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害关系人参与行政程序是指在一国行政程序构建中,通过法律赋予利害关系人参与行政程序的主体资格进而影响行政程序进行的一种法律制度。该制度可以使行政程序更加公正化和民主化。但是,由于中国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学者们对该制度的研究还有所疏漏。利害关系人参与行政程序具有身份的特定性,是对已进行的行政程序的参与,是对行政行为有所主张的参与。利害关系人参与行政程序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程序中多了一个新的当事人,其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对行政程序起作用,从而使行政程序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司法程序;利害关系人参与行政程序将会促使行政程序更好地和社会机制相契合;利害关系人参与行政程序还能使公民权利保护更全面化。确立行政程序当事人制度、行政行为介入制度、行政过程开放性制度是利害关系人参与行政程序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2.
我国行政程序法的目标模式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芝 《学术交流》2003,(11):28-30
行政程序法目标模式的选择,就是要在行政程序法所具有的多种功能及作用中,选择并确定以强化某一方面的作用为主要目标,围绕此目标设置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形成一定的行政程序法体系特征。同时,一国行政程序法目标模式的选择受制于多种因素,根据我国现阶段影响行政程序法目标模式的现实因素,我国行政程序法应选择权利模式与效率模式并重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3.
许静波 《学术交流》2005,1(7):21-24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围绕行政权的建设和巩固,形成了相对系统的行政领导思想。毛泽东行政领导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紧密相连的,它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萌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新中国成立以后不断发展、成熟的。毛泽东行政领导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结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行政文化是支配和制约行政行为的行政意识的综合体系。行政文化是影响行政绩效进而影响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因素。根据行政权威、行政理念、行政价值和行政规则四个维度及其强度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行政文化模式。行政文化从总体上可分为整合型行政文化和离散型行政文化。协同性整合是整合型行政文化的最高境界。要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必须优化行政文化,实现行政文化的协同性整合。行为学习、理念学习、价值学习和规则学习,从服从到顺应,再到认同和内化的学习过程,是实现行政文化协同性整合的内在机制,也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6,(6):68-72
社会工作行政作为社会工作的间接服务方法,虽发展相对较晚但影响最大。相对于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其他主题,国内学术界对这一方法的研究尚较薄弱。本文在辨析社会工作行政概念的基础上,将社会工作行政聚焦于社会工作机构内部的行政管理,以构建整体社会工作行政的分析框架,即从社会工作行政事务的主要内容和行政运行基本过程的二维角度对基层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进行整体性考察,并总结了基层社会工作机构管理的两点启示:机构管理需要形成以项目管理为中心的整体社会工作行政,以培养社工的归属感为基本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6.
人性化公共行政理念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共行政理念在百年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将直接决定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也必然决定公共行政实践活动的方向.从"执行行政人"、"官僚行政人"、"有限理性行政人"、"理性经济人"的发展理路进行反思,它们都只是从一个简单化的层面意义上揭示了人之本性的内核,进而从认识论维度构建起人的完整体系--心理、精神到行为."完整行政人"是要将此种理念具体为行政制度及其发展过程中的行动,追求"完整行政人"是对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在行政人人性缺失方面对公共行政理论进行的重构.  相似文献   

7.
行政管理离不开行政协调.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由适度的不协调到协调是保持行政管理活动平衡和稳定的调节器,是行政管理活动充满活力的源泉,也是行政管理活动动态发展的表现之一.本文正是以此为线索,适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力求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揭示制约行政协调的主要因素并寻求克服、解决不协调因素的对策. 一、制约行政协调的主要因素的分析行政协调的宗旨在于寻求行政管理活动中所出现的诸种矛盾的统一.然而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由于管理范围的宽泛,组织机构的复杂,工作人员数量之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矛盾,而这些矛盾的存在就形成了影响和制约行政协调的诸种原因.  相似文献   

8.
杜曙光 《社科纵横》2007,22(8):102-104
程序正义理论在学术界的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成为法学界的主流理论;基于对行政结果的公平期望,此理论在政府过程中也得到了积极的适用。相对于程序工具主义而言,建构在程序正义理论基础上的正当行政程序体现了更强的合理性。然而,正当行政程序并不是完美的,其存在着自身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缺陷;为了弥补此缺陷在适用中的负面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以保障正当行政程序的结果正义。从政府过程公平性的角度,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刘凤云 《求是学刊》2014,(3):155-165
"有治人无治法"蕴含着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对"治人"在国家行政中作用的充分肯定,体现了古代思想家及统治者的政治先觉。而清朝康雍乾三帝将"有治人无治法"引入用人选官的行政体制,无疑对清朝权力主体及治国方略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在古代国家行政过程中,法规与制度始终是作为根本性原则存在的,只是清朝皇帝乾纲独断的风格,往往又随时去"破坏"既定的"治法",最终致"有治人无治法"成为"君道"。而古人所强调的"治人"在政治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也是值得我们今天深思的。  相似文献   

10.
行政体制改革在各项改革中处于关键位置,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因此,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确立了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形成责权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同时,这次改革的突出特点是着力于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行政体制改革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且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应该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切实搞好行政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1.
杨军 《唐都学刊》2006,22(4):117-121
晚清海关自外籍税务司制度建立以后,在整个海关系统逐渐推行了以西方文官制度为基础的行政管理制度,改变了旧海关落后的封建管理体系,使海关管理绩效得到了很大提高,为清政府提供了日益增多的税收。与此同时,海关的管理效果也为晚清铁路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榜样和示范作用。铁路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拒绝到兴建铁路,其中包含着思想的转变和现代意识的开启,在沿用和借鉴西方铁路建设和晚清海关的管理方法后,加快了铁路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步伐。  相似文献   

