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五代诗本事以诗歌的创作、解读、传播等文学活动为主要言说内容,也就与当时通行的笔记文本拉开了距离,往往被视为诗歌批评文本.作为一种诗歌批评文本,唐五代诗本事的言说方式呈现出一定特点:言说形态方面,以事件为文本中心,以诗明事、证事;言说主体方面,以史官的口吻叙述故事、发表评论并由此形成纪传体文类特征.这些使唐五代诗本事与北宋诗话的以诗为文本中心、以文学家的口吻叙述故事和发表评论及其语录体文类特征等形成了鲜明差别.唐五代诗本事尚未完全从当时通行的笔记中脱胎而出并发育为一种成熟的诗歌批评文类,就被其孕育出来的北宋诗话迅速代替.  相似文献   

2.
试论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研究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前者以一切文化现象为对象;后者亦即文化批评则主要把文化研究的方法与旨趣引入文学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范式,与它相对的不是文学研究而是审美研究。事实上,文化批评恰恰极大地得益于文学批评"内部研究"中发展起来的语言学、符号学与叙述学这些被认为是"文学的本体批评"的分析工具与分析方法。文化批评与形式主义或审美研究的真正差别在于它们解读文本的方式、目的、旨趣不同,文化批评的目的主要是揭示文本的意识形态以及文本所隐藏的文化一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3.
文学批评方式是实现批评的桥染与媒介。批评方式有:主客观统一、思维的共性与个性统一、主导方式与方式的多样性统一等属性。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方式的嬗变:政治批评——大批判牡评——新政治批评——历史审美批评。真实性、思想性和审美性是历史审美批评的标准。文学批评方式的开放要求在历史审美批评方式的统领下,有其它方式如发生学批评、形态批评、系统批评等多样化批评方式的参与。  相似文献   

4.
“品评”批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人物品藻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出现的一种极富民族理论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文艺批评范式 ,以往学术界主要注重的是“品评”批评的直观感悟的思维方式和形象譬喻的艺术传达方法 ,而对“品评”批评最基本的艺术定位方式则研究不够。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品评”批评的艺术定位方式的流变作了深入的考察 ,并对诗歌和书画“品评”批评中所形成的不同的艺术定位方式的特点及其成因作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初叶燮研究在文本内容、研究方法和治学视角等方面都较上个世纪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关于《原诗》批评形态和言说方式的研究成为一大亮点;教育思想、真善美、文化学角度等都开拓和激活了文本的研究空间;文章对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论杜甫的缺失、对清代时政的态度及研究范式等进行了反思;在述评的基础上提出叶燮研究有待开垦的空间:比较视角、文体视角和跨学科研究等,认为这可能成为21世纪叶燮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2004年由聂珍钊教授针对当下文学批评浮现的诸多问题提出的极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至今已在国内外学界产生广泛影响。文学伦理学批评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具备理论的创新性与统一性,“文学文本论”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础理论之一。在对文学本质的研究中“文学文本论”将文学定义为“文本艺术”,创造性地提出了“脑文本”等文本概念来解决文学形态等基本理论问题。但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文本”主要指狭义上的“文字文本”,忽视了发生学意义上以语言为基础的“口头文本”,限制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同时文学伦理学批评将“脑文本”看作口头文学的文本,一定程度上不完全符合口头文本的产生、传播、接受规律,不能科学全面地描述文学现象、揭示文学本质。利用跨学科方法与视角,运用“口头诗学”等理论分析“文学文本论”对“文学形态”“文本类型”“文学本质”等问题的理解,或许可以弥合文学伦理学批评“文本”和“语言”的断裂,促进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文本论”理论完善,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至新时期以来,《青春之歌》的接受者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展开解读:社会历史批评立足政治阶级立场,集中探讨小说的主题与思想内容;文本批评围绕文本各要素,对小说的情节、人物及叙事模式加以关注;女性主义批评则结合性别意识与心理分析,从女性话语、知识分子文化心态赋予了小说新的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8.
海登·怀特对历史文本进行文学式解读,其历史研究是一种基于历史文本的文学批评实践。海登·怀特关于故事解释的模式是诸如原型批评、社会学和意识形态、新批评等多种文学批评理论的移植;话语转移理论则是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因而,尽管都被称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海登·怀特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对历史进行文学、文化批评的历史诗学,而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则是对文学进行文化研究的文化诗学。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红楼梦》的三部评点本从各自的版本选择、评点操作方式、评点内容及价值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作者最后得出结论,梁评本属于"细读"式批评,王蒙评本属于"直觉"式或者说"意识流"式批评,王志武评本属于"文本图解"式批评。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同时又是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沃尔夫冈.伊瑟尔,他的现象学文本阅读理论,主要关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另外,他还提出了"隐含的读者"等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理论思想,深刻影响了美国读者反应批评。文本与读者在阅读行为中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成为伊瑟尔审美反应阅读理论的中心内容与核心理念,而具有鲜明现象学色彩的"文本的召唤结构"和"隐含的读者"则共同构成了伊瑟尔阅读理论的独特知识建构。作为对读者一极关注的文学理论,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界、美学界刮起了一股强劲的理论风暴,并实现了文学批评研究第三次重心的转移,即从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到读者中心,并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中产生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批评视角,后殖民生态批评具有鲜明的多学科性、跨学科性和兼容性,是后殖民批评内部"环境转向"和生态批评内部"后殖民转向"共同推动的结果。该学说的构建拓展了后殖民和生态批评两种理论的话语空间和研究内容,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研究策略和研究范式,并赋予相关文本崭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批评的起源是一个发生、生成的过程 ,呈现出复杂、矛盾、多元的状况。探溯文学批评的起源 ,应从批评作为一种言说存在方式的起源、一种文体形式存在的起源和一种话语存在的起源三方面研究 ,着重在批评起源的实践材料和理论材料以及批评范畴的辨析中研究批评起源的原因、作用和意义 ,这对于认清中国批评的特点、批评发展和现代批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阿瑟·伯格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媒介分析家之一,尤其在媒介批评方法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出版了多部著作。他将媒介文本视为分析、批评的主要对象;作为实践性研究的媒介批评,应当是"有趣的批评";媒介批评的最终目的是阐释和发现意义。他的多维视野和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颇具启发性。  相似文献   

