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罗·尼特代表的伦理-实践的宗教对话在宗教多元主义的基础上,力求把宗教的他者与苦难的他者紧密结合起来;以伦理为宗教对话的中心和进路,强调宗教的伦理化;以实践为宗教对话的首要和原则,凸显宗教的入世性和实用性;并呼吁和引导各宗教积极进行伦理一实践的对话,共创宗教和谐和生态-人的和谐等。这些观点与中国宗教有诸多契合相通之处,对中国宗教对话、宗教和谐乃至社会和谐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个体化与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理财 《江汉论坛》2014,(3):135-139
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发展是乡村社会个体化的一种反应。乡村社会个体化为农村宗教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机会和条件,一些农民通过皈依宗教在信徒之间重新建构一种互助、合作关系,宗教的团体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公共生活的消解和缺失。这些被新兴宗教所吸引的农民往往是被市场经济边缘化的群体,与之相反,那些不信教的农民往往可以借助市场化机制来解决他们生活和生产上的互组、合作问题,他们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乡村社会个体化还导致了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在各种新兴宗教的竞争之中,基督教因为提供了更好的"信仰产品"而在宗教市场中占有更大的份额,成为当下农村宗教发展不可小觑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知识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啸霆 《河北学刊》2007,27(3):43-48
对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历史上曾发生过争论。从历史上看,科学与宗教是接续关系,从结构上看是转换关系。前者主要表现在西方数学源于宗教;在基督教的传统中分娩出了现代科学;以及中国道教的自然哲学是古典科学等三个方面。而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在现代,基督教由中心沦为边缘,而科学则成为新宗教,但科学与宗教仍将长期共处。另外,在对待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上的“中国现象”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从科学的知识、活动、建制和文化等四个基本维度看它与宗教的对应关系,可知在文化多样性的时代,宗教对科学仍有多方面互补的意义,从前提性知识到价值目标,从方法论补充到社会规约等,双方形成了新的对话格局。新时代的科学应更加独立、民主和理性,并积极寻求与宗教及其他文化的多方面合作。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观念对杜威政治哲学有深刻的影响。基督教的宗教理想经过其实用主义的转化后完全被"理性化"和"现实化":"民主"取代了基督,成为他的最高信仰;"民主共同体"取代了"天国",成为他理想的社会目标,而实用主义哲学成为其宗教情感与民主思想架构的桥梁。基督教文化的"底色"成为我们理解其民主思想的"本色"与"特色"之关键。  相似文献   

5.
在起源、观念以及政教关系等方面,古希腊宗教和希伯莱宗教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希伯莱人在信仰方面,希腊人则在理性和科学方面,分别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各自特殊的贡献。二者后来通过基督教汇合成为影响深远的西方传统。  相似文献   

6.
宗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并始终对人类文明进程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毕生关注着宗教现象。在历经前期探索基础上,恩格斯晚年更是对宗教问题给予了极大兴趣,撰写了一系列理论著作,从多个维度剖析了复杂的宗教现象:从意识形态角度论述宗教特质;基于辩证思维彰显宗教功能的双重性;立足唯物史观视野剖析宗教的历史形态变迁及其未来的自然消亡等。此外,恩格斯还对具体宗教现象或宗教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近代科学诞生时期宗教与科学张力关系以及早期基督教起源问题等,在具体历史情境中展现成熟宗教理论的解释力,并透视出其晚年宗教研究的历史底蕴。可以说,晚年恩格斯宗教理论具有总结意味的系统化、理论化,也对我们把握当下宗教现象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亦明 《云梦学刊》2012,33(2):48-52
乔纳森·爱德华兹在领导美国殖民地时期大觉醒运动的过程中,通过上帝的至高无上性、宗教情感论、千禧年主义和经济理论四个方面的宗教思想对人们进行布道,试图改变基督教信仰日益淡漠的问题。他的宗教思想唤醒了人们的宗教热情,改善了北美殖民地的道德水平,为美国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产生有其深厚的西方宗教哲学背景,文章从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产生之前的启蒙宗教学说理论加以论述:其一,认识神人关系的实质,把神还原为人,把神性还原为人性;其二,通过科学理性和哲学理性的分析,揭露基督教神学信仰主义的反理性主义性质;其三,用历史学和语言学的论证,把神圣的《圣经》还原为世俗的作品,得出了是人创造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的结论;其四,揭露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在社会历史上的消极作用,打开了从无神论人道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观念的通道。  相似文献   

9.
冰心和宗教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冰心从不隐讳自己同宗教的关系。她对待自己所受洗的基督教虽不重视其仪式,却稔知《圣经》,尊重教义。她总自觉不自觉地将自然神论和自由主义神学融合在一起。她对基督的“爱的人格”尤为钟情;由她自己提出的“爱的哲学”,其核心正在于“爱的人格”。20世纪下半叶,冰心的宗教意识淡出,但她以调和之态对待其他宗教,并视宗教为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作出杰出贡献。冰心文学的审美,倾向于上帝-自然-艺术三位一体的建构,她相信艺术创造有“神助”之力,由她主张的语体、所呈现的艺术风格,也都烙有《圣经》的投影。  相似文献   

