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安多地区自元明期始,逐渐形成了汉、藏、蒙、回、土、撒拉、东乡、保安、裕固等多元民族文化共存一体的格局。出现了安多地区多民族聚居互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宗教信仰认同及形成的多元文化共生现象,展现出了安多地区文化共生模式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安多地区的藏族文化艺术独具特色,但其研讨者或偶有涉及,却不免资料不足,立论失之于空泛,或有一孔之见,而未窥其全貌,莫衷一是。笔者有幸读到甘肃省藏学研究所丹曲同志的新著《安多地区藏族文化艺术》(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8月版),为之耳目一新,产生以下几点感受。 一、注重社会调查,突出地域特色 “安多地区”主要指甘肃、青海和四川部分藏族地区,在历史上吐蕃曾在这一带活动过,各民族交往频繁,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所以,该地区藏族文化独具特  相似文献   

3.
安多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汇地区,这里有汉、藏、回、土、撒拉、保安、东乡、蒙古等民族生息繁衍,在长期的交往互动过程中,结合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关系,本文立足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资料,归纳了对等互动型、经济互补型、包裹嵌合型三种主要的民族关系发展模式,并探讨了安多民族关系模式形成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4.
宋金时期,今青海、甘肃及四川西北部的安多地区,是藏族居住的一个重要区域,分布着大量藏族人口。本文拟对宋金文献中出现的安多藏族人口数据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力求对当时安多藏族人口数据及人口发展的原因得出与史实相符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安多藏族地区的金石碑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多藏族地区散布有大量的碑刻铭文资料 ,它们涉及了本地从唐代直至如今的历史、经济、文学、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对这些碑拓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以及它们的重要性都作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宋金时期,在今青海、甘肃及四川西北部地区的安多藏族,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通过马贸易同中原地区保持着紧密联系。安多藏族部落同中原地区十分兴盛的马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安多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巩固了边境防务。  相似文献   

7.
同仁,是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所在地,海拔2502米;属民族杂居区,除藏族外,还有汉、回、撒拉、土、保安、蒙古等民族。藏族是黄南地区人口最多的民族,有9.7850万人,占总人口的64.8%,汉族有1.5280万人,占总人口的10.12%;回族有1.0649万人,占总人口的10.08%;土族有6905人,占总人口的4.57%;保安族有170人,占总人口的0.57%;撒拉族有895人,占总人口的0.59%;蒙古族有1.9219万人,占总人口的12.72%,聚居在河南蒙古自治县,从事畜牧业(据《黄南藏族自治州概况》)。随着社会的发展,藏族与其他民族的往来日益频繁,关系也日益密切,在交往过程中,藏族除借用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一些词语外,还借用了许多汉语的词语。本文拟对藏语安多方言同仁话(以下简称藏语)的汉语借词的分类、借用方式、语音变化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安多政教史》作者是智观巴,该书系统地叙述了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历史,在研究安多区域宗教史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中有关19世纪安多地区苯教发展情况的记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意义。通过对这些记载的系统梳理、分类研究,我们可以对19世纪安多地区苯教的历史沿革、地域分布、改宗状况及苯教雍仲七部等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苯教在元明时期一度达到了鼎盛局面,却在清代走向衰落,分析其衰落的原因,从外因看是失去当权者的扶持,加之自身发展乏力,也有教派改宗等因素。内因是苯教没有一定的经济势力,组织松散各自为政等问题。外部与自身的双重作用下,导致苯教在清代不断衰落,造成了安多苯教基本都在涉藏地区的边缘地带发展,且规模较小的独特发展格局。文章通过梳理《安多政教史》相关记载,分析苯教在安多地区衰落的原因,厘清19世纪安多地区宗教生态面貌,彰显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各民族文化所展现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为我们现阶段探讨一种宗教发展兴衰提供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藏族史研究是我国历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藏族研究开展得早,特别是近年来,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迄今,在藏族史研究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空白,还有许多尚待开拓的领域.《安多藏族史略》是解放后第一部系统研究安多地区藏族历史的专著,作者通过对历史资料进行严肃认真的审视,基于历史的自身逻辑和安多藏族社会历史的具体内容,认定安多藏族社会一直至解放,仍处于封建农(牧)奴社会末期,发前人之未发,以还历史的本来面貌,认识较为深刻、全面,具有新意.该书凡八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是说研究藏族史是研究藏族社会的发展阶段,是研究藏族人民生活的发展阶段.同样,研究安多藏族史亦然.第二章“安多藏族的来源”,主要个鉴于学界对本地区藏族的来源众说纷纭,各持一端,故根据藏、汉两种文字的记载和解  相似文献   

