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历史题材是近年来影视剧创作的热门题材。历史题材影视剧丰富了影视剧的题材范围,繁荣了当前的文艺创作;但有些历史题材影视剧存在违背历史、格调低俗、思想落后等问题,引发了观众和文艺理论界的讨论。从揭示历史题材一直以来受到观众和创作者喜爱的内在原因入手,着重从艺术与历史的关系、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和寻找体现时代精神的历史关注点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更好地创作历史题材影视剧。  相似文献   

2.
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在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中,具有充分的能动性。他的独特个性和艺术禀赋在创作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当他被对象主体——历史人物所限制时,必然发生创作上的矛盾。而创造主体与对象主体在创作中的碰撞与调和,则既构成历史剧独特的审美品格,也构成历史剧创作的特殊艺术规律。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则构成我们研究郭沫若历史剧真实性问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历史剧作为一个重要的题材类别,在戏剧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过去学界总是关注历史剧在历史题材上的限制,纠缠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本文认为,历史剧除了内容上的限制外,还有历史文本作为"前结构"带来的形式上的限制,历史剧编剧则涉及对历史文本的二度创作或改编。本文在比较历史与戏剧文本写作异同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在历史剧创作中实现由"史"变"剧"的转换,旨在从编剧方法论出发为今后历史剧写作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历史剧在当代台湾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从历史题材也要"完成反共抗俄复国建国任务",历史剧创作同样体现出强烈的"反共"倾向;到历史剧注重"娱乐与教育结合,以陶冶国民性情,提高国民素质",出现为了"摄取传统文化、思想、道德的精华"而从事历史剧创作;到进一步,历史剧创作着重"在一个大家所熟知的故事中注入当代人的观念",等等,当代台湾历史剧发展遂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创作路向。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工业题材影视剧通过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凸显冲突的画面构图和强化真实的视听策略,建构了株洲“宜居之城”“动力之都”和“科创之都”的工业城市形象,但这类工业题材影视剧中建构的株洲形象,也存在内涵缺乏城市个性、叙事消解恋地情结以及传播缺乏清晰形象等问题。缘于此,株洲市政府等相关部门要通过加强“产业规划+政府联动”的顶层设计、倡导“工业题材+类型创作”的本土化影视创作、强化“工业优势+互动传播”的宣传推广等方式,推动中国工业题材影视剧在“城影互动”的文化逻辑中,建构更具文化魅力的株洲影像,实现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郑伯农 《中华魂》2008,(5):59-60
(一)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说,中国革命有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就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创作来说,表现武装斗争的作品数量最多,收获最丰富。这和中国革命的特点是分不开的。相比起来,表现统战工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历史文学:面向全球化的新语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面向"全球化"新语境的历史题材创作不仅在小说、戏剧和影视等方面取得了全面繁荣,也为文学反思民族历史、建立全球化的对话关系提供了新的契机.在这一认识背景下召开的"中国现当代历史题材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突破性地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历史翻案"现象以及历史题材的概念内涵等新旧命题提升到历史观的层面展开广泛争鸣;对于影视创作中的庸俗化弊病,则提出了精神价值底线的新考量原则;从叙事学的角度进入对历史叙事可能性的探讨也别开生面;而新批评方法的实验和呼吁则直接针对严重落后于创作的理论批评.所有这些讨论表明,全球化不仅仅作为创作背景存在,它的影响已经深入地内化到历史题材创作的艺术实践中.  相似文献   

8.
在新世纪,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呈现出了一派繁荣景象,其中有许多优秀之作,但部分也存在价值观上的偏差,具体而言表现为:一是人生价值观上存在偏差,如信仰被搁置,崇高被消解;二是历史观上存在偏差,对历史事实予以歪曲,放逐历史发展的本质;三是文化价值观上存在偏差,即后现代主义与现代理性杂糅共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共生。这些偏差影响了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艺术提升,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建设。创作者只有克服上述偏颇之处,才可能突破一些狭隘的观念,创造出充满历史审美张力和宏伟鲜活的历史画面与场景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同志的建树是多方面的。作为杰出的戏剧家,他创作的剧本,是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宝库中一份极其珍贵的瑰宝。他一生写了十九个剧本(包括诗剧和未完成的剧作),除《甘愿作炮灰》是现代题材外,其余十八个都是取材于历史或神话的。这十八个历史剧在我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成为“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毛泽东同志一九四四年,在延安给郭沫若的信中说:“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给予极高的评价。郭沫若不仅对历史剧的创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发表了许多关于历史剧的主张和论述。学习、研究这些主张和论述,对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题材的剧本,在我国古典戏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元、明、清三代的杂剧和传奇可称为历史剧者,居过半强”,“这些历史剧的题材范围之广泛,也是惊人的。它几乎包括我国每一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它表扬了可歌可泣的忠贞侠义的行为,也描画了贤士独行,文人逸事和勇敢而智慧的女性。”(茅盾:《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开辟的我国现代戏剧史上,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老一辈剧作家开创了我国新编历史话剧的新时代,使历史题材的剧作在新兴话剧领域一开始就生机勃发,颖姿动人。延安时期,新文艺工作者别开旧剧改造的新生面,为解决新时代、新观众与旧的传统戏曲的矛盾提供了成功改编历史戏的新范例。这一切,为新中国的历史剧创作积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池莉小说与影视剧关系日益密切,如将与池莉小说相关电视剧同原作相比较,会发现两者的变化:原作中明确的主题在剧中被消解;原作中人物呈现“标签化”特征,性格发展缺乏逻辑性,而剧中人物性格更为丰满和复杂;小说中用理念图解男女情感世界,以冲突对抗方式解决两性矛盾,而剧中则展现更为丰富的两性情感生活,以宽容与谅解消除矛盾;此外,小说中浓郁的市民气息与地域色彩,在剧中明显减弱,转变为强烈的都市风情。  相似文献   

