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夏是以党项羌为主体在我国西北建立的一个地方王朝。党项羌原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是西羌游牧部落的一支,从唐初开始,党项羌为逃避吐蕃王朝的进逼,在唐朝同意下逐步内迁,最后定居于夏州、银州一带。经过几百年的生息发展,到北宋初年以银、夏(今陕北榆林、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一带的党项平夏部建立起西夏王朝。和众多的西羌部落一样,党项羌与藏族在血缘、语言、宗教、文化习俗上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西夏的党项羌是西羌部落中在吐蕃王朝统一青藏高原的过程中未被统一进去的一部分,也是唐宋时期青藏高原的藏族和藏文化发展到最北面的一支。  相似文献   

2.
在藏文史籍中提到“格萨尔”的地方很多,过去人们往往把这些“格萨尔”看作人名,其实,作为人名的“格萨尔”只有一二个,史籍中的大多数“格萨尔”不是人名。本文下面分三个部分来讨论史籍中的“格萨尔”及其与史诗《格萨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藏文史籍《红史》中不仅记载了蒙古黄金家族的人名、家谱,还附有部分汗王生卒年代和在位年代,以及诸多历史人物的活动年代。虽然有的记载难免出现偏差,但作为14世纪70年代以前的史籍,其相关内容也为研究蒙古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明确了藏文史籍中记载蒙古的史料在蒙古史研究中的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史学界很早就开始注意并引用藏文史籍,著名的藏文古籍如《红史》、《青史》、《西藏王臣记》、《西藏王统记》、《如意宝树史》、《蒙古喇嘛教史》、等等已为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西藏历史学者所必不可少的史料性著作,在许多地方弥补了汉文、蒙文材料的不足,使当时的历史面貌更为清晰地显露在人们面前。但有一部对研究蒙元时代西藏历史极有  相似文献   

5.
十年前笔者在中央民族学院曾听到关于北京香山藏族人的传闻,据说七十年代初中国煤矿文工团的俩同志在西山一带采风时,发现红旗村、正白旗村有些农民会唱一种与北京地区民歌迥异的歌曲,歌词亦非汉语,询其词义,则说是祖上传下来的,现在无人懂得。问其祖上来历,也说不清楚,有的说原是南方的苗族,与清朝打仗,战败被俘而来,有的人过年节要专门进宫表演民族歌舞,所以南方的民歌保留下来了,但现在都使用汉语了,所以无人知道歌词内容了。煤矿文工团的同志将他们唱的歌曲录了音,到中  相似文献   

6.
7.
“嘉绒”,是地名?还是族名?或是两种含义都有呢?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有趣问题。从贾尔穆概述的对嘉绒含义的六种解释中,有三种指的是地名,另有三种指的是族名①即《辞海》、《藏汉大辞典》都说是,藏语对四川大小金川及黑水藏族地区的地名称呼;桑木旦说是,  相似文献   

8.
在藏族卫藏、安多、康区三大传统区域中,康区被称作"人区"。对这一称呼的内涵及缘起,学界尚缺乏系统研究。称康区为"人区"始见于《汉藏史集》,"人区"实为"黑头人区"的简称。文章对藏文文献中3种有关"黑头人"的记载进行梳理和研究后认为,康区被称作"黑头人区"应与藏文文献中的"黑头矮人"概念及"四氏族"、"六氏族"起源传说密切相关,因为传说中的"四氏族"、"六氏族"大多分布于康区。康区被作为"黑头人区"的说法也反映出了13-14世纪藏地三区在文化整合及民族和地域认同上已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阅读古藏文文献时,常常会遇到不少文字障碍,一般人笼统地称之为“古词语”,但细分起来,它们的情况不一。一部分是古今语音演变造成的歧异,但有规律可寻。如:当时送气的清塞音,清塞擦音k、t、t、p、ts、与不送气的清塞音、清塞擦音k、t、t、p、ts在有些文书中,可以互换,即  相似文献   

