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中国生态散文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精神。李存葆、徐刚、张炜、苇岸、刘亮程等人以散文的方式建立了一个天人亲和、充满大地情怀的意义世界,堪称天人相亲的绿色之"诗"。作家们通过"以物观物"、"以物观人"的审美视角,在一种往来赠答的"间性"关系中展开天与人之间的精神交通,成就了一种生态化的审美心胸。当代散文作家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了一种处身性的生态体验与融入天地的生存姿态,这是一种深透大地的生态话语。  相似文献   

2.
胡俊海 《东岳论丛》2000,21(4):128-131
新时期蓬勃发展的文学局势也终于带来了散文创作的日趋繁荣。散文中的个性显现展示出当代散文史上从未有过的个体生命的跃动与文体活力的勃发。放在文学历史发展的同一横断面上考察,贾平凹的风情民俗散文、余秋雨的文化反思散文、史铁生的生命体验散文、梁衡的政治哲理散文成为散文园地中怒放的奇葩,显示出自各独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劳伦斯散文《鸟啼》的创作背景,分别从鸟啼所代表的生命思想内涵、对生命教育的反思以及鸟啼所表征的生命的聆听、思考、尊重和礼赞等角度对劳伦斯散文《鸟啼》中的生命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散文写作是出于灵性的,是一个人心境的反映,形诸文字就形成一定的意境.但是这种从心境到灵境再到意境的转化,事实上反乃是散文本质属性中自由秉性以及生命意识的反映.散文天然地包含着对自由的渴求,对生命的关注和爱护.这种渴求是从心灵到身体的自由抒发和表达,这种关注和爱护是生命存在自我的看护、守护和保护.沈从文和周作人的散文都非常鲜明地表现了散文的这种内在气质和品性.  相似文献   

5.
刘亮程散文在现代城市文明与"乡村记忆"、"人类中心主义"与"万物等齐"、个体生命的孤独与世界的整体关联和生命的短暂与永恒等多个层面,都有新的发现和言说.在散文叙事形式上,刘亮程散文虽然还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禽兽比德等传统散文叙事模式的痕迹,但创立了审美意味独特的双主体叙事.  相似文献   

6.
杨绛的散文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运清 《文史哲》2004,(4):127-131
杨绛是当今中国散文高手之一。《我们仨》等散文营造出堪称文学研究界"第一家庭"的温馨世界,可谓中国式的"追忆似水年华"。杨绛散文的主要成就在于以平实淡雅之笔描绘浮生众态。她心系梦萦的是家人、家事、琐事、身边事,表现的却是大智慧、大胸襟、大境界、大时代。胸有丘壑,笔有藏锋,平淡之中见神奇,于无声处见喜悲,这与当下流行的女性私人化写作大相径庭。如写其夫钱钟书的大智若愚、童心未泯;其女钱瑗的外秀内慧、勤奋敬业;杨绛"三伯伯"即三姑母杨荫榆曾因在"女师大学潮"中"镇压学生",多年来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她却是在日寇攻陷苏州时因斥骂侵略者而遇害的爱国志士。杨绛的散文不仅淡雅、睿智,而且幽默诙谐,妙趣横生,且不乏老吏断狱般的老辣,其论辩性散文如同检察官读诉状,以事实为据,滴水不漏,一掴一掌血。另外,杨绛还将魔幻小说笔法引入散文,写梦游,写幻觉,虚实相生,平淡之外又现神奇。其"魔幻散文"在当今散文中独树一帜。杨绛是烤着生命之火为文,她既烤着自己的生命之火,亦烤着钱钟书的生命之火,还烤着爱女钱瑗的生命之火,用"我们仨"的生命之火烤出的散文极品,自然具有不同寻常艺术价值和珍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庄子》一书,作为一个元气淋漓神韵葱茏的有机生命,体现了玄妙悠邈的哲学智慧,汪洋辟阖的审美想象和挥洒自如的文学才情的完美组合。然探其究里,庄子的哲学和诗情并非平行排列,而是呈因果关系。庄子的哲学情怀创生了他的散文艺术,哲学是因,散文艺术是果,也就是说,庄子的哲学对其散文具有发生学的意义。因此,对庄子散文艺术的研究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技巧分析问题,而应该从哲学人手,寻绎出因果生成脉络,把握住庄子散文这一完整生命的内在构造。本文就试图对庄子的哲学体系作了一个全面的审视和分解,从本体论、主体论、认识对…  相似文献   

8.
司马晓雯  陈丽 《江汉论坛》2006,5(6):108-113
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散文,表面的繁荣和内在的“苍白”共存,真正具备“思想者”品格的散文家并不多。本文试图从主题意蕴和艺术形式两方面进入周国平的散文世界,解读周国平散文的意义。与史铁生和张承志相比,周国平散文的生命意识,其中对精神灵魂的理性拷诘,自有其不可替代之意义。不过其艺术形式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吴培显  傅文靖 《云梦学刊》2009,30(5):112-114
周涛的散文带给人们一种新的审美感受。在他的散文中,多以传达具有西北地域特色的内容为中心,在这些富有地域色彩中的文字中,体现出作者对自然的敏锐把握和对生命的丰富感受。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散文这一文体进行了历时性阐释.文章认为,当下的散文创作表面上的红火热闹并不能掩盖其本质上的生机匮乏和生命质地的平庸.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哲学意蕴的缺乏.因此,关注散文创作的哲学意蕴是散文走出困境的理性化选择,这在当下的散文创作中显得迫切而重要.  相似文献   

