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城市反贫困与贫困群体的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文  唐艳玲  丁云龙 《西北人口》2011,32(2):13-17,22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虽然国家的反贫困斗争取得了较大成就,但贫困人口数量依然不断增加,而且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新增为城市贫困的主体。其原因在于目前的反贫困在理念上重视物质、收入等方面的救济,忽视贫困群体的能力建设和精神脱贫,在反贫困主体上缺乏整合,反贫困政策不成熟等。因此,应将贫困人口视作反贫困的主体,鼓励贫困群体在精神上脱贫,激发其就业意愿,增强贫困群体的就业能力,并努力创造就业机会,以此从根本上获得城市反贫困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龚霄侠 《西北人口》2009,30(4):117-121
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聚焦程度最高、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强度指数最高、返贫率最高的地区。经过三十多年的反贫困实践,西部民族地区已经形成多元化的反贫困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新形势下,西部民族地区反贫困实战要在提高人口素质,强化反贫困能力;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确保经济效益均衡分配;提高反贫困效率,保证反贫困成果;加快改革创新,寻求发展动力等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多中心协同反贫困治理体系研究--以滇西北边境山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准解决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是中华民族实现小康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扶贫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创新。在对传统的反贫困治理模式进行了分析,挖掘传统扶贫治理模式“家长式”、“政府独揽”及“责任独担”的“单中心”政府包办模式的弊病,本文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分析工具,结合滇西边境山区扶贫治理现状,提出构建以地方政府为扶贫开发主体,非营利组织、国际和本土扶贫NGO、社会组织、个人及政府内部各部门间共同协作的多中心协同反贫困治理体系及实施的对策与建议。该体系的提出有助于丰富我国本土反贫困治理理论,拓宽政府反贫困治理模式的视野,以加速实现特困地区的脱贫。  相似文献   

4.
上海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大奔 《南方人口》2002,17(4):41-47
城市贫困有别于农村的绝对贫困,总体上表现为相对贫困。在上海目前的主体主要是亏损、破产和效益较差企业职工,其次是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最大的“政绩”就是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因此应该针对低收入群体制定有效的反贫困措施。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以浙江省城镇贫困的实证分析为例,探讨城镇反贫困的有效政策。作者测定了近两年的浙江省城镇居民收入贫困线和有关贫困指数、1997年以来相对贫困的变动轨迹、低保规模和标准,分析了影响浙江省城镇贫困的若干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镇反贫困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面向新世纪的扶贫战略及其对策建议——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贫困已实施多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已消灭了贫困现象,但是新世纪仍然会存在着大量的相对贫困人口。本文以甘肃为例,试图从深层次分析贫困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新世纪的扶贫战略。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西部民族地区的贫困严重制约着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减少贫困已经成为启动西部开发的首要动力 ,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则将成为检验和衡量西部开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的密集分布区 ,贫困面大 ,贫困度深 ,脱贫难度大 ,返贫率高。针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贫困的特殊性 ,在反贫困的战略选择上 ,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发展援助 ,即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进程 ,实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 ,反贫困战略的目标要瞄准西部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 ,使贫困人口成为反贫困的直接受益者  相似文献   

8.
反贫困是世界性难题,对于中国则更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本文阐释了贫困经济学的由来,运用其理论描述、分析与评价了贫困地区人口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中国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在加大力度和推进深度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策划了团结互助扶贫、分类扶贫、非政府组织参与和引入市场机制等多方面的扶贫机制转换,并讨论人力资本投资、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减少贫困的经济增长方式等扶贫主攻方向与反贫困目标。最后还特别强调中国开展扶贫的优越条件和卓越成效,提出发挥优势、稳步发展的总体原则。  相似文献   

10.
生育观与贫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贫困地区生育观的基本特征及其归因 人们通常认为:贫困就是经济的贫困。而事实上,贫困是一个“综合症”;恶劣的生存环境——落后的社会条件——薄弱的经济基础——低下的人口素质构成贫困地区的恶性循环。因此,研究贫困地区的生育观,应当防止单一的“经济决定论”。  相似文献   

