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行政的道德话语体系里,外灌式行政伦理与内引式行政伦理并存.外灌式行政伦理作为信念伦理,是儒家伦理在行政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并以正式制度的形式发挥其功能,然而,由于儒家外灌式行政伦理是一种脱离中国古代官场现实的信念伦理,它无法提供有效地指导古代行政官僚行为的伦理准则,由此导致内引式行政伦理作为非正式制度取代外灌式行政伦理,并成为实际指导古代官僚行为的通行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2.
传统中国在社会生活上奉行家国一体,依靠礼法秩序维护统治。当今时代建设公民社会,进行公民伦理建构必须要在宏观的宪政精神指引下对传统伦理进行扬弃,以利于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张扬公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行政伦理价值取向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桂华 《云梦学刊》2006,27(3):70-73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的多元社会形态并存的现状,是中国行政伦理价值取向的基础。其在价值取向上受传统、制度和现实的影响,强调公平正义、以人为本,表现出多元跨越。受此影响,中国行政伦理的价值取向既面临困惑,又内含生机。  相似文献   

4.
公共行政伦理的出现是一个新时代的产物。鉴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公众需求的多样化,公共行政伦理不能仅仅停留在规范论或美德论等的传统论域之中,必须从制度基础层面做出澄清才能获得共识,从而保证公共行政伦理的有效进行,这正是目前中国公共行政的薄弱环节,也应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行政伦理是政府工作的灵魂,一个生态健康的行政伦理规范将会引导政府工作走向合理公正高效。因此,如何建构行政伦理系统便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政府课题。从中外古今行政伦理建设的经验中可以得出:加强个人道德素养和行政组织伦理建设,正确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公民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即是合理建构行政伦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宪政伦理是时代宪政运动的精神内核,是人类现代宪政伦理价值的中国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宪政国家实践之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机统一,尊重和保障人权,国家机关分工负责和接受人民监督,确立宪法的至上地位等,是我国宪政伦理的基本价值.当代中国宪政伦理存在着社会转型期特有的价值矛盾,即人权保障与主权维护之间的矛盾,人民当家做主与“为民做主”之间的矛盾,权力的正当性要求与实际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政治伦理与法律伦理之间的矛盾.当代中国宪政伦理的重构应主要包括:确立以人为本的根本伦理价值理念,着力构建以人权保障为核心的宪政伦理价值体系;明确将民主和法治作为实现以人为本、保障基本人权的宪政制度伦理价值;选择中国特色的宪政伦理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7.
行政权力从属于民主宪政的制度安排,立法、行政、司法的分权制衡机制能够有效地控制行政权力并减少行政权力的异化,从而达到保障公民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立宪目的。行政权力的起源及其本质说明公共行政伦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宪政民主的制度安排;公共行政伦理的建设应本着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政治学逻辑,主要采取法制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设计和构楚一套合理的或合乎理性的行政规范体系并输入到现实的行政系统之中,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的行政伦理建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无论是经济形态、政治形态,还是文化形态的建设,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因此,政府的道德状况,行政人员的道德水准,行政构件的伦理德行等就必然对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在这个时期,了解行政伦理的基本问题和强化行政伦理建设既具有深刻的内在必然性,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十大行政伦理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以政府为核心的社会治理领域中,政府组织内部之间,以及政府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行政伦理关系网络。这一关系网络表现出十大存在形态,即政府与自然、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第三部门、政府与公民、政府与学府、政府之间、政府与其成员、政府成受上下级的伦理关系。研究行政伦理关系的意义表现为:第一,充分发挥道德的社会治理作用;第二,对“行政关系”进行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0.
行政伦理的双重维度--制度伦理与个体伦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行政伦理的本质在于追求行政过程的伦理价值及行政人员的道德完善,即行政的道德化诉求.而行政的道德化包括制度伦理与个体伦理两个层面,或者说,行政伦理包含着两个维度,即整体的制度规范维度与个体的自觉维度.这两个维度体现了行政主体活动的本体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外在性与内在性的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制度伦理具有制度伦理化与伦理制度化双重涵义;个体伦理包含规范伦理与心性伦理两方面内容.制度伦理与个体伦理相互作用,互为前提.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将为行政改革提供制度的伦理资源,加强个体伦理的建设将使提高行政效率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立法理念是蕴涵于立法环节的法律内在精神和最高原理,是立法者期望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生活的一种最高思想境界。我国的行政问责立法亟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符合国情的立法理念,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依法立法,权利保障,监督制约,责权统一,程序正义。  相似文献   