14.
生态批评:向自然延伸的文学批评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批评在人类面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语境中应运而生。它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强烈的危机意识、责任感和批判精神。生态批评向自然延伸视野将表明文学参与现实问题的学科转向。生态批评的学科转向表现在从文本形式研究到内容本体追问的转向、从研究的概念化模式向关注实在性存在的转向、从以语言为中心的文本解读向以生命为中心的文本阅读转向三个方面。生态批评的学科转向意味着重新整理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趋势,意味着从本体回归的视角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文学评论界在诗歌研究中,诗歌批评争论较多、文本研究与非语义特征的研究较少的现象进行分析,分析这种研究的弊端。指出诗歌研究的核心应该是对文本中能够反映诗歌特质的、非语义的部分,如节奏、音律、声调、分行、不同的排列、句式的整齐或特殊的美感等形式进行研究。诗歌研究应深入文本中新的语言建构方式和表达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文学伦理学批评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研究"走出去"最为活跃、影响最大的中国学派之一。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旨在让充满中国元素、中国特色、中国实践的原创理论体系走向世界,积极助推中国文论"走出去",增强中国学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为此,广州大学副教授张连桥采访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创建者聂珍钊教授,就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术语脑文本及其相关问题展开讨论,重点探讨了脑文本的定义、机制、转换、作用和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上、中叶盛行于西方的"细读"批评理论对西方文学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中国学界仍有不少人把"细读"批评理论看做是西方文学理论的独创,并常常运用它来解读各种文学文本。其实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最早、最常见的话语分析方法—言、象、意的文本分析方法,才是最早的"细读"批评理论。中西细读批评的共通之处在于,都力求透过语言的外壳把握文本之一,如注重对语言的字、词、句构成;声音的节奏、格律;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细致分析。"言"即等同于西方"细读"批评对文学文本的声音层面、意义单元的分析;"象"即等同于西方"细读"批评对文本的意象和隐喻;象征和象征系统的仔细阅读和分析。"意"是中西"细读"批评共同的追求,然而在对"意"的深切领会上,中国式的细读批评主张凡是与文本有关的内容都纳入到对"意"的探求之中,如通过对文体、作品风格、时事、地理、风俗等全方位,立体剖析以深究文本之意。如果从细读的角度出发,中国式的细读批评比英美细读批评更为精致丰富,甚至超越了英美细读批评,是细读中的细读。  相似文献   

18.
在诠释学意义上,文本的意义被理解为一个“理解事件”,是文本语言信息与读者个体经验的交流,除此之外,读者的“理解”还应受到既有批评成果的制约。文本的意义应该是阅读者在解读文本时所产生的全部思想内容。当然,这“全部的思想内容”并不是读者自由思想的结果,而是读者个体经验与积淀在文本及其相关批评中的历史经验的交流与融合。由试验可知:1)如果不给予任何附加信息,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是最模糊的和最宽泛的;如果只给予作品的本事信息,则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是最明确和最狭窄的;而当给予大量的批评信息时,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就变得异常丰富和富于思辨性。2)批评家的观点可以帮助读者知识结构的提升,开拓作品阅读时的想象空间,但无助于改变读者既有的好恶感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9.
批评文体是批评者在批评时所形成的一种话语方式,是文体的一种特殊形态.中西批评文体在体裁、语体风格、思维方式上的不同风貌造就了中西诗学的不同.中国传统诗学具有重感情、重感知的特征,而西方诗学则呈现重理智、重思辨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正传统的文学理论总是把文本分为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两个对立面,在这两个对立面中,思想内容处于中心地带,艺术形式被边缘化,因而分析文本注重前者,后者被认为无关紧要。这种貌似正确的二极对立思维方式和理论怪圈承认思想内容的先天重要性,无疑属于先入之见,经不起实践检验,在我国五四以来的文学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惨痛的教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虽然侧重于社会历史批评,其实也十分重视对于形式美的批评。1847年和1859年,恩格斯分别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和《致拉萨尔的信》中强调了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是最高的批评标准,诚如此前别林斯基所言:"确定一部作品的美学优点的程度,应该是批评的第一要务。当一部作品经受不住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