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综论刘勰的风格学理论。第一部分据《定势》篇分析文学风格受文体制约的几个问题,解释“并总群势”、“总一之势”、“循体成势”、“失体成怪”、“参体”等概念和命题的含意,并与西方古典主义文艺理论进行比较;第二部分据《体性》篇分析风格与作家创作个性的关系,研究刘勰对“八体”的态度;第三部分据《风骨》篇探讨刘勰理想中的文风以及一代文风对风格取向的影响,指出刘勰重视研究风格问题主要是为纠正时弊服务的。  相似文献   

2.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总结齐梁以前文艺创作发展的历史经验,阐述了文学风格与作家、时代、文体等方面的关系,还就风格多样化问题作了探索。《体性》篇即一风格专论,在《定势》、《风骨》、《明诗》、《通变》、《时序》、《才略》等篇章中也多有阐发。他的论述,内容丰富,见解精湛,构成了较为完整的风格论。研究刘勰的风格论,对我们深入认识文学风格这一客观存在的文学观象,发展创作与评论,是不无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体性》认为作家个性与风格之间有因果关系 ,其论述个性与风格关系的方式 ,或相辅相成式 ,或似离而相成式。《体性》与《才略》不同之处 ,在于前者以作家整体“性情”论风格 ,后者以作家后天“才略”论风格  相似文献   

4.
风格学是《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的重要部分.风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各类文体的作用与特点,规定相应的文风要求,即文体风格论;二是专指作家与作品的风貌格调,一般称之为创作风格论.《文心雕龙·体性》篇就是着重讨论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之关系的一篇专论.  相似文献   

5.
<正> 风格是作家、艺术家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是作家、艺术家的个性及显示这种个性的艺术独创性在作品中最高而集中的表现。人们可以发现,有的作家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的则花费了很长时间才艰难地形成了风格,有的孜孜不倦,虽然接近风格的形成,但终在风格的大门之外。这是什么缘故呢?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学说,认为作家的气质和才能是形成风格的主要原因。刘勰对这个论点颇为重视。他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发挥了曹丕的学说,在《体性》篇中则提出了才(才力)、气(气质)、学(吸取)、习(磨炼)的学说,认为才、气、学、习是形成风格的原因。这就纠正了曹丕只重先天、不重后天的偏颇。  相似文献   

6.
刘勰文气论     
先秦汉魏时期关于气论的代表性观点可归纳为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三种形态,这正是刘勰《文心雕龙》文气论思想的来源。刘勰主要继承与发展了《周易》阴阳刚柔的气论思想与曹丕文气"清浊"说。刘勰文气论内涵多样,最大的贡献有两点:一是在文论史上首次确立了刚柔风格类型说,并以"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的理论支撑,推演出了《体性》篇"数穷八体"的八体风格类型;二是以文气论风骨,提倡刚健的文风。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现代修学史上第一部语言风格学的专著问世了,这就是宫廷璋的《修辞学举例·风格篇》。此书于1933年7月由北京中国学院国学系出版,约十五万字。《风格篇》是《修辞学举例》的第一卷。作者计划撰写的其它三卷《结构》、《体裁》,《词藻》等,笔者未曾见到,可能未能问世。《风格篇》由“绪论”与“风格论”两部分组成。“风格论”包括“概论”、“至善之标准”、“审美之标准”等三章,是全书的总体。该书是我国现代最早从语言运用角度全面、系统地论述风格的,它标志着修辞学中风格研究的新发展。可是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还没有人专门介绍此书,本文不揣浅陋,拟对它作一番评介,以期恢复它在修辞学史上应占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我国文学批评史上风格分类法有两种:繁分法与简分法。前者肇始于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体,唐代司空图演为二十四品。后者源自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分别出清、浊两大类。所谓“清”,侧重的是俊爽、豪迈的特点,“浊”侧重的是凝重、沉郁的特点。曹丕的观点经刘勰进一步发展为刚柔论。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的风格理论体系包括十个范畴。其中作为美学理想的范畴有“风骨”和“隐秀”,作为基本风格类型的范畴有《体性》八体。作者刘勰是参照《周易》数理阐明这些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其中“隐秀”、“风骨”相当于阴、阳二仪,所以在书中作了专篇论述;其中“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体则分别对应于“乾”、“坤”、“震”、“艮”、“兑”、“离”、“巽”、“坎”八卦,所以统一列入《体性》篇。“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的分组关系表明,刘勰构建风格学体系之时,是以文王八卦序列为模型的;而其理论基础,则是主要由《周易》表述的古代宇宙哲学。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第四十篇《隐秀》是全书中唯一有争议的篇章,其中“始王而末奇…闺房之极悲也”一段,一般认原文久佚,系明人伪造.《<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的问题》证明所谓“伪文”,实由钱功甫据阮华山宋椠本《文心雕龙》补抄,应为文”.他还就补足的文本探寻刘勰“隐秀”论的理论内涵,其基本结论是:这一篇“论歌里顺情和柔情风格”,“刘勰所推崇的风格,不限于一种类型:既重‘凤骨’‘隐秀’.”发挥了先前刘师培的意见:“刚者以风格劲气为上,柔以隐秀为胜刚而无劲气风格.偏于柔而不能隐秀者皆死也.”《风骨》讲阳刚之美.《隐讲之美.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体性》的意义在于,在前期关于人物个性及个性风格论述的基础上,建构了中国个性风格诗学的体系。其主要理论包含三个方面:对作家才性做系统深入而又充满辩证意味的剖析;对风格系统做整体规划,据《易》之八卦提出“八体”说;对个性与风格的必然性关系给出深刻的说明。刘勰的个性风格论精义叠出,系统深刻,很多观点都是发前人之未发。《体性》标志着古典个性风格诗学体系的成立。  相似文献   

