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曹禺的一生中,对于话剧创作与"人"的关系,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过程。用话剧去探索人性、表现人性,是其创作的初衷与最终目的。在他的早期剧作《雷雨》、《原野》和《北京人》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人性的系统的思考。他高度肯定了人的"蛮性"、欲望、情感并赋予其人性解放的意义,同时又对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人性若要圆满,必须对人的欲望、情感进行提升,路径有两条:一是宗教,一是理性。  相似文献   

2.
杞县《李氏族谱》之李岩疑辨秦新林明末大顺军中是否确有李岩其人,早在清初就有过争论。1978年,顾诚《李岩质疑》一文发表,争论再起。主张确有李岩其人说者,主要有三种议论:一是杞县《李氏族谱》中之李岩即大顺军之李岩;二是砀山县李举人即李岩;三是李岩在北京...  相似文献   

3.
一在《韓非子》的《难一》和《难势》篇里,都介紹了楚人卖矛与盾的故事。《难一》篇說: “楚人有(?)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韓非子在《难一》篇中評論說:“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就是說,什么都穿不过的盾和什么都能穿得过的矛,这  相似文献   

4.
浮石的《青瓷》《皂香》《红袖》《新青瓷之秘色》《新青瓷之窑变》等一系列小说,用通俗的文本,高度还原了现实中的男女关系、官场关系、商战关系;作者于炼狱中反思人性,对人性进行救赎,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忏悔意识,作品堪称一幅人性自我救赎的心灵地图。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学术专论《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的表征。她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评点和考据《红楼梦》作为间接诉情文本,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给了我们一个解构其人其文的新视觉。  相似文献   

6.
《辽宁大学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发表了王磊同志的《人性和阶级性的对立统一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一文,接着在第六期上发表了胡绳生、袁杏珠二同志合写的与王磊同志商榷的文章《也谈人性和阶级性》(以下简称《也谈人性》),读后令人振奋。人性问题,本是一个跨学科的课题,它同时是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美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可是,近十几年,人们除了一味地把人性斥之为地主资产阶级的东西之外,再也无事可做。人们不得不象躲避瘟疫一样来躲开它,即使愿意思考问题的人们,也只能把自己的想法深深地埋在心底。正因为如此,所以重新提出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是很有意义的。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弄清问题的目的,这里我打算把自己对胡、袁二同志的《也谈人性》一文的不同看法提出来,就教于学术界和读者。因为《也谈人性》一文是与王磊同志商榷的,所以我也将对王磊同志的某些观点作简单地评述。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魇〉自序》的非学术隐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学术专论《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的表征。她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评点和考据《红楼梦》作为间接诉情文本,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给了我们一个解构其人其文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辽宁大学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发表的王磊同志的《人性和阶级性的对立统一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一文,从哲学角度论述了现实中和文学作品中人性和阶级性的关系问题。但是很遗憾,王磊同志文中所提出的基本观点,违背了人类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的客观事实,因而也必然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本文不准备全面地分析王磊同志文章的所有观点,只就其中主要之点谈些看法,就教于哲学界、文艺理论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9.
《水浒》作者问题是中国文学史上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作者详尽占有资料,曾撰写并发表了《〈施耐庵墓志〉考索》一文(载于《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4期),认为“历史上确有施耐庵其人”。本文乃上文之姊妹篇。在上文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将出土文物与文献资料综合进行考察,进一步论证《水浒》作者施耐庵之籍贯乃为元末明初扬州兴化;同时,对山东说、山西说、浙江说和江苏说中其他说等诸种说法一一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0.
明末农民战争中有无李岩其人?历来众说纷纭。目前史学界大致有三种意见:一说史无其人;一说史有李岩,但不一定是河南杞县人;一说史有李岩其人,且为河南杞县人。笔者想从有关的地方资料,主要是从新发现的杞县《李氏族谱》中谈点意见,供有志于李岩问题的历史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水浒》故事亦为南宋以来流行之传说,宋江亦有其人。”①这个历史上的宋江同《水浒》里的宋江,是基本一样?还是迥然不同?近来又有一些同志在撰文讨论。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对正确评价《水浒》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学术专论《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的表征。她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时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评点和考据《红楼梦》作为间接诉情文本,消解其时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给了我们一个解构其人其文的新视觉。  相似文献   