11.
鲁原 《阴山学刊》2001,14(1):48-50
许淇的散文在寻找自己,既是散文家的自己,又是散文的自己.通过对大自然的欣赏和回归探索人的生命的终极意义,把人生从繁冗的世事或社会的异化中解脱出来.文人的雅趣、诗画的情调、章法的严整、文笔的清丽,构成了许淇散文的风格.其志人散文常常在简约的文笔中突出人物命运的巨大跌宕,具有人生的悲怆感和苍凉感.  相似文献   

12.
莫言以写作小说著称,但也写过许多种文体的散文。在散文创作中,莫言从自己的生活历程和生命体验出发,书写了成长的烦恼,描绘了故乡的美丽,抒发了对于人生、人性、历史、现实、社会和文学本体的感悟,并且以自己的创作心得为机缘,探讨了作家真诚与散文真实之间的辩证关系。散文既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也是解读他丰富驳杂的小说世界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3.
杨朔同志的《泰山极顶》,象迎着朝阳、彩屏绽开的孔雀,令人目注神驰、赞叹不已。它是代表杨朔散文风格的优秀作品,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很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非凡的立意、精巧的构思是《泰山极顶》的艺术特色之一。散文特别讲究立意。散文的立意贵在“高”和“新”。“高”,指散文的思想高度、深度,“新”,指散文的革命性、独创性。立意“高”而“新”,散文就有了生命。  相似文献   

14.
走近王充闾及其散文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超越其大文化散文的语言层面而瞩目和到达此在之外的审美的自由世界,把王充闾也当作一种文本来读,人与文本互读。王充闾的焦躁源自人性的深刻痛苦,是基于当下、基于生存、基于生命状态的焦躁。其焦躁越发的深切,便也深沉地转化为对于传统文化的追寻,生成人文忧患的精神情结,转化为知识分子的精英的批判立场。焦躁而形成的作家的人性自觉和文体自觉,使王充闾的散文成为生命美学的文本范型,其散文具有了深层忧患的内核,也充满了强烈的贲张内力。  相似文献   

15.
对底层生存困境与命运悲剧的深沉悲悯,对个体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叩问,对历史长河中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人性深度开掘,构成了新世纪散文精神呈现出的几个新的基本走向.新世纪散文风头正劲且正在酝酿新的精神与艺术变革,我们对此有足够的乐观和期待.当然,在散文呈现出的令人目眩神摇的文体狂欢情境中,创作者还应该坚持住散文的真实品质和自由品格,应该坚持散文的理性思索和诗性追求,更应该葆有悲悯的情怀和坚守住道德的底线.  相似文献   

16.
杨绛先生的散文《读书苦乐》和现实中读书生涯,彰显了她一生勤于读书的内在原因、状态和境界。杨绛的生命之乐源于读书;读书之乐也润泽了她的生命。读书既是她职业和志趣的需求,也是体验生命、从容处世的立足点,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她生命的能量、成就了她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任继梅 《阴山学刊》2002,15(4):25-27
毕淑敏从作为女性作家的真挚细腻,到作为学者的睿智深刻,这期间,理解生命,继而感悟生命的轨迹和印痕在她的散文佳作中表现得相当鲜明.字里行间升腾起来的是对生命的感悟和达观,从而给读者以审美愉悦和深刻启迪.  相似文献   

18.
梁实秋灵性笔调下的散文魅力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和"气度之美"。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是构成梁实秋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开启了中国20世纪现代散文独特思维与内在情感的审美书写,其丰腴而优雅的文调始终灌注着一种健康人生的旷达馨宁和睿智俊逸的生命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梁实秋散文蕴含的文学思想及其创作的魅力,对于当下建构21世纪中国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中的写作姿态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秋雨在历史文化散文中所持的写作姿态 ,是其作品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高远的境界、格调的决定性因素。论文以此为角度 ,试图从可贵良知的贯注、文化生命的感悟和真性真情的抒写三个方面 ,全面论述余秋雨散文写作姿态所涵盖的具体要素、特点、成因及其价值 ;指出这种写作姿态不仅成就了余秋雨 ,而且对提高国内当下散文创作的质量与境界也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作为现代原则,一方面生成现代散文的内在文化形态;另一方面又成为现代散文最为核心的艺术表达之一.但在现代散文文体形式与范畴等急需进一步廓清与规定等方面,主体性却无较大作为."五四"时期,在"复古"与"崇西"意识的裹挟下,思维与方法出现了"中西"、"古今"相互矛盾、缠绕的状况,先驱们未能建构起具有现代"中国问题"意识的散文理论.在中国的现代性生成语境中,散文应在其自身的思维方式、艺术形式与表达现代人独特生命体验的黏着处、契合处得到认识和理解,并由此生成散文的理论体系.现代散文应该是弹性的而非封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