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爱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95-102
吉登斯的结构化社会学理论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见解。其本体性安全、知识能力与行动能力、反思性自我认同等新颖的范畴与命题,不仅成为理解社会道德建设、个体道德发展的新范式,而且对学校道德教育目标、手段、课程资源及师生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行动与结构的整合——吉登斯结构化理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振华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1(2):88-90
客体与主体、行动与结构的关系问题,是每位社会学家首先面对的基本问题。西方社会学160多年的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以上两组关系的对立倾向。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正是通过对这一社会学方法的二元论进行批判性解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结构化理论从人类实践活动的向度出发,对人(行动者)的主体能动性和社会结构的客观制约性之间的内在关联作出了新的分析和说明。从而实现了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又一次融合。 相似文献
3.
李小虎 《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81-84
隐性教育就是在区域化、例行化的实践中,自觉地通过活动的具体情境传递学习、生活中的共识。隐性教育具有实践性、非话语性、内容的非专业性、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同一性、开放性和自觉性。现代高校隐性教育是普遍现象,并且现代性强化了隐性教育的不确定性,辅导员必须反思性地运用隐性教育的理论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面对传统的二元对立研究方法,吉登斯在继承与批判的基础上建构了结构化理论。他以行动者为逻辑起点,在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相结合的基础上,强调社会互动,超越了传统的"二元对立"。吉登斯看到了行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重视结构对于行动的约束性,他提出的结构化理论为解决整体论和个体论之间的分歧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他在把结构看做行动媒介与行动结果的基础上,引入时空概念,为研究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提供了依据,为分析人类实践活动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吉登斯现代性思想再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当今著名的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是独树一帜的。首先,他认为现代性是一种行为制度与模式,是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工业文明的缩略语,他还从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和军事力量四个维度对现代性内涵进行制度性的阐释。其次,吉登斯描绘了现代性特征的大致轮廓,即外延性与意向性的交互关联性、断裂性、全球性和双重性。再次,吉登斯既反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全面否定,也反对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固守,走的是"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6.
姜怀忠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1)
阶级和阶级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根据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和自己所处时代历史特点的深刻分析,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偏重于阶级斗争的阶级关系理论.但阶级斗争只是阶级关系的一个方面,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阶级间存在着高于各自特殊利益的共同利益、利益分配具有合理性并能为对立阶级双方所接受的条件下,阶级(阶层)之间和平共处、和谐共生是可以实现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一致性,由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及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关系的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社会一定能在不断的动态实践中实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微观和宏观社会学理论存在明显的分歧,它们各执一词,难以在解释共同的社会现象上达成共识.社会学知识的无序状态日益严重,社会学理论也陷入危机与困境之中.这些阻碍了社会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不少学者致力于实现二者之间的融合,探求一个完整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以解决当今社会学理论所面临的危机与困境.吉登斯与柯林斯就是其中两位.吉登斯提出了结构化理论,以结构的二重性取代二元论,并以此来弥合宏观--微观社会学理论之间的分歧;柯林斯则从微观的个体互动入手,通过所谓的"互动仪式链".着手构筑微观与宏观社会学理论之间的桥梁.二者的努力为缓解宏观--微观社会学理论的对立以及社会学理论的综合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周芳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6):36-38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突破了社会理论长久以来二元对立的局面,将结构和行动各自的能动性巧妙地结合,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他还将该理论应用于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考察,特别是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之中。在他看来,现代性的发展是结构二重性的生动演化。 相似文献
9.
刘谦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9-25
吉登斯晚期现代性理论中关于时空分离、脱域、信任、焦虑与自我认同、现代性制度、全球化等问题的探讨,展现出其作为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代表人物,试图超脱主客二元对立,在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把握经验性和整体性社会的思维方式和理论风格.但在探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吉登斯对科技这一给社会及社会学研究带来日益深刻影响的重要因素,缺乏更深入、更系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贾珍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2):68-71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基本策略。是否重视并把握统一战线的阶级基础及阶级关系的变化规律,符合并满足各阶级的不同利益,直接影响着党的革命与建设的事业。 相似文献
11.
胡颖峰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7):27-30
吉登斯把现代性看作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制度,认为我们今天并没有进入后现代性时期,而是仍然处于现代性阶段。全球化与现代性的关联是吉登斯现代性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球化与现代性的扩张相互作用,导致了风险危机、道德危机、生存性焦虑和生态危机等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2.
作为制度根据的人性为社会分工所规定,所以,分析社会分工所型塑的人性结构的历时性与普遍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发达的社会分工及其社会结构——公域与私域决定了现实的人性结构是:个人意识与集体意识的中道平衡;人的自利心与利他心的中道平衡;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中道平衡;自由与秩序的中道平衡。因此,从人性的角度看,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于:在正当程序中实现多元价值的中道平衡——追求价值的程序论证为法治之要。 相似文献
13.
李英爽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67-69
要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必须改变“需求约束”的增长格局,消费结构升级是扩大消费的重要源泉。而消费结构升级要依靠中产阶层的扩大与影响来推动。中产阶层作为社会中最积极、最主要的购买力量,其消费特征以及生活方式将对整个经济、生活,尤其是消费趋势与消费文化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企业要积极开展社会阶层方面的调查研究,以消费结构升级为契机,使服务的内涵与特点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更大限度地创造顾客满意,实现更高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中产阶层的法律行为方式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素云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2):9-14
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基础之上,以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为整体目标,以社会利益关系的合理配置、人际利益关系协调整合为核心内容,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平等自由为价值依归的社会秩序状态。和谐社会在形式方面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稳定性、进程的连续性、主体行为的规范性、财产和心理的安全性等。其实质方面意味着社会利益的公平合理配置和整合,社会利益冲突按照民主法治的原则和机制得以公平合理的解决,进而实现多元社会利益动态综合平衡。中产阶层的法律行为方式具有理性化、讲平等、重诚信、守法度等特点,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缓和与消解社会矛盾和冲突具有重要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关柏春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5):14-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工资是劳动的价格,是劳动价值的表现形式,它应当以劳动的价值为基础,应当通过竞争过程形成.这样才算揭示了社会主义工资的特殊本质,才算说明了社会主义工资是"和谐工资",进而才能说明和谐社会,相反,用劳动力价值范畴就错解了社会主义工资的本质关系,这样既不能说明"和谐工资",又不能说明和谐社会,反而会诱发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16.
张长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20-24
文章首先从三个方面阐明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广东的重点工程.然后,提出了更新观念、加快建立完善的劳动法体系、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提高劳动争议处理能力、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等五个方面促进广东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廖前进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4):76-7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和谐社会,全面实现人劳动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核心环节。劳动和实现劳动的价值是劳动者的天赋权利,谁有劳动能力,谁就有义务工作。让和谐社会接纳更多热情工作的劳动者,是国家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8.
新劳动合同法与和谐劳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锡忠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3-74
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建设和谐劳动关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新劳动合同法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保证,本文由此引出了对用人单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几点思考。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区际贸易差额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泽山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
我国一直存在区际贸易差额,并且有些地区贸易差额较大.区际贸易差额过大会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谋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大力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水平,在相同水平技术矩阵基础上拓展区域分工,构筑市场互补关系,促使区际贸易差额缩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