,必须祛除尼采式的癫狂与海德格尔式的神魅,在清明的古典理性中去寻找真理、意义与价值的恒常基础。  相似文献   

14.
高源 《社会科学》2022,(5):22-30
情感冲动作为伦理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欧洲具有深远的历史传统。不同于古希腊尚智主义情感道德观,奥古斯丁将摆脱冲动干扰的圣哲之境视为一种道德缺陷。深入研究奥古斯丁对古代冲动哲学的诠释,我们发现,他把希腊古典流派所谓的心灵运动偷换为了“情感”。然而,这并非意味着其无视传统冲动心理学与伦理观的立场,恰恰相反,这是其从生命的多维棱镜出发进行了价值批判与道德观念更新。奥古斯丁晚年所展示的多维生命价值域对我们反思情感心灵冲动的本质及其现实道德伦理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镜鉴。  相似文献   

15.
孔子仁爱思想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它有超时代性特点,可以为现代社会服务。市场经济与全球化的冲击对大学生的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主力军,他们的道德素质越来越被更多的关注。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现代价值,它为大学生主体道德认知奠定传统理论基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主和社会承担意识。它为大学生道德情感孕育提供了思想源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感恩情怀和生命责任情怀。它是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协调机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道德人格和道德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郭景萍 《学术论坛》2006,(3):129-133
以作为社会事实的集体感情为法律的基础,强调现代分工社会中情感纽带的道德作用,力创“社会团结感”,是涂尔干集体感情主义追寻的理论和实践视点。涂尔干的基本思路是,把个人感情归结为集体感情,并用集体感情来解释社会的整合和社会的秩序。这种视角不仅把社会学对情感的研究与心理学、哲学的研究区分开来,而且在社会学研究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相似文献   

17.
侯丽岩 《北方论丛》2016,(3):147-153
管理工具“价值中性”观代表了对管理工具研究的一种科学理想,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是基于工具主义认识论和实用主义方法论,从管理工程学视角建构的技术中性物。这一在技术本质主义立场上对管理工具的单向度的诠释,实证了“价值中立”观的合理性,但又陷入“价值中立悖论”的困境。从哲学的角度审视,管理工具不是价值中立的。  相似文献   

18.
麦金太尔分析了当代西方的道德状况,认为情感主义是当代道德危机的根源所在。情感主义将道德判断视为情感和态度的表达,因此无所谓真与假,也没有任何合理性的方法来保证道德评判上的一致性,所以道德论争的无序状态是合理的。情感主义的泛滥正是启蒙筹划失败的产物,而正是因为后者拒绝了亚里士多德的道德传统,失落了认识到自身真实目的后可能所是的人这一伦理学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才导致了自身的失败。所以面对时代的道德危机,我们的唯一选择是回到前现代,构建亚里士多德式的德性传统。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政治道德价值是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是道德历史、道德现状和道德未来发展的有机统一,是道德情感、道德追求和道德责任的有机统一。当代中国政治道德价值由最高价值、核心价值和基本价值构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最高价值是指引,核心价值是宗旨,基本价值是支撑,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道德的价值体系。实现当代中国政治道德价值,是国家、社会和每一个中国人的道德责任,应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社会公正建设,同时积极弘扬个体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20.
在“人性科学”的范式下,十八世纪的英国启蒙思想家逐渐发展出一种仅仅基于人类官能的情感主义伦理学。这一伦理学理论不仅不依赖于超自然的外在预设,而且还隐含着一条伦理理论科学化的内在脉络:起于从“性恶”到“性善”的人性论视角转换,发轫于“科学心灵哲学”和“实践伦理主张”两大基石,完成于以“同情机制”为核心的道德剖析。由此,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家把道德之善从“彼岸世界的救赎”拉回到“此岸世界的公共生活”中。对此有关人性善恶的情感主义启蒙逻辑进行梳理,不仅有助于理解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在整个道德哲学史中的独特地位,还可为理解现代道德观念体系提供一个重要切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