10.
关于止贡赞普父子的事迹藏文史籍中有着丰富的记载。总的看,这些记载的基本情节较为相似。但详加比较和甄别则可发现这些史籍记载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耐人寻味的是,透过这种差异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藏文史籍中存在着两个不同的传承系统。为此,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以此对藏文史料的演变与传承系统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吴均 《中国藏学》2006,(2):111-119
本文在驳斥关于藏族族源之奇谈怪论后,着重指出藏语中的“嘉”((?))为“夏”(举下切)的对音, 并从民族来源传说、宗教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论证唐初青康地区的羌人与吐蕃是语言相同、宗教相同、文化渊源一致的蕃人部落。  相似文献   

12.
以文学的视角审视<史记>的历史叙事,分析了<史记>历史叙事的文学品格,概括了<史记>历史叙事五个方面的文学性特点:故事性、虚饰性、抒情性、多层面性、通俗性.认为叙事是记述性作品写作必不可少的手法,但不同的作品其叙事又有着不同的品格,历史著作是历史品格的叙事,文学作品是文学品格的叙事.  相似文献   

13.
才让 《西藏研究》2004,(2):40-46
明洪武朝对元代有关藏传佛教政策多有借鉴 ,实施“因俗以治” ,册封藏传佛教各派势力 ,从而达到“西陲宴然”的政治目的。洪武朝的藏传佛教政策对以后明永乐等朝的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田峰 《西藏研究》2006,(3):40-45
《大唐西域记》与西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管是在地理位置、宗教传播,还是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方面,都是有迹可寻的。从这种联系,我们可以窥见唐初西藏文化的一些蛛丝马迹,同时也可以看出周边文化的多元化对整个西藏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华林 《中国藏学》2003,(4):90-96
藏族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字 ,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其丰富的反映藏族政治、历史、经济、军事、科技、文艺、宗教等方面内容的藏文历史档案。探讨藏文历史档案的内涵外延、分类构成、内容价值与发掘利用问题 ,可揭示其珍贵的史料价值 ,了解西藏社会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 ,更好地保护抢救与开发利用这一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现代汉语典型词库,通过统计析出现代汉语根字的构词量表,并进行分段处理,对各段的构词量、构词因素、构词规律、构词能力等进行量化分析,以便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汉语根字的构词规律,提高汉语学习和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18.
从事唐代吐蕃研究者所参考的基本史料中有不少失实之记载,惜至今仍未见有此方面之专论,仅散见于各类藏学的研究成果之中,且仍有前人时贤所未发现之错误,亟待修正.本文采用史学方法,兼取人类学、语言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之观点,以记载唐代吐蕃的诸基本史料,就唐代吐蕃社会文化的各个主题,诸如族属、国号、饮食、居住、文字、礼仪、妇女及政问题、宗教信仰及政教相关问题姓氏及身份分类,以及伦理亲情等,先撷录各书记载,再以唐代吐蕃所遗留的第一手史料--吐蕃金石铭刻及敦煌古藏文卷子、后期藏文文献(如<贤者喜宴>等),并参酌当代西藏社会的生活习惯、文化礼俗及民情风俗等,作为考据时之依据,予以辨正.  相似文献   

19.
“家西番”之称谓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人们把生活在青海省湟中、湟源、大通等地从事农业生产,使用汉语、生活习俗受汉族影响较大的藏族群众称呼为"家西番"。认为"家西番"是"住家耕田"的藏族,"家"是"有固定住房的意思",区别于游牧的藏族,这是人们望文生义的结果,笔者认为"家西番"是一个藏汉合璧的称谓,"家"即藏语汉族(■)的音译,"西番"又是汉族对藏族的叫法,"家西番"义为"像汉族的藏族",类似的叫法在藏族内部也有,安多藏区牧民就把农业区的藏族叫作"家绒娃"(■)、"家绒"(■),义为"像汉族的农民",嘉绒藏族的族称也许就是这么来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林孝庭的<西藏与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边疆:1928至1949年的权谋与民族政策>一书的解读,探讨了国民政府处理西藏问题的政策,并指出应该从更多的视角去探究西藏问题,以找到真正解决西藏问题的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