12.
李招忠  石玉平 《唐都学刊》2006,22(4):113-116
辛亥革命前十年,知识界、思想界的先进分子对宪政表现出很大认同,认为宪政代替专制、人治是二十世纪时代发展潮流,也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必须尽快制定宪法,设立国会,建立分权制衡的国家权力体制,努力培养国民的权利意识,从而实现由君主专制政体向民主立宪政体制的根本转变;但一般民众当时尚不知宪政为何物,权利意识淡薄,只知有王法,不知有宪法,几乎处于无权利状态。因此,对辛亥革命前十年中国国民的宪政意识不能估价过高。国民宪政意识的薄弱,是清末直至近现代中国宪政屡次受挫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清王朝(1840年以前)时期中国落后于西方尤其是英国,主要原因并非清代出现阻滞社会发展的因素,而是表现为西方英国经济的加速度式发展,清代在经济上比唐宋明王朝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其速度选不如英国,因而拉大了发展的差距.中国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的影响,具有广阔市场的社会性盈利产品及生产技术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尤其值得注意.而清代政治对社会的影响是积极、消极并存.同时,清代在边疆版图、对外关系、文化思想等方面较前王朝都有显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贺根民 《唐都学刊》2007,23(2):120-123
晚清小说的分类,突破了小说史中单一的题材判断原则,趋于文体形质的综合考虑,它颠覆了流衍千年的文学传统,引发国人的群体关怀。晚清小说报人众说纷纭的文体探讨,直接关合通俗小说的繁荣,折射出小说文类建构的自觉。平民文学在近代不只是一个响亮的政治符号,而落实在为民写心的文学实践中。这种基于文体的群体关怀,加速了小说传统向现代的嬗变。  相似文献   

15.
张晖 《唐都学刊》2002,18(4):40-43
在遭到八国联军致命打击后 ,清王朝为挽救其统治危机 ,被迫下诏实行新政。清末新政在经济方面的举措与戊戌变法时期相比已有所突破 ,但由于国库空虚 ,财力困绌 ,实施新政所需费用捉襟见肘 ,清廷在增加赋税未能奏效的情况下 ,采用了滥发货币的政策 ,结果引发了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 ,导致清王朝阶级矛盾更为尖锐 ,社会危机更加恶化 ,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相似文献   

16.
论康熙“博学鸿儒科”之旨在笼络明遗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定芳 《唐都学刊》2006,22(3):94-98
在明清更迭的历史进程中,“遗民因素”几乎始终是一个影响全局的变量,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清初社会秩序的重建。就清初遗民史的演绎而言,遗民现象随明清易代而衍生,因满汉文化冲突而凸显,也谐应着清廷政治的稳定和文化的整合而消解。其中,康熙“博学鸿儒科”的诏举无疑为遗民蜕变的枢纽。就主旨而言,博学鸿儒科既不在于粉饰太平,也不在于彰显文治,更不在于招揽人才,而在于笼络遗民士人。所以,是科虽有考试的形式,却只有游宴的实质;虽以“揽才”相标榜,却以“揽心”为归趋。  相似文献   

17.
清末流行于京城的鼓词《封神榜》基本上是按小说《封神演义》提供的故事情节和叙事脉络进行演说的,但是它对小说又有多方面的丰富与发展,比小说更贴近民众的思想情感,更富有现实生活气息,也更符合民众的欣赏口味。当然,从书面文学角度看,它也存在一些缺陷。不过,就整体效果来说,它对原著的加工、演绎还是相当成功的。  相似文献   

18.
《四库全书总目》清别集提要在评价清初文人及其作品的同时,也体现出了馆臣对清初文学图景的建构。四库馆臣在建构清初文学图景时,不仅极力彰显清初文学与明代文学的异质性,更在反驳明代文学的基础上力图勾勒出一幅以学问为根柢、风格醇雅的盛世文学图景,并以王士禛“神韵说”为清代诗学特色形成的标志。四库馆臣以此建构起来的清初文学具有明显的缺陷,如遗民、贰臣群体中重要人物的缺席,明清文学继承性关系的主观割裂等,这是典型的以政教统摄文学的官方文学形态。  相似文献   

19.
清儒三家《诗》辑佚成就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艳庭 《唐都学刊》2006,22(2):85-88
清代三家《诗》辑佚工作分为三期:范家相《三家诗拾遗》、陈氏父子《三家诗遗说考》分别代表了清初及中叶的研究成果,清末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则为历来搜集、研究三家《诗》的集大成之作。研究这三家的辑轶工作应尽可能联系当时的学术背景,考论诸家著述的成因、得失和承传关系,为清代三家《诗》集佚史理清脉络,并为后世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刘丽 《阅江学刊》2009,(3):127-130
王崇简是清初一位重要诗人,其诗抒发感情真挚动人,其人虽未入《贰臣传》,却有典型的贰臣心态,即对自己的失节行为有深刻的内疚之情。其诗主要表现了故国之思、身世之痛及忠列之颂三大主题,诗风雅正,格调清平,在艺术表现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对清诗特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却被清诗研究者所忽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