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关于"人生"的定义,在中国的词典上大多解释为"人生是指人生存以及全部的生活经历。"但在美国的教科书上,"人生"的定义却是另一番表述:"人生就是人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一曰"生存",一曰"表演",既显示了东方文化的沉稳,也显示了美国人的浪漫。细细想来,美国式的人生定义也有一定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个体生存论是克尔凯郭尔的基本哲学思想,个体生存论思想的形成缘于对思辨哲学体系的彻底批判以及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单个的人”和“生存”是个体生存论的核心概念。“单个的人”就是由激情的内向性和不断生成的主体性所构成的生存性存在,成为一个单个的人应该是人的生存目标;“生存”是对人的生存性结构的描述,即人是一种关系,是无限与有限、永恒与暂时以及自由与必然的综合,“生存”就是人实现自我本真存在的过程,包括人的自我参与、自由选择和自我实现。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审美人生、伦理人生和宗教人生,表现了人生选择的三种层次或境界,人在这三种层次间的挣扎与决断,表现的是人的生存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正> “久”、“宇”是《墨子》中对时间和空间的称谓。何谓“久”?《经上》曰:“久,弥异时。”《经说上》曰:“久,合古今旦莫(暮)。”何谓“宇”?《经上》曰:“宇,弥异所。”《经说上》曰:“宇,蒙东西南北。”这是墨经对时间和空间下的定义。意思是:时间就是各具体时间的总和,包括古往今来,昼夜晨昏。空间  相似文献   

4.
人与人生的定义是与人有关的重要论题。本文由人的自然、社会和自主三方面属性给出了人与人生的新定义:人是地球上一种高度社会化的高智力动物;人生是一个跨度几十至百年的自然生命、社会使命和个人奋斗历史过程。新定义启示人们要珍爱生命、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度过一个现实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传统的理想定义的检讨“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意思是指人生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古代,理想叫做“志”.即志向。“理想”则是现代人经常使用的概念。但是,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给理想下定义,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如张岱年先生认为:“人生理想论即是关于人生最高准则的理论”。也有从社会学角度指出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和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还有的学者从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等角度认为“理想是指向未来,指向人的生活和活动的远景”,“是对于未来事物的系统的想象”;理想是“道德的最高者”;“是人们的奋斗目标”;是“体现人们关于至善至美的生活和至善至美的人的观念”等等。如把以上诸种理想定义概括起来,也即理想的一般涵义.就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向往奋斗追求的目标。其实这种定义  相似文献   

6.
《伊芙琳》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一篇小说 ,在这篇小说中 ,作者通过主人公伊芙琳在人生抉择时的犹豫 ,揭示了人在“选择”这样一个生存命题面前的彷徨和焦虑。小说在终极意义上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追问 ,在形而上层面回应了“是还是不是 ,这是个问题”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7.
读鲁迅的小说,我们的确常有“重压之感”。这种“重压”,来自作品那深重的悲哀,深广的悲愤,是鲁迅小说的悲剧美所引起的情感效应。悲剧美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美。鲁迅对此有过精辟的分析和概括:“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里所谓“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涵盖甚广;但从鲁迅小说所描写的悲剧事件和悲剧人物来看,它主要是指人的生存价值:“毁灭给人看”,即是描写人的生存价值的被粗暴否定。因此,鲁迅小说的悲剧其悲剧本质只能是:“历史  相似文献   

8.
盗牛     
古时候,有个因为偷牛被抓住戴上枷锁的人,亲友看见后就问他:“你是因为犯什么罪到了这种地步?”偷牛的人说:“我偶然从街上路过,看见地上有根草绳,以为是没用的,就把它捡起来带回家,因此被牵连遭遇了这场灾祸。”过路的人听到后问他:“只不过不小心捡了根草绳,这犯了什么罪呢?”偷牛的人说:“因为草绳上还有一件东西。”过路的人问他是什么东西,他回答:“不过是一头小小的耕牛。” 读 古 典 盗   牛 有盗牛被枷者,亲友问曰:“汝犯何罪至 此?”盗牛者曰:“偶在街上走过,见地下有条 草绳,以为没用,误拾而归,故连此祸。”遇 者曰:“误…  相似文献   

9.
论艺术     
本期我们介绍西方著名电影艺术家卓别麟论艺术的一篇文章,供参考。卓别麟在“论幽默”一节中说:“人类的行为和人生一样不可解;人生的主题是冲突和痛苦”;认为“幽默是由于我们在表面看来是正常的行为上看出有那一点异样;由于有了幽默,我们就不大受到人事无常的打击。”在“论戏剧写作”一节中,他认为“有了戏剧感,没有内容也能取得效果”。在谈到“表演艺术”时,他认为“表演主要靠的是情感”;“一个伟大演员的基本要素是爱表演中的自己”;等等。显然这些观点在那些鼓吹“为艺术而艺术”、“形式主义”、“唯情论”的西方资产阶级艺术理论家中间是常见的。  相似文献   

10.
论残雪小说中的对话表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残雪小说中的对话表演,来对残雪之谜进行解读,认为残雪对话表演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我”与他人之间的对话表演,第二种是“我”与自己灵魂的对话表演,无论哪一种对话都是一种人生表演。  相似文献   

