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广西南丹县丹炉山,是国内目前规模宏大较为完整的明代万历年间那地州土司罗谦端丹道修炼遗存,以具象活态展示了罗谦端天元、地元、人元"三元合修"丹法思想和"实验"活动。罗谦端为明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道教南宗陈致虚道脉后学,其"三元合修"丹法思想渊源于道教南宗内外丹合炼的思想传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壮族土司罗谦端的丹道思想是历史上道教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互动紧密联系的生动案例,显示了道教文化在促进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生命哲学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独到作用。  相似文献   

2.
道教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型宗教,系承传华夏古代的礼乐文明,吸收百家之长而成,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中国道教作为一种历久不衰的精神文化,不仅对广大信教群众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成的基石之一。面对多变的国际形势,为了给中国经济发展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政府对外呼吁共建"和谐世界";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在当今的世界倡导道教博大宽容的平等精神,不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也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从道教和谐社会观的理论基础、道教和谐社会观的实践基础、道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贡献三个方面看,道教可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3.
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也不是图书馆内的文献,而是渗透于我们言行、思考中的语言规范、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只要不囿于成见,不难发现明清以来的经世致用传统对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巨大影响。然而,这种影响是始终处于与安身立命、终极关怀的另一悠久文化传统的矛盾关系之中的。 (一) 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思想理论基础的实事求是精神,可视为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晶核,其思想理论渊源之一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家的“经世致用”传统。梁启超曾说,“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  相似文献   

4.
对墨子人格精神的研究,学术界侧重于墨子人格特征的研究,对墨子人格精神的思想渊源考察不够.墨子的人格精神是出自于多元化的思想基础:其源于尧舜禹之道、源于清庙之守、源于地域文化、源于实践而独创,通过探究墨子人格精神的多元化思想渊源,为墨子人格精神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5.
道教文学是一个体例与内容都十分宽泛的学术概念,它以道教活动为本原,以与道教思想、精神或信仰等相关内容为题材,通过多样文学体裁和多元创作方式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和追求审美以反映道教文化之种种。用纵向的历史眼光来看待——道教文学——作为互为背景的道教文化与文学艺术结合之典型代表,这独特的文学类型的发展过程是与中国道教文化以及文学艺术的发展演进相同步的。  相似文献   

6.
"活法"是中国传统诗学中最具表现力的概念之一。它来自于禅宗,盛行于北宋诗坛,其精神内核可以追溯到汉字"活"与"法"的核心文化元素;先秦兵书中之"奇"与其它诸典籍中之"变"与"神",是活法思想的精神渊源。《老子》与《易经》虽然没有"活法"的记载,但其精神实质却正体现了超越规则、崇尚灵活多变的灵魂。活法思想的真谛不在"法"字,而在"活"字。  相似文献   

7.
文学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精神传统的具有"美学尊严"的载体,其意义和价值主要蕴涵于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开创精神中,但要把它变成现实,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那就首先需要文学研究工作者的创造性阐释:通过认真发掘和研究,运用现代意识加以阐释,文学经典就能为当代社会提供大量的有价值的思想。这不仅使民族文化精神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继续承传和发展,而且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创造,特别是弘扬人文精神,彰显价值理性,端正价值取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道教在创立之初 ,就既关注人的长生成仙 ,又关注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的太平。唐代著名道教学者杜光庭的“经国理身”思想表明 ,内以修身养性与外以经国安民是道教终极理想不可分割的两翼。杜光庭的“经国理身”思想不仅在理论上确立了与儒、佛有所不同的道教终极理想的内涵 ,而且为宋代以后道教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经国理身”思想中所体现的现实主义情怀 ,将为道教思想在 2 1世纪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九莲山帐书文化是中国传统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帐书上的符箓发展至今有复文、云篆、灵符、符图4种类型。帐书文化作为本土文化现象,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感情的积淀,"旧传统新发展"是其渊源特征,于儒释道三教合流中凸显出其道教文化的本质属性,由古代巫师道士专属发展至今已为普通民众所掌握,且题材宽泛,形式多样。九莲山人生活在一个有倾诉、有寄托的空间里,帐书不仅能帮助人们释放精神压力,还有助于建构一个结构合理、自我调适能力强的生活共同体,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乃至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道教以济世度人为立教宗旨,<度人经>是灵宝派教义思想的核心.<度人经>奠定了道教神仙系谱,展示出道教宇宙论的面貌,凸显出灵宝派经教的特征.<度人经>提出的济世度人之"道",是道教之"道"的重要内容.在世界各大宗教的思想体系中,道教<度人经>倡导的度人思想,蕴涵着东方的智慧和人文关怀,具有永恒的精神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丘处机养生思想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长生是道家道教文化的古老传统。先秦老庄就已经提出以精神超越为主、以形神合一为归的养生理论,早期道教虽然以老庄思想为理论渊源,但与老庄相比,却更重视肉体长生。全真道否定了肉体可以长生的思想,提出了“全真而仙”的超越理念。但“全真而仙”的超越理念,却使全真道在养生与成仙之间产生了理论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丘处机开始重视养生,并提出了顺任自然、清心寡欲、炼养合一、德养结合的养生思想,从而又把成仙与养生统一了起来。  相似文献   