12.
地方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自秦迄清)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征,从宏观角度而言,可大致概括为四:外在形式郡县制、封国制与特辖制并立,基本内涵政级配置与控制措施共存,具体发展制度性与变通性互动,内在实质具体性与目标性统一。此四者密切联系,彼此互动,体现了传统地方制度伴随社会变迁而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13.
古往今来,道德的发展变化呈现出千姿百态。但其基本的形态可以分作道德流变、道德演变与道德变易。为了把握住纷繁复杂的道德流变,必须从辩证道德论的立场出发,坚持道德认识的辩证性,具体把握道德流变、道德演变与道德变易的基本形态,才能对道德现象获得真理性的认识,从而推动人类道德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论行政伦理研究中的平衡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伦理实践中,人民对于公务员及政府往往提出过高的伦理诉求,因而,行政伦理研究应注意平衡性问题。事实上,可以借鉴行政法对处于权力高位的行政主体进行平衡性的制度设计的做法,对反映行政主、客体权利和利益关系的行政伦理进行平衡性研究。在当前的行政伦理研究和实践中,行政伦理的平衡性设计应着重于研究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既要研究行政主体伦理,同时也不能忽视行政客体的伦理建设;二是在伦理建设标准方面,我们应该在综合考虑行政主体伦理标准的最高线和最低线后而选择中位,以确保行政伦理建设目标的达成和对行政主体激励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防范行政伦理失范的制度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权力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对应的是,原有的行政伦理日渐式微,新的伦理规范尚未建立,造成行政伦理失范现象的广泛存在。要解决行政伦理失范,必须认识其表现、剖析其原因,从而选择防范转型时期行政伦理失范的方式。从制度建设方面着手,构建防范行政伦理失范的机制当属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国家行政机关以及行政人员在依法行政的同时 ,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行政道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行政道德具有自己不同于其他社会职业道德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库珀的行政伦理观就本质而言是一种责任行政理论。行政伦理作为公共行政管理的灵魂,在中国现实行政行为中主要涉及政治与行政格局、宏观行为主体内部格局以及行政机构与公民格局。以这三大利益格局为基础,可以解剖出中国行政伦理的责任层面和协调层面,借鉴行政人员伦理思考水平和决策能力的责任基础,以及道德品质、组织制度、团体文化与社会期望作为相互作用的结构性要素。  相似文献   

18.
行政伦理何以可能:研究进路与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开始 ,中国行政伦理研究已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我国行政伦理学的研究是基于“行政伦理失范”这一社会现实的 ,理论研究也获得了国际与国内的学术支持。近十年来 ,行政伦理的研究对象不断扩展、学科定位不断深化 ,理论研究展现出三种不同的视界 ,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因此 ,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还需要改变思路与拓展内涵。  相似文献   

19.
伦理学作为一门求索善的真谛及其实现的学问,在当今社会转型和道德重建的宏观背景下,应在以下方面进行突破:在伦理目标确立上,既要坚持主导道德的一元性,又要承认多元道德取向的现实合理性;在伦理规范建设中。不仅要设定人们行为之应然,而且要昭示这种应然之内在依据;在伦理功能向度上,既要注重贬抑人的行为之“恶”,且应褒扬人的行为之“善”;在伦理价值追求上,不仅应着眼个体的致善,而且要研究社会善的实现。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切实关注和有效解决,将有利于提升伦理学的学科价值,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存在,关系作为人难以摆脱的一种存在境遇,已经受到当代哲学家的高度重视,因此,“关系本体论”渐渐浮出水面。在我国的学术研究中,一些著名学者提出了伦理关系的本体论意义,以强调伦理关系的基础存在性,旨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在以政府为核心的社会治理领域中,行政伦理关系是一种实体性的关系。理论研究的三维视角,可以解析出这一实体性关系的十种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