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在联邦政府的推动下, 美国的经济重心逐渐西移, 西部经济崛起, 并逐步形成了完备的地区经济体系与城市体系。丹佛作为美国西部的重要城市, 抓住机遇, 因地制宜, 适时调整了发展战略, 推动了自身经济的腾飞。在丹佛的经济发展中, 以国防工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 以能源工业、旅游业和多种制造业等综合经济结构为其特色, 保持了长期的经济繁荣, 其经验教训很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适应战争环境,在经济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以开发西部,如调整经济管理机构、实行统制经济等。固然,这些措施对西部的开发均有一定影响,但真正对西部开发产生直接和重要影响的,应属将国家经济建设重心西移和将沿江沿海工业内迁。  相似文献   

3.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适应战争环境,在经济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以开发西部,如调整经济管理机构、实行统制经济等。固然,这些措施对西部的开发均有一定影响,但真正对西部开发产生直接和重要影响的,应属将国家经济建设重心西移和将沿江沿海工业内迁。  相似文献   

4.
发展民族高等教育迎接国家经济发展“重心”西移马麒麟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把西部的民族教育放在怎样的发展地位,这是关系到新世纪国家经济发展“重心”西移的关键。一、我们应当把西部民族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西部民族地区幅员...  相似文献   

5.
一个很流行和影响很大的观点认为,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中国经济建设的重心将移向西部。说它流行和影响大,是因为我国的理论界都这么认为,而且西部不少省、区都以此作为开发西部的一个重要“信号”,为“大规模”开发做准备的呼声甚高。大规模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转移,显然是伴随着资金、技术、人才的大转移而实现的。也就是说,经济重心的转移所依靠的是生产要素的转移。据此来考察,是否能认为中国经济重心将西移呢?我们认为,无论是以世界经济重心移向亚太地区作背景,把中国西部与美国西部做比较,或者,对中国的开发建设的经验教训作总结,并对中国经济发展格局趋势作分析,都难以得出中国经济重心将移向西部的结论。我们认为,中国经济重心将移向西部的思想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6.
二战以来,美国人口的地区迁移呈现出了与历史上前几次人口地区迁移迥异的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美国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南部轻工业的发展,美国联邦政府及西部和南部各州政府鼓励和资助移民的措施,是促成美国人口从东北部和中央北部大规模南迁西移的主要原因。这种迁移,促进了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的迅速发展,进而也影响和改变了美国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7.
区域发展差距一直是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旅游经济和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态势作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体现,与区域差距的形成又密切关联。采用重心模型,对1996~2011年浙江省入境旅游和区域经济数值,计算出各年份的旅游外汇收入、旅游客流量和GDP重心坐标,揭示浙江省入境旅游重心和区域经济重心变化轨迹及演变规律,以期为浙江省入境旅游发展决策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表明,入境旅游重心整体向南向移动,且东西向呈现波动变化;而区域经济整体向东北方向移动;入境旅游重心位于区域经济重心的西北位置,且两者的偏离距离整体呈现缩小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和入境旅游重心在纬度上呈现高的负相关性,而在经度上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西移,给新疆对外经济合作带来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9.
西部开发的关键在于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变革,它依赖于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在此基础上,政府机制集中体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市场机制的重心则集中于微观经济主体的塑造问题。本文通过剖解区域经济发展机制,力求为我国西部开发提供有益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美国交通运输革命极大地推进了西进运动的进程。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西部拓荒农业和地区专业经济的发展 ,促使西部农业由自给自足向商品化转变 ,同时人口的西移加快了西部地区城市化。  相似文献   

11.
青岛经济发展重心西移,会使西海岸加速发展,开发区经济迅速增长,在总体上和相应的产业方面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同时会产生人才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对人力资源产生新的需求。根据开发区现有人才状况,其人力资源开发应采取如下相应的对策:第一,创造优良环境,建立区域形象识别系统,吸引专业人才;第二,吸引外地移民,改变人才结构,搞五湖四海,建立人才高地;第三,发挥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作用,广招人才,同时,利用科学的人才素质测评手段,科学的评价和选拔人才;第四,要建立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中国西部经济发展和资金流动特点,提出加速发展地区金融业的基本构想:西部金融发展重心应建立开发银行体系,按经济区域设立开发银行分支机构;应考虑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形成以西安、重庆和北海为中心的西部金融发展过渡带;利用欧亚大陆桥带来的贸易发展机会发展国际金融业务等。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与西部大开发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在邓小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论述中,关于东西部共同富裕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世纪之交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不仅是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在时间上的延续,而且不断提出和实施的一系列开发西部及缩小地区差距的决策,更是对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的全面继承。在此基础上,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要有新的思路。必须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用新的思路指导西部大开发,用新的政策措施、保障机制推进西部大开发,这是对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中国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的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中国的国家战略,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东部、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不仅有利于自身,而且有利于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因此,继续加快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的示范作用与辐射作用,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西部地区经济长期增长,有利于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有利于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而地形复杂、人口众多却分布不均、资源丰富而人均不足、历史悠久而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区域经济及其重心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体上分为区域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统一一体和分离分化两个历史阶段。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及其重心迁移的历史演进,结合现实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是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就建立西部区域跨国公司的必要性、可能性做一理论上的初步探讨,提出了“打破西部各地方行政、立法限制,召开西部各地方省级人大常委会联合会议,制定调整西部区域经济关系法律和西部区域跨国公司法规,建立联合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西部区域跨国公司以发展西部区域经济”等观点  相似文献   

17.
30年来中国人口、经济、产业重心演变的轨迹及其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78-2008年中国人口、经济、产业重心演变轨迹的比较可知,人口重心演变轨迹是前20年缓慢、稳定地向西南移动,在2000年以后向东南方向移动,比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小;分产业结构看,第二、第三产业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而农业重心则表现为无规律性变化。第二产业分布的重新调整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推动经济重心移动的主要因素。因此,为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要促进落后地区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建立起落后地区分享繁荣地区经济发展成果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区域经济政策及其启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早在 2 0世纪 2 0年代 ,就已开始受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视。美国曾经也是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国家 ,二战以后美国为了缩小地区经济的差异 ,逐步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全国影响的区域经济政策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本文通过对美国区域经济状况、联邦政府政策实施的分析 ,认真研究美国在解决缩小落后地区经济差距 ,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的做法、思路 ,并试图通过总结其特点 ,对我国目前进行的西部开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明确提出要加快西部地区开发的大好形势下,西部地区应抓住机遇,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西部地区财力不够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区外资金的引入,发展区内特色经济,形成区内经济的支撑点,启动区内产生更多的资金,最终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20.
采用2013—2019年中国30个省市数字经济的面板数据,利用脱钩模型测度区域经济碳脱钩水平,并通过面板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碳脱钩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中国整体经济碳脱钩水平不断上升,东北地区存在较大碳脱钩阻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由东南沿海向西部和北部地区逐级递减;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经济碳脱钩,能源结构优化是数据经济促进经济碳脱钩的重要机制。未来国家应更加重视东北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东北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考虑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数字人才、产业数字化水平较低的特点,应适当引导东部地区数字技术向西部、东北地区流动,发挥数字技术的后发优势,防止数字技术在区域上的脱节;鉴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改善能源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碳脱钩,还需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和能源革命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