12.
论成玄英重玄美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玄英双遣双非的重玄美学以“空”代“无”,解决了老庄滞“无”在美学思维方式上造成的偏颇,他所构造的重玄妙境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人生境界反映了修道者的终极追求,而圣人的“妙契重玄”更是大道"圆融无碍"之美的具体展现。作为宗教学家,成玄英在他的美育思想中也始终贯彻了重玄之思。重玄美学不仅是对传统道家、道教美学思想的发展创新,对后来道教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神人合一”思想是中国道教思想的典型特征之一。研究发现,道教“神人合一”思想的直接来源是西汉儒者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其间接来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其根本来源则是远古和上古时期的“神人合一”思想。《太平经》“神人合一”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是对远古和上古时期“神人合一”思想的回归与超越,其实质则反映了修道之人对于人与人及自然和谐完美、与道合一、修道成仙之境界的追求与向往。《太平经》“神人合一”思想的提出,从形而上的层面为道教神学提供了本体论意义,从形而下的层面指出了修道之人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的可能性和途径,成为了修道之士的终极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14.
道教在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信念支撑下,把作为算具之规与道教法器之镜联系起来,从算具之规到法器之镜的转变背后隐含着合乎逻辑的思想依据。规、镜对道教产生持久影响的原因在于:镜天然地适宜于作为表征道教对长生久视、修道成仙之希冀的象征物;同时,规、镜在古代社会文化方面的象征意义已经深深融入作为道教之根本的修持法门之中。  相似文献   

15.
三元是道教的一个重要术语和思想概念。道教三元思想渊源于周易的天、地、人三才说,三元并列是道教构建其庞大教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对道教养生思想与理论的建构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了富有道教特色的“三元延寿”养生思想。“三元延寿”养生思想集中体现在元代道教养生著作《三元延寿参赞书》中。“三元延寿”养生思想和理法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不但将天元房中养生、地元起居养生、人元饮食养生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强调养生从日常生活入手,注重以德养生,具有很强的实用操作性,有积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在其产生和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广泛吸收了中华民族许许多多的思想文化作为它的渊源,又辐射、渗透在这些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强大的凝聚力、精神武器,在今天仍然显示着它的强大生命力。道教文化反对在人与自然之间分出高低贵贱,要求摒弃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进入天人相合无间的理想状态。道教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怀,对于理想社会的渴望,对于施展治国平天下抱负的期待,和儒家相比,丝毫也不逊色,绝不是人们通常所误解的那种“遁世主义”和当代那些主张强权政治的思想也是相反的。道教文化认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就是得道成真,在个人的生活准则上,它强调要尊道贵德,惟道是求,保持恬淡无欲、清静素朴,此与当前我国的部分人中由于在西方文化影响下所出现的那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社会风气是极不相容的。在文化方面,主张宽广能容,善于向不同的文化学习,既没有西方文化那种自以为是的“精神优越感”,也没有儒家那种视自己为正统别人为异端邪说的排他性。  相似文献   

17.
巫术是道教的思想源头之一.道教的完整体系几乎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民间巫术的方方面面.荆楚文化是有着巫术文化传统的地域文化:楚人好鬼,楚国国力的衰落,某些统治者成了亡国之君,也与"务鬼神,信巫祝之道"有关;楚人风行巫祭活动,祭祀的名目繁多,祭祀的对象广泛;楚国巫术祭祀之风成就了楚国的巫学传统,<九歌>被视为楚巫之歌,楚人"信巫不信医"在并世各族中尤为突出,巫舞禹步也被楚人用于治病.从"武当"之名、武当道教的斋醮科仪、朝山进香、武当道乐等方面看,荆楚巫术文化是武当道教的一大源头,也是道教的主要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为《鲁迅意识构成》的系列论文,着重从思想文化角度对鲁迅的孤独意识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孤独意识作为现代人自我意识深化的心理反应,同样贯穿在鲁迅的思想发展之中。文章指出,鲁迅的孤独意识经历了萌发期、发展期、高潮期和淡化期等四个显现阶段。对人及其个体的关注,展现以个体主观精神独立与自由为中心内容的人的精神价值的终极关怀,对于卓越天才思想的阐发,以及由此设计出民族解放、社会解放、人类解放的宏伟蓝图,是鲁迅孤独意识的本质内涵。确立'人'的视角,倡导'立人'思想,致力于思想文化启蒙工作,显示独立的人格意志力量,是鲁迅由孤独意识而萌发的精神文化创造性欲求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9.
宋元时期是道教发展的转折期,老学的发展由此也发生了变化,从学术史和思想史结合的角度,王安石、司马光、范应元、董思靖、张伯端等学者的学术思想进行分析,对流传至今的宋代《老子》注本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从文本诠释的角度来看,宋人解《老子》重视义理,并开以道教内丹解《老子》之新风;从思想的层面看,宋代老学重视心性之学的阐发,儒家注重阐发道德性命之学,道教注重发挥内丹心性理论,佛教则重在明心见性,同时宋代老学也反映出儒、道、释思想的互相包容与深度融合;宋代老学研究者身份的多样化和突出的思想创造性成为宋代老学发展的重要特点,其对理学的影响以及于道教义理建构上的贡献是其中两个突出的方面,可见当时的思想界在不同思想之间彼此激发所呈现出来的蓬勃创造力。  相似文献   

20.
道教之"道",是神仙信仰之"道";道教之"教",是"教化"之"教"。作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以神仙之道设教是道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显著特征。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神仙道教力求从调节人们的身心关系出发,逐渐形成了注重内在炼养、注重师承传授的宗教文化特色。道教的这种调节和整合功能,客观上适应了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体现了道教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面。同时,由于道教文化兼容并包,涵盖斋醮科仪、风水术数、武术导引、医药卫生、内外丹炼养等内容,这些内容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深深的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世俗社会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道教又被称为生活道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