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与蔡某结婚不久,他就去广东打工.分别后,我们通过四次电话,他说要去境外打工,以后就没了消息.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暑假时,我上初中的儿子带同学来家玩并留宿在家中,但没想到儿子的同学竟将我书房中的电脑碰落在地,之后连修带换部件花去了二千余元。而儿子的同学什么也不同意赔偿,打电话找到他在外打工的父母,他父母却说自己并未同意小孩在我家中睡,所以对造成的损害也不承担责任,拒绝了我的赔偿要求。请问,这笔修理费我能要求他的父母支付吗?  相似文献   

3.
大年三十儿,在外漂泊、奔波了一年的我以及我的弟弟、妹妹,终于回到家里,与父母吃了一顿团圆饭。饭后,父亲召集全家开了一次家庭会议。看得出来,父亲为了这次会议已准备了很久。但他绕了很大的圈子,我们也没有弄明白这次会议的主题。在我们兄妹轮番追问下,我终于从父亲有点艰涩的话语里明白了两个意思:一是家庭经济状况持续恶化;二是节后他准备到上海打工贴补家用。打工?我 63岁的父亲竟然准备外出打工?我听得心里一酸,忍了忍,眼泪才没有掉下来。   我的父亲是一个农民,同时又是一个将军之子。我父亲的父亲,也就是我爷爷,…  相似文献   

4.
问:近日,我驾驶货车到县城为师某运输化肥,师某随车同行,并坐在我右边座位上。在行驶途中,因遭蔡某大货车的撞击而致师某左腿断裂,我的车也被撞坏。交警部门经勘查现场和调查取证认定蔡某负事故的全部责任,我和师某无责任。蔡某在付给师某4500元医疗费后拒绝继续付款。师某认为他与我形成运输合同关系,我作为承运人应当对其因腿伤所受损失负赔偿责任。请问我是否该向师某赔偿? 江建中  相似文献   

5.
我和丈夫冯某于2005年10月登记结婚。结婚还不到两年,冯某就开始嫌弃我,经多方了解,原来是他有了外遏。我无法容忍丈夫的背叛行为,想与他离婚。我们在登记结婚后买有一套商品房,房产证上写的是冯某一个人的名字.该商品房的首付款18万元也是冯某的父母支付的。当时他父母没有明确表示首付款是赠与他儿子一个人的。请问,我在离婚时能否要求分割该房产?若有权分割,那么具体如何分割?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我敬爱的伯父董必武,逝世已经四年多了。在和伯父永别后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我时刻都在深切地思念着他。我幼年就失去了父母,从小和伯父母生活在一起。他老人家的言行举止,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父母的婚姻景象: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留在孩子心中的印迹:爱是恐惧,爱是负累,爱是一旦开始就注定悲剧的结局父母在我两岁的时候就离婚了,法院把我判给了妈妈。听说他们离婚的原因是"性格不合",而性格不合的解释总可以有很多。在妈妈的概念里,以爸爸为代表的爷爷奶奶以及姑姑被统称为"他们家"。而我们之间也总是比较自然地回避与之相关的话题,不去回忆、不去讨论也不必期待什么。  相似文献   

8.
肖军 《家庭科技》2010,(1):38-38
一位求助者:我一周岁的时候父母离异,高中时候母亲去世,父亲脾气也不好,我感觉从未获得过家庭的温暖。婚后我把丈夫的家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他什么时候家里用钱我都主动给他。我觉得我对他很好,也希望他知道珍惜。可是,我们认识这么久了,他只去过我家一次,到我家的当天就要求回去,我安抚了半天他才留下。  相似文献   

9.
回家看父母。一进门,上初一的侄子便高兴地迎了出来,蹦跳着去喊下地干活的奶奶。一个人无聊,便随手翻开了摊在炕上的本子,那是侄子的日记本。读着侄子一段段内心独白式的日记,确切地说是一封封写给进城打工的爸妈却根本寄不出去的书信,我五味杂陈,一阵心酸。"爸妈,我今天犯错误了。咱村小亮与邻村同学,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扭打在一起。我本来  相似文献   

10.
当前,农村很多年轻父母受打工热潮的影响,纷纷外出打工。然而,这时候孩子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正需要父母的悉心照顾和关怀,但是,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使得孩子们无法享受到父母亲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应当享受的亲情关爱缺失,从小就缺少了家庭教育,同时受到社会大环境影响和市场经济求利性影响,因此,这些孩子极易养成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这需要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并有针对性的予以帮助和解决。  相似文献   

