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一什么是感觉?在艺术家的眼里,总是把感觉与感受、直觉、印象,经验、体验等相提并论,同时对感觉在创作过程中的性质、作用,作了与哲学家、心理学家不同的叙述。他们说:“‘感受’就是写小说的基础。”对这个问题,高尔基说得很清楚。当有人问他什么东西第一次激动他写作?他说是“印象”。又问他多在什么感受上去建立形象?他说“在一切感受上”。他还说:“把作家缺少的那些环节放到经验里去,以便写出一个非常完美的形象——这就叫直觉。”我国作家谌容也说:“我写《人到中年》时,并不像有些评论家所  相似文献   

2.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写得新警有力,意趣盎然,其中的“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是有口皆碑的名句。但是,将生活中的“红杏出墙”化为艺术中的“红杏出墙”并非叶绍翁首创,早在唐代诗歌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温庭筠《杏花》云:“杏香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吴融《途中见杏花》云:“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比叶绍翁年长约半个世纪的另一位南宋诗人陆游的《马上作》中也有“一枝红杏出墙头”的句子。叶绍翁从前人的诗中得到启示,并将现成的诗句略加改动移植到自己所要表现的对象上去,创造出新的  相似文献   

3.
通感说略     
通感说略刘蕴璇一通感是将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意觉等不同感觉相互沟通、交融起来的一种修辞方式。它出自希腊语Synaesthesia,直译为“感受之共产”,又称之为“通觉”或”联觉”,意思是“共同感觉”。1891年,“联觉”被作为词条收进了美...  相似文献   

4.
"震惊"的颠覆:新感觉派的"性感尤物"与城市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新感觉派作家笔下充满都市活力的“性感尤物”入手,对其都市感受进行了描述。新感觉派在“性感尤物”身上发现了不受主体的主观欲望控制的物质力量的“震惊”效应,而这样的文学形象的出现脱离了当时上海的具体环境是不可想象的,她们的反叛是对那些想在大都会找到明确、稳定的空间形式的漫游者的报复。在上海,由于浓烈的都市生活自我生成的密度,使其不可能被某种权威话语轻易穿透,新感觉派记录下了自己面对这个变化中的社会时产生的散碎精神感受。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诗歌的作者在创作思维中含有感受、比较、意念、过程概括等思维,其中感受最为发达,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种感受———世界相对应的思考方式在中国诗歌成熟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一、古代的思维特征及对古诗感受力的影响人最初感知世界是一种纯感觉,随着时间推移,为了把握川流不息的存在之物,一种倾向以永恒的感觉形式固定下来,把变化、流动的感觉提炼、凝固成较为稳定的知觉,而这种知觉又可能成为更加稳定的知性概念。中国古代诗歌是源于这种思维倾向发展起来的演变,其中“赋比兴”的思维模式最能说明这种“…  相似文献   

6.
<正> 长期以来,学术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形似”是与“神似”相对而言的,它们都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但一重规画形体,一重传达精神。这种观点是有根据的,但不全面,因为古代围绕“形似”展开的争论,范围远远超过艺术描写。我认为:北宋以前“形似”有二义,一指绘画中的描绘形貌,二指诗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此相应,对囿于形似的批评分别来自画论中强调传神和诗文论中主张兴寄两方面。苏轼的贡献在于突破了诗画界限,提倡传神与寓意的统一,在创  相似文献   

7.
现代英语文学中的性爱描写,与传统爱情文学致力描写两情相洽,心心相印不同,表现出一种非诗意的倾向。非诗意倾向具体表现为三种类型,即:现实无诗意”,“本然无诗意”,“诗意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8.
论意境     
(一)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由此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和情调。从主观上讲,所谓“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于主观感受,但它不仅仅是一己之“情”(指感情),而且又是社会之情。从客观上讲,所谓“境”,即所描写的事物,属于客观对象,“境”不仅仅是单纯之物,同时又是自然之形融合于“情”并与“神”相统一的典型化之“形”。这种由感情而理性,由个别而普  相似文献   

9.
我们读鲁迅小说,总能体验到一种特别的“辣味”,总有“一种意想不到的痛快感觉,一种神经久久郁闷麻木之后由强烈刺激梳爬起来的轻松感觉”。这种辣味、痛快感、轻松感、来自何处?它来自于作家对世情深刻练达的透视,来自于作家浸润着哲理和智慧的诙谐性情,和锐利泼辣而又冷峭的笔墨锋芒。孔已己的妙语,阿Q的尊容,是叫人回味无穷的,四铭被一声狂笑吓得心惊肉跳的窘相,和高老夫子被闪烁的目光看得狼狈而逃的丑态,也足以令人喷饭。从这些地方,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鲁迅对喜剧性的社会内容有极其敏锐的认识和感受,鲁迅也有着用喜剧性的形象和语言传神地表达这种认识和感受的高超技巧。一句话,鲁  相似文献   

10.
3D细节描写是一种立体的3D视角,能将平面的画面直观地显现成3维的立体画面。《丰乳肥臀》中有大量的细节描写,有一部分是明显的3D描写,让读者融入情景、直观感受。尽管莫言不是有意识进行3D描写,但有意识地立体地细节描写写出了3D效果。  相似文献   

