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4 毫秒
1.
从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以及大学责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有必要,同时也是高校责无旁贷的责任。综合考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思想道德素养现状,影响师范生道德发展的因素有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和专业认同、高校思想品德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班级文化以及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需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已有的课程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有效的思想品德评价方式,多方举措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为入职后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通过书面考试方式进行的德育测试不能全面测定学生的德育状况,它仅仅完成了道德知识的测试;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要求把道德测试放置在一种开放的道德场景中,在这种生动的道德场景中才能真正测度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表现的测定,改革的核心是在课程教学中安排生动的道德场景,并客观记录在该场景中学生的道德表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试改革,需要对课程进行全局性的精心安排。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思想品德测评标准的改革,不能孤立地进行.只有深刻认识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道德内化的实际表现,思想品德测评标准三者的关系,才能使测评标准的设计更科学、更有效、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对于提高学生对道德现象的认识及道德发碾规律的把握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通过开设“道德与生活”公共选修课,可以拓展伦理学指导生活的功能。明确课程教育目标,编写符合教育规律的课程教学大纲,注重课程内容编排的科学性与生活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课程教育目标;延伸课堂教学空间,拓展伦理学对生活的指导功能,充分实现道德育人的目的;结合课程特点及课程教育目标,以随堂写作论文的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5.
梁玉山 《新天地》2011,(12):242-242
学生的品德形成,不是靠一种教导,而是靠一种熏染,是通过体验来感悟和内化,从而进行道德认知和践行的。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创新,从而走好人生之路。因此,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践价值,就应该体现在“引领”和“体验”上。下面围绕“引领”和“体验”,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在道德形成的过程中,并不是知、情、信、意、行的简单相加,而是这几种心理因素交错地起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因此;对学生德育的过程就是一个遵守道德形成的规律、切实疏导学生树立全新的道德观念,增强高尚的道德情感,稳定先进的道德信念,巩固先进的道德意志,自觉地规范道德行为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道德内化与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内化为大学生自身道德品质和信念的过程。道德内化一般是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的。根据道德内化理论,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把灌输机制与接受机制结合起来;把角色指导与角色训练统一起来;把连续性与系统性结合起来,以使思想品德教育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内化为大学生自身道德品质和信念的过程。道德内化一般是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的。根据道德内化理论,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把灌输机制与接受机制结合起来;把角色指导与角色训练统一起来;把连续性与系统性结合起来,以使思想品德教育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9.
课程学习和考试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考试的主要作用是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高校考试存在着作弊问题,作弊的实质是学生道德诚信的缺失或失落。解决考试作弊问题必须从道德诚信建设和法制建设的结合上着手,并以道德诚信建设为主去进行。  相似文献   

10.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作出的反应。它是衡量人们社会主义觉悟高低的重要标志。看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取决于他的言论是否动听,而是取决于他的行动是否高尚,对人民是否有益。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过程中,除了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以外,还必须注重加强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相似文献   

11.
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道德问题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诚信、求真、创新、严谨、自律、坚韧的思想品德和人格,一向是高校学风建设中崇高的社会道德期望。而目前学习动力不足、专业思想不稳、抄袭作弊风盛行、课堂纪律松懈、沉迷虚拟网络世界等严重学风问题,均源自于学校道德教育缺陷、社会道德文化断层、个人道德理想信念缺乏。高校学风建设必须坚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指导地位,以理想信念品德教育、基本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道德主题活动的理想化设计、激励学生科研考研为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活动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习得方式 ,为学生自我教育奠定基础 ;它能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有利于社会道德规范内化 ;它为学生提供道德实践机会 ,促进品德建构 ,是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鲍曼从后现代理论的视角反思了现代的伦理困境及局限,进一步对后现代道德状况自身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最后揭示出后现代伦理思想,主张道德自我进行选择和为了他者的道德.鲍曼的后现代伦理思想对道德教育的启示意义.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小学道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应该具有以下特点:生活性、活动性、主体性、开放性、综合性、育德性与理解性。把握小学道德课程的这些特点,将有助于我们合理地建构其内容体系和表征形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情感教学在学生品德发展方面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的道德意志行为,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是经历一个有阶段的发展过程,各个道德发展阶段是交叉混合、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种趋势。这一理论对当前我国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具有重要启示。借鉴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合理思想,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使德育目标得以分层递进、德育内容得以循序渐进、德育工作体系得以整体推进,将有助于实现大、中学校德育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7.
道德的基本特性是主观性。这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道德与自我意识分不开,另一方面,道德与主体的实践经验及情感意志分不开。而道德理想主义是道德的越位,也是道德的"不在场"。道德理想主义的实践之所以都遭失败,就在于它把道德理想与政治实践直接挂钩,通过道德理想的意识形态化(或宗教化)从而既从形式上背离了道德,也最终在内容上发生了道德的异化。当然,道德理想主义由于它怀着对道德或道德理想的始终关注,因而也有它强盛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高校道德建设需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作用,文章就如何发挥教育在加强高校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即通过生命观教育、爱心及责任感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通过加强实践、正确认识现实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通过给以适当的奖励、适度的诱惑、适时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将道德认知的灌输与道德情感的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观,做到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9.
<法律基础>与<法学概论>和公民普法教育不同,它通过回答和解决学生法律方面的实际思想问题,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法律观点,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使其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因此,它是一门思想品德课程,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提高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是高校道德教育的着力点。它既是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还是道德教育本身所蕴涵的主要内容之一。当今大学生在道德判断能力方面尚存在着某些问题或不足。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是重视社会实践环节 ;三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争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