11.
一、高太尉——“圆社高二” 高俅在北宋实有其人。《东京梦华录》卷十“车驾宿大庆殿”条,写冬至前三日驾宿大庆殿,“是夜内殿仪卫之外,又有裹锦缘小帽、锦络缝宽衫兵士”十余人一队共十数队守卫。每队“各一名喝曰:‘是与不是?’众曰:‘是。’又曰:‘是甚人?’众曰:‘殿前都指挥使高俅。’更互喝叫不停。”又《靖康要录》卷七载高俅死后臣僚上言:“高俅初由  相似文献   

12.
“游”是庄子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在总体意义上表现为:人欲从不理想的世况之居中疏离出来、解脱出来,游是达到个体的自由境界的一种生命生存方式。庄子在切身的世境遭遇中,亦是以“游”处世,以载道之“游”实现人生的逍遥。因此,不论以怎样方式实现“游”的境界,都应“乘物以游心”,实现人的达生至乐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逻辑学界,关于概念的定义,很有代表性的看法是:“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吴家国主编:《普通逻辑》)。按这种意见,概念的反映对象就圈定在“客观事物”之内,而概念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又必定在“本质属性”方面。这个定义反映了思维实际吗? 我们知道,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一切,哲学上名之曰“客体”。细加考察,不难发  相似文献   

14.
《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有这样一段资料:“秦令少府章邯免郦山徒人奴产子,悉发以击楚。”《汉书》卷三一《陈胜传》也有这一段资料,文字基本相同,只是“郦”作“骊”,“楚”字后多一个“军”字。在这一段文字中,“骊山徒人奴产子”的“人”字,究竟应该上读还是下读,是读作“骊山徒人、奴产子”,还是读作“骊山徒,人奴产子”,历来意见不一。《汉书·陈胜传》在“骊山徒人奴产子”下,注引服虔曰:“家人之产奴也。”师古曰:“奴产子犹今人云家生奴也。”《史记·陈涉世家》  相似文献   

15.
孔子礼学产生的社会条件有人认为孔子办学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是因为鲁国当政者的支持,而鲁国当政者之所以支持是怕在外交礼仪上出洋相,因此派人向孔子学礼。这里我想转引《孔子评传》中的一段引文: (鲁昭)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晋侯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于礼乎?”对曰:“鲁侯焉知礼!”公曰:“何为?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无违者,何故不知?”对曰: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说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有两个重要方面:“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以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态度言。”(《文学小言》)这就说明了艺术创作是创作客体与创作主体相统一的过程。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但是“情”往往是通过“景”来表现的,这艺术之“情”并非抽象表达,总要借助于一定的“景”来体现。否则,也就不称其为艺术。从艺术创作的过程来看,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在特定的条件下,受到某一客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大发现,是“人”的发现。从陈独秀在《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创刊号上介绍“人权说”.倡导“人格独立”起,到鲁迅借狂人之口反对吃人的礼教.展望“真的人”出现,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学”,无一不是以人的尊严、人的生存自由作为最高价值来进行思想启蒙。其后,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艺术,可以看作是“人的文学”的观念的发展,从提倡个性解放进而关注社会人生.从知识分子转向平民。创造社倡导  相似文献   

18.
生死是人的大事,凡是正常的人莫不爱生而恶死。但人一生必有一死,这是生理自然演变的规律,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人生在世,往往希望尽量多活几年、几十年,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我国先民的一种传统观念。《尚书·洪范篇》有所谓“五福”和“六极”,五福的第一项叫“寿”,即延年长寿;六极的第一项叫“凶短折”,就是短命早死。这里已经提出生死吉凶的问题,但只是认为长寿是人生的一种幸福,并没有长生不死的思想。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齐景公乐于饮酒,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这是现存的历史材料中,提出古人不死的想法的较早文献。值得注意的是:齐景公作为一国氏族贵族的首脑,过着人间荣华富贵的极乐生活,但他潜存着乐  相似文献   

19.
一人类很早就意识到了语言风格的问题。两千多年前古老的希腊半岛上,一位最博学的人物曾经遗憾地向人们指出:“的确,甚至语言风格的研究,直到晚近,还没有引起人的注意,”这位伟人就是亚里士多德。公元五世纪,体大虑周的《文心雕龙》诞生在当时四分五裂的中国。它是一部文学理论的专著,与亚氏以演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修辞学》相比,它更多地论述了文艺作品中的风格问题。在《体性》篇里,刘勰从创作方法和表现特征上,把文学风格归结为这样错落有致的八类:“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作者还进而概述了这“八体”与文体风格的关系,并且论及了风格的成因(才、气、学、习),还注意到了作者个性对文章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 《公孙龙子》的《通变论》,素称难读。关于“二无一”、“变非不变”、“与马以鸡宁马”、“与其碧宁黄”以及“黄其正矣”、“木贼金者碧”、“君臣争而两明”等等,几乎是通篇内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就上述诸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管见。一、关于“二无一”对于“二无一”、“二无右”、“二无左”的解释,几乎是人与人异。如果舍其小异而观其大同,可别为三。(一)无,训为没有;释“二无一”为“二”没有它的组成部分,即不可划分(陈澧:《公孙龙子注》;《杜国庠文集》,第110页;庞朴:《公孙龙子译注》)。这种解释,孤立地去看,可能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看一看《通变论》紧接着的下文及后文,问题就暴露了。下文云:“曰:右可谓二乎?曰:不可。曰:左可谓二乎?曰:不可。曰:左与右可谓二乎?曰:可。”后文云:“羊不二,牛不二,而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