10.
我国藏族居住地区极为辽阔,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习惯上分为三大藏区,藏文史书上称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朵康六岗。其中朵康(又称朵甘或朵甘思)又分为朵堆和朵麦两部分。朵麦即安多,据《安多政教史》,安多之名则是采巴颜喀拉山东麓的阿庆风嘉雪山与多拉山两座山名的首字合并而称的。所谓安多藏区,即指今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河西走廊及青海除玉树以外之全部等藏族居住区,是我国藏族中极为重要而又比较特殊的一部分。本文旨在探讨,吐蕃王朝崩溃以后到蒙古人统一西藏之前这一地区藏族部落有关社会经济的发展诸问题。曾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安多吐蕃社会“生产力相当低下,”本文想通过事实的叙述回答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在蒙藏两个民族中同时流传的《禄东赞传说》的最初形成区域、渊源关系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流传、演变规律。认为该传说首先由安多地区向全藏区传播,此后传入卫拉特蒙古地区,再随卫拉特蒙古各部落的迁徙传播到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2.
我国藏族除聚居在西藏外,还分布在云、川、甘、青四省边界地区。安多藏区位于西藏的东北,川、甘、青三省边界上。藏史称多康中之多麦即安多地区。当今辞书对安多(aredo)也有解释:说青海、甘肃南部和四川北部一带藏族地区;或说甘、青、川三省讲藏语安多方言的地区。其实,两种说法一个意思。这一地区到底有多大?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安多地区的回藏贸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多地区回藏贸易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长期以来体现出藏区与内地两大物资交流的特色。本文对民国时期安多地区回藏贸易的规模、品种及贸易方式作了详尽介绍,并指出这种贸易的繁荣,不仅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这一地区回藏两大民族关系产生显著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服饰作为一种符号,从民族社会学的角度,对青海安多藏族服饰文化的族徽标识功能、身份标志功能、礼俗规范功能、祈福求吉功能及装饰审美功能等进行阐释,以此来揭示安多藏族服饰深厚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安多卓仓藏族民间射箭习俗及其社会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射箭是安多卓仓地区的一项重要的民间体育活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实地考察对安多卓仓藏族民间射箭习俗及其社会功能进行了探讨,以便更好地挖掘优良的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体育,提高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活和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安多藏区位于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之间,占有90万余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人口达600余万,地跨青甘川三省。它不仅是个地理概念,而且是个经济概念。在藏族传统区划中,安多被认定为“马的故乡”,这说明历史上安多畜牧业相当发达。新中国成立以来,它一直是我国畜牧业、林业、水利水电、矿产,核能、藏医药、中药材重要资源地区。从它的地理位置、文化影响、经济特点,以及他今天能发挥的作用,都可以而且应该称其谓为西部的主要能源地区。  相似文献   

17.
安多藏区的二郎神信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二郎神是汉族地区历史上所信仰的主要神灵之一,然而在安多藏区也比较广泛地存在着对二郎神的信仰,并且在长期的民族互动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仰体系。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有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对安多藏区的二郎神信仰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青海安多藏族的头饰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安多藏族的头饰主要由发式、帽子与头饰物三大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构成了完整的藏族头饰。青海安多藏族的头饰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主要有实用性功能、装饰审美性功能、标志性功能、区示性功能以及祈福性与关怀性功能。总之,藏族头饰是适应藏区自然环境、满足生计方式的需要、受到藏传佛教以及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安多文化的特质、保护安多文化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保护安多文化的基本原则,并就安多文化的特殊性,在大力发展青海旅游业背景下,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安多藏区为例,分析了在保护安多文化前提下的旅游产品开发的战略措施,以指导该地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处理好文化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李国栋 《民族研究》2004,(4):106-106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召开的“安多藏区藏族文化面向二十一世纪学术研讨会”于 7月 7日至 1 0日在兰州大学举行。来自北京、西藏、辽宁、四川、贵州、青海、甘肃等省市的 6 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以“安多藏区区域文化、游牧经济、社会变迁、旅游文化与现代化、藏传佛教文化、城镇化建设”为主题展开讨论。会议收到论文 4 6篇 ,提交的论文涉及历史、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十几个方面。此次学术研讨会为学者提供了一个进行学术交流、加强学术联系的平台。先后有 2 0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