13.
(一)在先秦思想家中,荀子最早提出了人性恶的问题。《荀子》书性恶篇第一句话就讲:“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据此,说荀子是性恶论者,笔者没有异议。问题是,性恶论者就一定是人性本恶论者吗?或者说:“人之性恶”就是“人性本恶”吗?我以为不然。可是,学术界在讲到荀子的人性观时,实际上解释为人性本恶了。下面略引几例:  相似文献   

14.
人性问题是人类历史上屡屡争论不休的老问题。可以说几乎每个时代每个民族的思想家和有识之士,都曾发表过关于人性的名言。五十年前,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其中也阐述了他的关于人性的著名观点:  相似文献   

15.
人性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理论问题。它同政治、哲学、文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认真地研究这一问题,探讨它同这些学科间的关系,及在它们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对于发展和完善社会科学是大有益处的。《新港》杂志1957年1月号刊载了巴人同志的《论人情》,7月号又发表了王淑明同志的《论人情与人性》,之后有王淑明的《关于人性问题的笔记》等文章,这本是探讨人性问题的学术活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一八年三月出版的《新青年》四卷三号在《文学革命之反响》这个总标题下,发表了王敬轩的来信和刘半农的复信。王敬轩并无其人,是钱玄同的化名。为了对《新青年》持反对意见者进行一次有力的反驳,钱玄同和刘半农想了一个好办法: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集中所有反对意见以来信形式在《新青年》上发表;由刘半农逐条反驳,以复信形式在《新青年》上同时刊出,使读者从两篇针锋相对的文章中,判明是  相似文献   

17.
萧统与钱钟书对《闲情赋》的评价最得其实。苏轼批评昭明是因误解陶赋之“强生事”;现当代部分学人说《闲情赋》大胆敢于反礼教,是拔高其在文学思想史寂之地位,为全集“缩小”眼界之故。另通过对昭明在《陶渊明集序》中高度评价陶渊明其人其文,而《文选》仅录陶作寥寥数篇这一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辨,指出:此非如国内外某些学人所说的是昭明之矛盾,而是其采取道德(功用)与审美分殊之价值取向所致。  相似文献   

18.
在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中,关于陶成章其人和《龙华会章程》问题,曾引起史界学的重视和研究.过去,有的同志说陶成章是“地主阶级反满派”,“其家庭为会稽望族,叔祖陶七彪为清末有名的道员,七彪之子大均官到江西按察使,陶成章深受其叔祖七彪的提掖,与官僚家庭有密切关系”,“隐怀帝王之志”;《龙华会章程》“较多的流露出帝王思想来.”近年,杨天石、王学庄二同志在《历史研究》发表《<龙华会章程>探微》一文,则说“陶成章是红帮头子”,“是无政府主义的拥护者”,“《龙华会章程》思想成份极其复杂”,“在所有的成份中,最惹人注目的新鲜货色还是无政府主义”.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小说展示了真实的人性,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代表的是一种美好、健康、自然而不悖于人性的生活方式。他的《边城》《萧萧》《丈夫》相继被改编成电影《边城》《湘女潇潇》《村妓》,根据其小说改编的这3部电影,不仅展现了湘西人积极健康、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还呈现出不同于小说原著的“湘西世界”,更加...  相似文献   

20.
历史系金应熙敎授于《学术研究》一九六三年第四期发表了《評刘节先生的以人性論为核心的唯心史观》一文,对刘节反对馬克思主义的阶級分析方法的主要立论根据——人性論,进行了分析批判。文章的第一部分揭露了刘节的人性論的实质。首先指出目前我們与刘节关于方法論的爭論,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之爭;刘节的主要論点是以“超阶級”的人性論为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