12.
先秦汉魏时期关于气论的代表性观点可归纳为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三种形态,这正是刘勰《文心雕龙》文气论思想的来源。刘勰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周易》阴阳刚柔的气论思想与曹丕文气"清浊"说。刘勰文气论内涵多样,最大的贡献有两点,一是在文论史上首次确立了刚柔风格类型说,并以"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的理论支撑,推演出了《体性》篇"数穷八体"的八体风格类型,二是以文气论风骨,提倡刚健的文风。  相似文献   

13.
谈文学风格的刚与柔的,当推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中国历代文论选》注:“清浊,意近于《文心雕龙·体性》所说的‘气有刚柔’,刚近于清,柔近于浊。《风骨》篇说:‘翬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沉也。’是指气的重浊柔弱。又说‘鹰隼乏彩,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是指气的清新刚健。”曹丕讲的“气之清浊”。也就是刘勰讲的“气有刚柔”,不过这里又稍有差异。曹丕讲的“气有清  相似文献   

14.
作家的言语风格,是作家在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特点的综合表现,是作家语言运用纯熟的标志。我国当代著名的报告文学家徐迟,在40余年的报告文学创作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他独特的言语风格,值得人们认真地进行研究,这无论是从文艺学或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都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作家个人言语风格的研究,我国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古代的言语风格论,重在言语风格的归类。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就提出了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定势》篇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势”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理论范畴 ,“文势”理论源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定势》篇。从刘勰所论看 ,“文势”属于作品形式范畴 ,它的形成与作品的语音、文字、语句等形式因素相关。“文势”具有运动性、包蕴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对读者有巨大的审美功效。刘勰的“文势”思想对今天的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的生命化批评集中体现在《体性》和《风骨》两篇中,刘勰认为作家个性决定作品的艺术风格,建立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论,并以"气"喻作品风格的清明爽朗,以"骨"喻作品内容的劲健端翔,建立了以"风清骨峻"为评文准则的风骨论。以人喻文的生命化批评方式表明文学作品同人一样具有生命的属性,充分传达出刘勰对作家作品的审美感受,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詹锳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龙学研究专家。20世纪80年代,在研究界关于《文心雕龙·定势》篇的大讨论中,他首次提出刘勰之"势"论源自《孙子兵法》,且分别从"势"有定而无定、"风格多样化的统一"以及如何定"势"等三方面阐述这种渊源关系。其论"势"的辩证思想特色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一“体有万殊,物无一量”。客观世界千姿万态,纷纭繁杂。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孕育着艺术的丰富性。每个作家又以其敏锐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对生活进行独特的艺术概括和表现,这就体现在其作品独特的风格之中。钟嵘的《诗品》写道:“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采镂金’”。这是就谢灵运和颜延之的诗,指出了二者在风格上的艺术美的差异。我国古代评论家曾将风格分种别类,并进行了比较。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等八种;皎然在《诗式辨体有一十九字》中亦谈到诗有高、逸、气等风格的多样;严羽则分九种;司空图更将其细列为二十四品目。可见,作家的风格在整个文学创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体现作家  相似文献   

19.
一人类很早就意识到了语言风格的问题。两千多年前古老的希腊半岛上,一位最博学的人物曾经遗憾地向人们指出:“的确,甚至语言风格的研究,直到晚近,还没有引起人的注意,”这位伟人就是亚里士多德。公元五世纪,体大虑周的《文心雕龙》诞生在当时四分五裂的中国。它是一部文学理论的专著,与亚氏以演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修辞学》相比,它更多地论述了文艺作品中的风格问题。在《体性》篇里,刘勰从创作方法和表现特征上,把文学风格归结为这样错落有致的八类:“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作者还进而概述了这“八体”与文体风格的关系,并且论及了风格的成因(才、气、学、习),还注意到了作者个性对文章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大革命前,《光明日报》·《文学遗产》曾就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对风骨的解释,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这篇文章里,我不想对过去讨论中提出的各种不同观点进行全面论述,只是就李树尔同志在《论风骨》一文中阐述的“风骨”即“风格”的理论提出些质疑,以求教于有关方面的专家。 李树尔同志在《论风骨》一文中说:“综上所述,‘风骨’就是风。风,对于某一个作家来说,是指他的创作风格;对于一系列相类似的作家来说,是文学潮流或流派。就广义而言,还有阶级的、民族的、时代的风格。风格即人,在阶级社会中,人都是阶级的人,因此,风格也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倾向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