11.
周庆行  聂增梅  曾智 《西北人口》2008,29(1):47-52,60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是建设新农村时期我们所要面对与硌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以课题组的调研数据为依据,对重庆市农村留守妇女的大概情况进行了总结,指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妇女面临着包括年龄结构、家庭结构等十种结构的挑战,通过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主要针对当下政府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陈全功  程蹊 《西北人口》2006,1(3):39-42,46,47
教育是农民摆脱长期贫困的重要力量和工具。但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长期发展相对滞后,并且因为教育体系和培养目标与农村实际不符,以及教育投资不足和当前愈来愈严重的“教育不公”,促使教育的减贫作用无法发挥或者正在减弱。因此,教育改革是消除长期贫困的内在要求,它必须在培养目标、学级构成、投入体制和扶助体系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西藏农牧区贫困人口生计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生计概念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研究农村扶贫、环境保护等农村发展问题的视角。本文借助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西藏农牧区贫困人口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牧区贫困人口生计资本整体呈现脆弱性,生计资本之间互为因果,呈非线性关系。由于生计资本的限制,农牧民所能选择的生计策略有限,进而导致贫困与生态环境问题加剧。研究认为,政府在西藏农牧区扶贫开发过程中,要从影响农牧民生计资本出发,提高对农牧民可行能力的培养,加大基础公共设施与生态移民并重,同时,通过产业、科技等构建农牧区生态文明,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4.
相对贫困的识别和测算是瞄准贫困人口和制定减贫政策的基础,但常用于识别相对贫困人口的比例收入法和测度相对贫困程度的FGT指数在理论基础、比例设定和贫困性质方面遭到质疑。采用基于社会融入成本理论的弱相对贫困人口识别方法,及与弱相对贫困线相适应的分层可加综合贫困指数,且考虑与现阶段我国绝对贫困线衔接性及国际标准的可比性,使用2012—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估计了中国城乡收入(消费)弱相对贫困线,并测算分析了中国城乡收入(消费)弱相对贫困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基于弱相对贫困线构造的综合贫困指数兼顾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可以避免传统FGT指数分别测度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时动态变化趋势出现分歧的问题,可更为直观地综合评估经济增长和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无论城乡,尽管不平等导致相对贫困始终处于高位水平,但绝对贫困更大的下降幅度使得中国收入(消费)弱相对贫困程度仍呈稳健下降趋势。从社会融入成本角度出发,建议未来考虑住房成本和子女养育成本,分家庭类型进一步细化弱相对贫困标准。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分类瞄准弱相对贫困人口,监测弱相对贫困程度演变并综合评估减贫效应。  相似文献   

15.
经济转轨以前俄罗斯人口贫困状况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贫困是一个内涵十分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历史范畴,究其实质而言,这是一种能力贫困。中国和俄罗斯等转轨国家在改革前存在许多共同的特征,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之上,这就注定了贫困与反贫困问题必然要成为这些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所不同的是,苏联和当代俄罗斯的人口贫困主要表现为收入贫困,中国则主要是知识贫困。苏联时期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有经济绩效的递减趋势、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错误、所有制结构的单一、收入分配机制中的平均主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单亲家庭”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芳 《西北人口》2008,29(5):114-119
由于离婚、非婚生育及各种意外频发,造成我国单亲家庭数量不断上升,学界对之的探讨也日趋活跃。本文围绕单亲家庭的界定及分类、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单亲家庭的贫困问题、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对我国20年来单亲家庭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在之基础上,笔者认为:20年来,国内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虽然在研究取向的客观化、研究内容的拓展和研究的本土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但也存在部分不足,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7.
Population growth without a parallel increase in capital impoverishes any society and tends to deepen inequality. The system is dynamic because people who perceive or foresee contracting economic opportunity usually restrict family size. Worsening poverty feeds back into the loop to slow, then stop further population growth.  相似文献   

18.
廖桂蓉 《西北人口》2009,30(4):93-96
四川藏区贫困农牧民的社会资本特征表现为社会网络的封闭性和同质性。并呈现不断弱化的趋势。狭小的关系网络和高同质的认知导致了四川藏区贫困农牧民的社会锁定状态。并进一步固化了其经济上的贫困状态。因此,需要提高社会资本的异质性,以打破四川藏区贫困农牧民的社会锁定状态。从而实现减轻和消除贫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城市贫困女性权益缺失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国企下岗女工为主体,结合多方面的数据资料以及我国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从劳动力市场、社会网络、社会保障三个方面考察这一群体的权益缺失,并进一步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阐述这些权益的缺失是如何导致她们最终陷入贫困的。对城市贫困女性的忽视会导致对我国家庭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危害,应该得到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杨智 《西北人口》2014,(1):114-119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村的脱贫问题是一个瓶颈问题。以甘肃为例,甘肃民族地区的农村虽经多年发展有了巨大变化,但因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农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该地区农村待脱贫人口在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思想观念、健康状况、家庭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特殊矛盾,这些矛盾已经影响到扶贫攻坚政策的效果,亟待深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