10.
试论建国初期的宗教革新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金龙 《人文杂志》2002,(5):133-139
建国初期 ,中国基督教、天主教为摆脱外国势力的控制 ,建立自治、自养、自传的教会 ,相继进行了革新运动。本文主要探讨了宗教革新运动的缘起 ,中共推进宗教革新运动的基本方针和宗教革新运动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1.
《白鲸》是一部蕴涵深邃的宗教哲理的小说。麦尔维尔在小说中表现了他的"神的至高无上"、"上帝决定一切"和"天佑"等为核心的加尔文主义宗教观念的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宗教性思考,即对基督教的质疑。而这种质疑与他的加尔文主义宗教思想共同反映了麦尔维尔的宗教困惑。  相似文献   

12.
陈丽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2):56-58,108
"启示"作为基督教的核心信仰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督教信仰评断文化、哲学等所奠基的知识论基础。从基督教神启观的独特视角来观照黑格尔的宗教哲学,并以此为基准,来辨识神本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区别以及考察黑格尔宗教哲学的实质与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3.
贺麟在中西哲学思想融会之下诠释儒学,认为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应循哲学化、艺术化和宗教化的途径迈进。其中途径之一——儒学的宗教化,是贺麟研究儒学与宗教的会通点。作为中国文化之体的儒家伦理应得到西方文化之体,即基督教思想的补充,因此贺麟提出“宗教为道德之体,道德为宗教之用”的命题。并对中国传统的伦理概念作了宗教化的改造。  相似文献   

14.
刘新利 《文史哲》2012,(5):122-131
"世界宗教关系史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宗教相互之间及其与区域宗教相遇的历史现象和客观过程。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世界宗教关系史,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作为信仰共同体的世界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概括人们的生存状态,标明不同区域的古代文明;教际间发生关系是个别的、偶然的事件。近代,作为信仰社会的世界宗教是人们生活群体的精神依托,它概括人们的生活习俗;与信仰共同体不同,信仰社会是强势者有意识建构的结果,它伴随着利益争夺和暴力统治的过程,教际关系必然地呈现合作或冲突、融合或战争、陌然或排斥等交错复杂的态势。现代,世界宗教常常表现为某一政权的观念形态,它更多地概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理想目标;宗教间的关系内容带有更加明显的必然性。"世界宗教关系史研究"使用传统的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期对于当今世界宗教关系的种种现象、国际关系的宗教背景、全球性事件潜在的宗教因素等等问题,进行历史学科应该给予的描述和解释、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人类学家李安宅的学习、工作及专业成长与教会学校密切关联。他在宗教理论研究和实地研究中逐步形成了较有体系的宗教社会学思想,提出了"族教分离论"、"宗教成分论"、"宗教和谐论"。这些思想对于处理好民族与宗教关系、宗教信仰自由、不同宗教之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他还对边疆宗教与社会建设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提出了以宗教和谐促进社会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宗教和西方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基督教所代表的文化系统是一种神圣目的论的世界观;中国宗教所代表的文化系统是非 神圣目的论的世界观。第二,在神灵体系上,中国是多神论;基督教则是典型而且严格的一神 论。第三,中国宗教认为人性本善,在道德实践上强调“人皆可为圣贤”;基督教则以原罪论为 其基础,强调人性的不完满,在道德实践上追寻上帝的启示。第四,在对人生的关注上,中国 宗教追求现世苦难的解脱和现世幸福的获得;基督教则追求彼岸的幸福,强调对现世苦难的忍 受和顺从。第五,中国宗教以人为中心,强调依靠人自身的努力得到解脱,对神采取功利的态 度,可称之为“役神”;基督教则以神为中心,强调神对人的拯救,把人的活动视为神的意志的 体现,以荣耀神为人生的使命,可称之为“敬神”。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古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神学两条线索,论述了近代科学兴起的渊源,表明近代科学之所以产生在 16、 17世界的西欧,正是由于两种文化相互融合改造而促成的。基督教虽然与科学在本质上对立,但其教义中某些观点,有助于消除希腊思想的某些障碍,对于近代科学的兴起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在当代探讨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霍布斯创建政治哲学时不仅面临着从自然状态向政治社会过渡的问题,而且面临着基督徒如何组成基督教国家的问题。因此,霍布斯的政治学说必须要处理好政治与宗教、政权与教权的关系,确立现代国家的正当性。他讨论宗教的目的不在于宗教信仰,而在于巩固政治,因而根本上属于公民神学。霍布斯在理顺政治与宗教关系的过程中,也为思想自由留下了空间,后者既可巩固政治,也会威胁到政治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对青海省基督教徒宗教皈依原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青海省基督教徒的宗教皈依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生活的压力、挫折或生命危机状态是促使基督徒皈依的普遍因素。皈依基督教后,教徒在身心等方面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心理方面的变化最为显著。对大多数人来说,虽然完善个人道德并不是促使他们信仰基督教的最初原因,但是在皈依基督教后都比较注意个人日常行为规范,说明宗教皈依对基督徒日常行为具有一定的型塑作用,其行为方式的自律性和规范性程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0.
胡水华  仲伟良 《江汉论坛》2005,22(10):97-101
缘起于信仰之争的尼西亚会议,是当时关涉罗马帝国存在基础的阶级对立、利益纷争和军事态势的某种社会历史折射,也是一场隐伏在宗教关注、宗教情感、宗教虔诚、宗教教派论辩中的政治搏杀。本文试图展开那场硝烟弥漫的大公会议,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对原始基督教这个“社会主义”在“当时可能程度上”兴起的“历史上的说明”和对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在历史发展与宗教变迁关系问题上“绝对错误的论断”的经典辨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