11.
罗山县朱堂话的“得”作时态助词时 ,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时态助词“着”、“了”、“过”的语法功能相近 ,表示动作的持续进行、完成和将行 ,是一种体貌标记。本文对“得”的几种语法功能作了较详细的描写 ,旨在较深入地探求罗山县朱堂话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三、言与情的关系刘勰对辞赋中的某些形貌描写,是持反对态度的。如《物色》篇评“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等。这类描写,无论是“循环相因”,或者罗列辞藻,都有悖于“体物写志”的艺术规律。任何文学创作,写物图貌都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即使以表现形貌为主的绘画,亦无不如此。这样看来,从“诗言志”、“言为心声”到“体物写志”,共  相似文献   

13.
谈过恋爱的男女双方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双方在经过惊心动魄、牵肠挂肚的热恋后,常会感到有段时期精神疲劳,心理上产生一种茫然和失落感:既想保持热恋中的甜美、充满激情的爱恋,但又感到与恋人交往后失落感愈来愈强,总觉得恋人似乎不那么可爱了,其魅力减少了许多,总是感觉有一种不满足又茫然不知所措的心境。恋爱者的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恋爱中的“高原心理”。  相似文献   

14.
一个充满悖论的艺术世界——论卡夫卡创作的思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的创作贯穿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即哲学和思维科学中的“悖论”。他用这种思维方式揭露他无法忍受的生活中的全部可怕的真象,宣泄自己的郁闷和痛苦。卡夫卡的悖论的“倒转”术是极为奇特的。他把“倒转”和“转移”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卡夫卡式的“滑动反论”。悖论不仅作为一种负载整个作品内容的思维框架,而且是一种方法的体现,特点是整体上的荒诞和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的结合。这是卡夫卡对现代小说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5.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格,是一种多元的美感概括。 通感之于诗,我国古今均有见用。近年尤甚。这是一种新的诗美学的流势。但因为文艺理论界忽视了对这一艺术手法的规律及其美学价值的探讨,以致一些运用通感手法写的诗,常被人斥之为“朦胧”、“晦涩”、“怪奇”,甚至定为“病句”,故有必要予以具体分析。 通感,在生活中 关于通感现象,应该说人们早已注意到了。 北宋词人宋祁有一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历来为人称道。清人李渔却不以为然。他在《窥词管见》中说:“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见之也。‘闹’宁可用,则‘炒’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针对李氏的观点,时人方中通曾予以反驳:“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红耳。诗词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但,什么是诗的“理外之理”?方中通也未讲出个所以然。  相似文献   

16.
诗着一字佳     
一切文学作品均是用语言来描绘形象、塑造典型和性格,描写自然景色、反映现实事件的。而就诗的特点来说,对语言的要求比其它文学作品更高更严,它既要形象化、也要有音乐美;既要精粹,也要有感染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有这样一段话:“‘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山。‘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  相似文献   

17.
“感觉结构”是英国新左派理论家雷蒙·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该概念是对“个体-社会”二元对立所带来的现代性问题的一种理论回应,但也同样体现出它自身作为一个现代性框架之下的解决方案的固有困难.换言之,威廉斯试图用感觉结构来回答启蒙叙事的一个核心问题:人何以自由以及基于其上的人之交流何以可能?然而,现代性的叙事使他无法真正摆脱“个体-社会”视野.从而,感觉结构力图建立的共同体只能是威廉斯的一种调解性的理想构型.  相似文献   

18.
沈琳 《江淮论坛》2007,(4):124-127
早期乡土小说中的城市书写一直被评论界所忽略.本文以鲁迅的经典性文本《阿Q正传》为个案,通过解读阿Q进城的描写,分析早期乡土小说中的城市书写策略:一是以城里人的眼光去审视乡下人的愚昧,一是书写乡下人对城市的仰视、惧怕和拒斥心理.由此作者实现“揭出病症,以引起疗救注意”的创作动机.书写乡下人城市感觉的方式对后来的乡土小说包括一些城市小说都有启发.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女性在写作中对于话语的找寻,经历了一个艰辛的历程。“五四”女性文学与基督教的耦合,为女性小说的创作带来了精神和语言的资源。书写自我的身体经验和感受成为2 0世纪90年代女性叙事的一道独特风景,在商业强有力的运作中,女性小说中的身体叙事逐渐衍生出一种商业化的“身体写作”。女性写作在以经验语言颠覆男权话语之后,理应在感同身受的方式中对生命的感觉作全方位的提取。  相似文献   

20.
又读鲁迅先生小说《祝福》,那种令人压抑的浓重感觉又弥满心田,久久不能散去.充溢喜庆气氛的小说题目和小说首尾渲染的鲁镇新年祝福景象,与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凄惨结局构成如此强烈的对比.掩卷沉思,突出的一得是那撼人心的比衬.比衬者,比较、对照、衬托也.衬托都是一种比照.通过比照、映衬,把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主要、中心的艺术对象愈加突出、凸现出来.鲁迅先生写《祝福》所运用的比衬艺术,恰到好处地描写了一幅行将灭亡,也应当灭亡的残酢无情的社会的图画.文章开篇既渲染了“旧历的年底”“村镇上”“将到新年的气象”:“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而“我”最后见到祥林嫂这一场面所勾勒的她的“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下端开了裂”的“竹竿”的第三幅削像画,她的“老死”的凄惨结局,以及四叔的“高声”诅咒、短工的“澹然”、“我”的超然逃释等人世间的凄冷无情与上述那种祝福气氛构成一种鲜明比衬,给读者造成了极大的感觉反差和悬念,铺就了浓烈的悲剧基调与氛围.而“我”知道祥林嫂死讯之前的环境描写:“天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