12.
我国特种兵题材影视剧近几年获得了观众的青睐,这源于一系列影片中蕴含的新时代英雄观。特种兵题材影视剧新时代英雄观的塑造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当下观众心理的需求。我国英雄题材影视剧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艺术性和价值性层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有利于新时代英雄形象的塑造,特种兵题材影视剧逐渐成了塑造英雄形象的最重要手段。特种兵题材影视剧从个性塑造到群体刻画,都充分展示了中国特种兵的精神内涵,起到了价值引导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重庆造”影视剧无论产量、质量和品质都在业界产生了极大影响。文章试图从产业模式角度分析“重庆造”影视剧及其产业链开发,总结出三个模式:制作与播出联合模式;本土文化与产业双赢模式;行政引导与市场运作平衡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塑造了大量的乡村女性形象,不少作品更直接以乡村女性作为表现的主体.这些女性群像基本可以归入苦难女性、女强人、道德女性和落后女性这四类范畴.借助这些乡村女性形象在时代中的审美衍变,通过对她们的婚恋情感、人生命运及未来出路的展示和思考,农村题材电视剧对中国乡村传统、乡村现实和乡村文化进行了全面探索与考察,完整地勾勒出一幅中国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图景,拓宽了中国电视剧艺术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5.
论小说的影视改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说与影视剧在“叙事”的层面上存在着天然的美学上的可通约性 ,由此构成了小说的影视改编的艺术发生学根据。但是 ,作为两种特性不同的艺术 ,小说与影视剧更存在着美学上的不可通约性 ,由此在小说的影视改编中对“改编什么”和“如何改编”作出了限定 ,建立了改编的美学原则。本文从文艺美学和社会学结合的角度 ,针对近年来小说的影视改编的现实 ,对于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各自独立又相互缠绕的关系作出了阐述和剖析  相似文献   

16.
《夏伯阳》上映后对中国社会、中国当代文化,尤其是电影史和电影制作的影响,可以以1949年为界,大致划分为两个时期。在后一个时期,《夏伯阳》的影响甚至直接反映在中国国产电影的制作中。而近年来大陆影视的演进发展,多少都表现出试图突破以往艺术创作窠臼的努力,这种中苏文化上的内在与外在关联值得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7.
对影视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意识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观念,可以说,它体现在影视文化方面,目前已经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章回顾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影视艺术涉及的女性意识,并期望以后的影视作品能够反映出更加进步与完美的女性观念。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次对重庆的方言影视剧作全面的历史清理 ,是进一步研究“川渝方言剧”的基础性工作。从时间发展向度上看 ,本文回顾了重庆方言剧从 1 982年的《人与人不同》开始到目前为止的近 2 0年的发展历程 ,将其划分为 80年代、 90年代和世纪之交共三个时段进行论述 ;从空间类型向度上看 ,本文将重庆方言剧划分为电影、电视剧、电视台栏目短剧、川剧电视剧共四大类型进行论述。经过这样的纵横梳理 ,重庆方言剧的总体发展脉络也就十分清晰了。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发生的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论争,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对于以后二人的政治道路的选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从论争的性质、针对性、意义三个方面,对十年来关于这一论争的研究作一综述,以便于广大学者进行更深层次研究。  相似文献   

20.
电视剧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农村电视剧应立足于农村广袤的现实生活,真实的记录了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巨大变化,深刻的体现时代的文化精神。电视剧《湖光山色》以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形象的反映新时期农村农民的现实生活,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社会精神、人文精神、审美精神都是值得称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