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徐渭一生坎坷,年幼时就遭遇许多家庭不幸,在40岁前后出现精神障碍症状,多次试图自杀,最后因为杀妻张氏而入狱.徐渭究竟患的是何种精神障碍,颇多分歧,此文整理了徐渭精神障碍自我认知的有关资料,分析了徐渭精神障碍的症状表现和形成原因,在分析现有徐渭精神障碍的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徐渭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情感不稳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等,由此得出徐渭患的是混合型人格障碍.  相似文献   

2.
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人格障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格障碍可能是由生物遗传、心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人格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内在的主体调适作用,还需要外在教育合力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络依赖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依赖会导致人的行为异常、人格障碍、人际交往受阻、交感神经失调。大学生是网络依赖的易患人群。造成网络依赖的原因涉及生物学因素和心理学因素。网络依赖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带来负性影响。为预防大学生网络依赖的产生 ,一是要提高大学生网络使用的正确性 ,二是要提高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可靠性 ,三是要提高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新农村就业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与大学生发挥才能的重要平台,而新农村就业模式则成为影响此项工程的重要因素.针对河北省大学生新农村就业模式存在诸如政府主导运行模式与财政困难、就业岗位单一与就业方式局限等问题,提出了构建综合模式,发挥市场主体功能的具体思路.并就就业平台多样化、就业形式多样化等市场主体作用体现给予详细的论述.另外,从政府主导作用、大学生新农村教育等方面予以思考.  相似文献   

5.
回避型人格障碍会造成个体包括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和躯体方面的日常功能损害。其不仅是功能受损最严重的人格障碍之一,也是最为流行的人格障碍之一。文章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和症状表现、发展及形成的原因、测量工具及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从心理动力理论的视角阐述了回避型人格障碍与其他心理障碍的鉴别诊断。指出遗传和气质等生物因素、早期儿童经历、依恋类型和家庭环境等因素都是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可能成因。目前一些关于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测量工具和治疗方法已被开发出来,但仍存在局限,未来需要更多研究发展更特异性的针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测量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性别差异的角度探索人格障碍与人格偏常特质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以南京市高校大学生为研究群体,实施问卷测量,采用SPSS23.0与Mplus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女性回避型人格障碍得分显著高于男性,而分裂型、自恋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得分显著低于男性;多维度特质模型中,在5个维度与25项特质上部分特质存在性别差异。②在女性样本中,人格障碍与负性情感、敌意和焦虑、欺诈、冷漠特质相关;而在男性样本中,人格障碍与负性情感、解离、失抑制和分离恐惧、敌对、持续性、多疑、避免亲密特质相关。③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在敌意维度和人格障碍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④欺诈和冷漠特质的交互作用对人格障碍起到反向调节的作用。结论:人格障碍和人格偏常特质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大学生新农村就业方式多样化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观念、体制、待遇、财政四个方面分析了河北省大学生新农村就业的制约因素,阐述了在新农村建设的初始阶段大学生就业方式多样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着重对多样化就业的具体形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鼓励创业性就业、吸引志愿者服务、开展各种形式联合共建等五种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人格障碍具有稳定性,但目前对青少年人格障碍的追踪研究很少.文章介绍了青少年人格障碍的概念,复习了青少年人格障碍的相关研究,简述了青少年人格障碍的稳定性,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未来青少年人格障碍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大学生的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绍兴文理学院170名普通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测试人群中女生共有95人,亚健康人数为34人,现患率为35.8%;男生共有75人,亚健康人数为16人,现患率为21.3%.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亚健康状况普遍存在,女生亚健康状况要比男生严重.鉴此,针对大学生存在的亚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学生社团对于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形成学校的历史传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社团呈现出参与人数多、活动形式多样化、影响效果大的特点,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社团引导和管理,使之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对挫折感的影响以及人格特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抗挫折心理能力问卷”、“人格特质问卷”和“大学生挫折感问卷”,对广东省内高校85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人格特质和挫折感之间均两两呈显著相关;2.回归分析表明,人格特质对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与挫折感关系起中介作用,其中,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外倾性和严谨性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总结心理资本和MBTI人格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提出了路径的因果关系假设,进而构建了基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心理资本和MBTI人格特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机制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天津的几所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MBTI人格与心理资本存在正相关关系,MBTI人格与心理资本对大学生成长有积极影响。基于人格塑造的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收获,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做人要讲道德,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一个做人的根本信念。当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多元化交融碰撞之际,对整个社会道德生活和道德价值观念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成员,他们的道德人格对提升整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如实地分析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现状,才能更好地从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方面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校与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信现状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信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与人格的健全有着极大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得出了影响大学生自信的六个因素,并通过对普通高校大学生与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信现状的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不同办学体制下大学生群体的自信程度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人际交往”、“家庭环境”两个因素上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人格优化系统是指在影响大学生人格优化相关因素内在联系中所形成的互动整合、并具有特殊功效的有机结构状态,主要体现为课堂教学、课外教育、社会实践、舆论导向、示范引领、制度建设等相互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等形成合力的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系统。积极构建大学生人格优化系统,对于培育大学生良好人格,提高大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国内19所大学5 428名大学生的大规模抽样,调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大学生人格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分量表之间存在着普遍的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活跃、坚韧、利他、重情4个人格因素对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作用比较明显;活跃、坚韧、随和对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爽直、利他、重情3个因子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抑制作用。本研究提示,加强人格品质的培养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应通过课堂教学、团体训练、个别辅导、课外宣传等多种手段,构建全方位的积极人格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为探析女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本研究以中华女子学院为例,运用“16PF”、“SCL-90”等测量工具,分层抽取439名在校女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女子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好于全国大学生常模,一年级学生检出率最高,城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农村学生,富裕家庭学生优于贫困家庭学生;略呈现群体人格特征,不同生源地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学生的部分人格特征有显著差异;良好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担负着社会主义发展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要力量,他们是否具有健康人格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重要性的角度来分析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人格缺陷,探讨塑造健康人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是高等学校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而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是以艰苦奋斗精神为强大动力支撑的。科学把握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充分认识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对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意义,采取有效措施,把艰苦奋斗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塑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是高等学校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必须认真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四有”人才,就成了大学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重大课题。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要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明白现代社会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要求,弄清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模式,实施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基本方法,切实做好大学生人格塑造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