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需具备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通过教学实践,探讨近世代数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以期通过近世代数的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自然形成,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发现者、应用者,从而成为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创新人才,要全面认识"创新",了解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提出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承担着重要责任,而其长期形成的培养特征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向选择,也让学校产生了很多困惑。通过鉴别不同学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差异,提出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从学校定位与专业取舍、自主创新学习、激发创新教学、倡导创新管理、狠抓实践应用环节等方面来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4.
实践教学对培养创业型和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对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就如何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社会的进步需要创新型人才。高等学校要成为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必须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并从改革教学内容、改进评估方式、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创设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等方面采取有效策略,构建创新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1世纪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需要出发,探讨了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强调应以更新传统教育观念,应深入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全面促进教育创新;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突破口;加强社会人文教育和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夯实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开展、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以调动大学生主动进行科技探索和自觉培养创新意识的积极性;培养一批创造型教师和发挥共青团的生力军作用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7.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遵循新思路,即通过建立"学习、研究、探讨、创新"一体化教学新理念,精选讲授主题和内容、精心设计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和参加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的实施,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使课堂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思想的实验室和创新思维的孵卵器,开拓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对东华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一些思路和见解。探讨了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平台和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所大学要培养众多创新型理工科人才.就要使教师在传授知识、传授技能的同时.切实地对学生进行精神培育.要注重培养学生使之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这是培养创新型理工科人才的重要前提。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宽厚基础、文理渗透、理工兼容、学科交叉,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持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加强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举措为:构建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工程教育,提高毕业设计成效,重视强产学研合作教育,通过制度和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探索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和不同人才培养规格的实践教学途径;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完善课外实践创新活动体系。  相似文献   

11.
创新型人才的能力构成及其修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创新型人才的能力构成分析,提出评价创新型人才不仅要看其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还应该从创新绩效、价值追求、观察事物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意志等参量来衡量;在依靠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自我修炼也是一条有效途径;创新型人才自我修炼需要树立创新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和维持创新欲望,训练求异思维,开发类比、联想和想象能力,更要勤于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2.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大力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性工科院校应探索具有工科特色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创业创新教育观和大工程观视野下,注重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造就具有创业精神、创造能力、创新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创新教学法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已突显,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更多需要在开放式讨论教学环节得以实现。MBA的案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又与教师引导技术有重要的关系。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顾问、教练、启发者的多种角色,为更能有效的在案例教学中发挥激发学员创新及发挥潜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思考企业教练技术应用于案例教学指导的沟通技术,试图探索提高教师培养创新型管理人才的案例教学引导技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创新型人才的能力构成分析,提出评价创新型人才不仅要看其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还应该从创新绩效、价值追求、观察事物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意志等参量来衡量;在依靠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自我修炼也是一条有效途径;创新型人才自我修炼需要树立创新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和维持创新欲望,训练求异思维,开发类比、联想和想象能力,更要勤于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以创新型人才作基础,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靠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在于创新型教师。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其教学水平、治学态度、文化素养等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因此,研究创新型教师素质的基本及其培养途径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6.
构建数字化土木工程结构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高等土木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工程素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作为教学改革的着眼点,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氛围教学的过程中,开展数字化土木工程结构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基于概念设计和工程素质培养理念的结构电算教学体系,构建与理论教学环节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多功能、多目标、多用途的"虚拟实验室"和"工程库",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工程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近些年高校界一直讨论的问题,对于地方本科高校的经济学专业来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更具现实意义。针对目前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具体改革措施是:其一,滚动式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其二,改革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其三,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其四,师资队伍培养改革;其五,以项目和竞赛为载体,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此教学模式中,既要从教学的准备环节、主导环节、中心环节、反馈环节等流程入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能力;也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规范教学评估体系,通过具体而实用的创新设计,实现中国古代史教学模式从传统知识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唯其如此,研究型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型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优秀的师资队伍、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和和谐的政策、制度条件。教育体制、考试制度和考试模式、教学方式和方法、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缺乏等是当前影响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加强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营造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大创新型教育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创新教育水平,切实改革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创新型教育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有创新才有进步 ,才有发展。创新需要人才 ,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应是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主渠道 ,应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试从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对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思考性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