11.
同学王某,自幼家贫,但勤奋好学,从小学到大学,父母未曾操过半点心。自高中起,他便设法打工求学,却不影响学业;受其影响,其弟也是如此。兄弟二人,都是在父母不知不觉之间,自己上完大学,自己找到工作,然后,开始回报父母。  相似文献   

12.
车车5岁了,白天在学校和小伙伴们闹个不停,可一到晚上睡觉时就喊腿疼。父母反复查看他的腿,不红也不肿,以为是玩累了,便让他多静少动。如此静了几天,可疼痛依旧。车车父母便带他去医院看病。经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后医生告知: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中,爱无处不在。有人说,爱藏在父母的怀抱里;有人说,爱藏在亲人的关怀中;我要说,爱就藏在饭碗里。那次吃饭时,我发现了这种爱。星期六的早晨,我伸了个懒腰,从床上爬起来,那几个辅导班都在等着我呢。妈妈说:“来不及做饭了,幸好前几天买了两袋方便面,今天就凑合着吃吧,吃完还得赶紧去辅导班呢。”  相似文献   

14.
上周,老家一个战友来青岛办事,我尽地主之谊,给他们一行四人设宴接风。说是战友,其实并没在一起呆过一天。两年前我回老家时,在一个饭局上偶遇,一搭话,原来都是同一年当的兵,只是他去了云南,我却奔赴东北鸭绿江畔,但既是同年入伍,也就以战友相称了,之后再无联络。那日接到他的电话不觉一愣,在他反复提示下,我方才从记忆深处将他捞起。  相似文献   

15.
细节的威力     
远方 《快乐青春》2011,(10):23-24
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去了广州,想靠打工创出一番事业来。但是很不幸,一下火车,他的钱包被偷,钱和身份证都没有了。在受冻挨饿两天后,他决定去捡垃圾——虽然受白眼,但至少能够解决吃饭问题。一天,他正低头拾垃圾,忽然感觉背后有人注视自己。回头一看,是个中年人。中年人拿出一张名片:“这家公司正在招聘,你可以去试试。”  相似文献   

16.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他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学习经书。 14岁那年,他听说省城开办了高等小学堂,便缠着父母要去投考。赴考途中,他看到外国军舰在长江上横冲直撞,便问:“他们这么欺负人,就没人管吗?”  相似文献   

17.
姐姐和姐夫是经人说合见过几次面后就结婚的。姐姐说,那个时候没有爱情,两人凑合着过日子,也就是一个可以避风遮雨的家了。婚后,他们经常吵架。这种情况持续到姐姐怀孕,那时他们已结婚两年有余。姐姐临产时,我和父母都在医院,当然姐夫也在。我和父母在走廊的长椅上坐着,聊聊家常,时而看看产房的动静。姐夫坐立不安,不时地走来走去。终于,室内传来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我们四个人同时冲向产房,姐夫走在最前面,他一把拉住刚出门的护士,焦急地问大人怎么样?护士说很好。他又问孩子呢?最后问男孩还是女孩?在得到大人、孩子安好的消息后,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相似文献   

18.
儿子还没满岁的时候,受一所谓朋友的蛊惑,我毅然辞职跑到外地去追求那飘渺的高薪。其实当初在长江边的那座小城里,我的经济虽不甚宽裕,但一家三口还是过得其乐融融。每天中午和晚上我下班回到家中,儿子就会张开他那没牙的小嘴甜甜地望着我笑,让我所有的劳顿和烦恼顷刻间烟消云散。然而,为了让儿子今后生活得更好,做父亲的责任感最终战胜了儿女情长。打起背包,我朝还不会叫爸爸的儿子挥挥手,便充满希望地踏上了打工之路。  相似文献   

19.
正堂姐在广东打工,只有春节才回家一次。我觉得姑父姑妈在家里肯定孤单,便嘱咐堂姐常回家看看。她听说,却轻描淡写地说:"没事,我爸妈呀,一点也不孤单。若是不信,你去问他们?"我可真不信,姑父姑妈就她一个孩子,他们在农村也没有什么爱好,对孩子肯定非常想念,孤单肯定是难免的。怀着这种心理,我去了姑姑家。吃过饭,我说道:"如果你们二老觉得孤单,就去我那住几天吧,堂姐她工作忙脱不开身,没空陪你们,这也是没有  相似文献   

20.
我在上世纪80年代与丈夫建造了一幢小洋楼。去年,我们夫妻俩共同立下遗嘱:我俩死后,小洋楼由两个儿子继承,每人半幢。后因在广东打工的小儿媳妇坐月子,我前往广东照顾她。待我回到家,丈夫告诉我:几个月来,大儿子夫妇对他不理不睬,连他生病住院了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