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中。存在着由对法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批判到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转向。此后。马克思开始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研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被称为经济学—哲学范式。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世界观,而且是方法论。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方法论就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它立足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唯物史观关注的是人类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正确论述了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而超越了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2.
杨谦  王思鸿 《中州学刊》2014,(3):120-124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想的深刻转变,取得丰硕的思想成果。从"物性"到"感性",从单向对象性到双向对象性,马克思由思辨唯心主义转向感性唯物主义;从自我确证到感性确证,从精神批判到实践批判,马克思由唯心辩证法转向唯物辩证法;从抽象人到现实人,从自然界到人类世界,马克思开始由人本学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迈进。马克思此后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形成的理论成果而不是与之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3.
<正> 在社会历史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其研究方法曾表现出从历史哲学的思辨方法向分析方法的转换以及从历史哲学方法向社会哲学方法的转换.这两次转换在时间先后上是有交叉的.大致地说,十九世纪以前主要表现为历史哲学的思辨方法;十九世纪开始转向社会哲学方法并延续和发展到现在;二十世纪初历史哲学出现“复兴”,但已经主要表现为历史哲学的分析方法了.所以,从现在的情况看,研究社会历史的方法主要已提出历史哲学的思辨方法、社会哲学的方法及历史哲学的分析方法三种.为了确立社会历史哲学的研究方法,只是了解这三种方法的个别特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探讨包含在这三种方法中的方法论问题.从方法转换中反映出来的方法论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的关系问题;另一个是社会系统论与历史辩证法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4.
哲学是思辨性的学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似乎已成为教条式的认知。但对于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来说,这样的认知是不可接受的。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视野里,"思辨性"是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特点,不是所有哲学的特点,更不是自己哲学的特点。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逻辑中,思辨性不是一个褒义词,而是一个贬义词。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拒绝思辨的,因为这种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既是科学的,更是革命的,而作为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不应是思辨的,应具有"实证科学"的特点,它无需去玩弄概念的游戏,应让群众看得懂、听得懂,应具有通俗性与大众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德拉-沃尔佩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方法既不是先验主义的,也不是经验主义的,而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新实证主义的.他致力于探讨马克思与黑格尔在哲学方法上的对立及其前者对后者的超越,并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与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完全对立的"科学辩证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积极的理论意义的.但沃尔佩从实验的角度对马克思的实践方法论的注解,注定了他必然与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的真谛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6.
“改变世界”是马克思哲学之旨归。1844—1845年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生革命性转化的时期。马克思从对异化理论的批判继承开始,由抽象入本主义转向对历史现实的关注;通过对鲍威尔“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清算了唯心主义思辨哲学;通过对李斯特国民经济学体系的批判,确立了新唯物主义基本立场;通过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实现了从旧哲学的“解释视域”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视域”的彻底转变。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马克思历史哲学存在与否这一问题曾有争论,争议点在于如何理解思辨历史哲学、历史科学以及历史唯物主义三者与马克思历史哲学之间的关系。从马克思历史观动态性和发展性的视角予以辨析,马克思对思辨历史哲学的批判直指其唯心主义的理论本质,并通过反思德国现实历史和扬弃黑格尔辩证法,实现了历史哲学性质的唯物主义变革。马克思注重发展自身理论的历史科学性,主动深入人类史以探寻历史发展规律,有效地回应了思想史上“使历史成为科学”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对以往历史哲学的话语革新。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历史科学的“最后成果”,在历史阐释的起点、过程和目标中具体化为分析历史的方法体系,进而给予马克思历史哲学以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涂成林 《学术研究》2003,2(12):47-52
从历史本体论到历史认识论,是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分水岭,也意味着历史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向。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同样以历史本体论为研究重点,并且包含了历史认识论的萌芽和胚胎。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的统一,既是当代社会实践、现代科学与哲学提出的要求,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9.
李聪 《理论界》2013,(1):84-87
思想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上个世纪8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的诠释所形成的"视界融合"曾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动力。"总体性"是黑格尔、马克思和卢卡奇思想的方法论特色:黑格尔从绝对精神的"总体性"出发,以之统摄万象,含纳无极,其意旨在"精神";马克思使思辨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通过精神和市民社会的勾连而形成唯物史观的"总体性",其特质在"交往";而卢卡奇则通过黑格尔激活马克思,从而复活了辩证法的能动"主体性",其意蕴在"行动"。从黑格尔、马克思到卢卡奇的"总体性"的思维方法,呈现出由"精神"而"交往"直到"行动"的辩证路向,而对这种路向进行比较的最大意义就是能再次为当前处于多元精神冲突中的改革困局提供思想上的点燃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春生 《天府新论》2005,3(1):12-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不是纯粹的哲学概念之思辨 ,也不是抽象的哲学体系之建构 ,而是对现实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和为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提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共产主义观的变革是统一的 ,伴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两次转变 ,其共产主义观也由与人的先验本质相符合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生存状态转变到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符合的共产主义的科学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