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日关系是东亚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双方关系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地区、世界的稳定与否。中日之间既有历史问题、安全困境、领土、资源开发等不利因素,也有对和平的发展环境、相互经济依存度、共同安全利益等共同点。鉴于中日关系的复杂性,双方应该探讨在开放的区域主义中来推动中日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日民间关系中存在着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双方在地理和文化上都非常接近,在经贸和人员往来上也十分密切;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双方民众彼此在心理上却存在着巨大的陌生感,这种陌生远远超过双方各自对西方的了解。这似乎是有悖常理的现象。本文将就中日民间关系中存在的矛盾进行描述和分析,并就中日民间关系的发展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3.
间谍被称为世界上“第二种最古老的职业”,远在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私有制萌芽的出现,各部落、氏族在相互交战中,间谍活动就已成为敌对双方进攻和防御的重要谋略和手段了。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中欧关系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后的中欧关系在经历短暂波折后便迅速恢复 ,不断发展 ,乃至全面高涨 ,如今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与同期的中美、中日关系的跌宕起伏相比 ,中欧关系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着健康的轨道不断上升的。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冷战后中欧之间存在着发展良好关系的坚实基础和动力 :在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问题上 ,中欧具有战略上的一致性 ;美欧、美中利益冲突的频繁增加则从侧面推动了欧盟与中国的接近 ;大国之间关系的良性互动又带动了中欧关系的发展 ;新型亚欧关系的确立更为中欧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欧良好关系的发展还能为双方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虽然目前双方在价值观、人权观等文化上的差异及由此引发的矛盾和冲突较为显眼 ,但从长远看 ,文化上的相互吸引、相互借鉴也将成为中欧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相似文献   

5.
匈奴地区的中原人口及汉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常等中原人口在匈奴社会里的实况,诺颜乌拉墓葬中出土的实物皆说明:两汉时期在匈奴地区匈汉人民之间,不存在相互敌对的思想意识。匈奴南下入塞“寇盗”中原边郡是不争的事实,但其目的是为生存而获取经济物资。匈汉争夺只是发生在局部的、暂时的现象,双方关系的主流是和平相处、互通有无。  相似文献   

6.
边疆地带安全环境的建立及维护、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建设同明代中朝两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两国边疆地带的安全及开发建设,为双方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安全及物质上的保障。而随着双方关系的日益融洽,又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两国边疆地带的安全与开发程度。这一现象不仅仅局限于明代中朝两国之间,而且在古代东亚世界的邻国交往中具有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晚年所作的一部得意之作。文本中饥饿艺术家与庸众之间存在着相对静止的微妙的矛盾关系 ,矛盾双方彼此敌对又彼此陌生 ,而这一矛盾又是建立在小说构建复性的双线结构上 ,具体表现为庸众对饥饿艺术家的“权利”关系以及饥饿艺术家的“自愿”承担。  相似文献   

8.
苏小东 《百姓生活》2014,(11):54-56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由于进攻一方的日本是海外征战,其作战形式必然是海陆协同的联合作战,而防御一方的中国也必须以海陆协同作战来应对。从军事角度看,甲午战争谁胜谁负,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双方对海陆协同作战的认识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作战条件、作战准备及作战指挥。  相似文献   

9.
澳美两国曾是太平洋战争期间的盟国,但在解决战后日本问题上,双方在诸如对日受降仪式、盟军对日实施军事占领与管制以及对日和会安排等方面,都存在不小分歧。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很多,其中,澳大利亚作为一个战胜国所具有的抱负及其地区安全战略,与美国的大国地位和全球称霸战略形成一定的冲突,这是双方在对日政策方面难以取得一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美台军事关系的现状及其对中美关系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建交以来,美台军事关系的发展成为中美关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近两年,美台军事关系在新形势下又呈现出新的特点。  美台军事关系日益密切,成为当前双方关系的“重头戏”一、美台双方极力制造和散布“中国威胁论”,为双方发展军事关系寻找借口。近两年,台湾当局有意识地加大散布大陆“武力犯台”论的力度,李登辉、萧万长等当局头面人物多次利用公开场合宣扬所谓“中共不放弃武力犯台的意图”、“中共对台湾一直怀有高度的敌意,并在军事上不断打压台湾”、“(中共)不断向俄罗斯采购新式武器装备,造成两岸军力上严重不平衡”。〔1〕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的军事伦理现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军事爱国之政治价值取向,实现军事伦理观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及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统一;以深厚的国家民族观念为思想基石,具有浓厚而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和民族尊严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伦理价值取向,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忠实捍卫人民利益;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战略谋划之最高准绳,以人民战争和积极防御为战略指导;以革命英雄主义为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强大精神支柱.这些系统的思想理论,从军事伦理角度极好地解决了"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如何去战"等一系列带根本性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问题.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2.
高校军事课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军事课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加强对军事课教学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军事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以充分发挥军事课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傣泰民族的"勐"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勐"的概念以及由"勐"所产生的政治制度、思想意识和宗教文化长期存在于西南泰之中,是这个族群所共有的,又是其区别于其他族群所特有的概念。从部落社会一直延续到近代,"勐制"与"勐文化"浓缩了西南泰的历史,从政治到经济、军事到思想、宗教到非宗教,"勐"的概念渗透傣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勐文化"有助于我们更贴近西南泰生活的社会实际,从这个民族群体所固有的本质特征来认识和理解它。  相似文献   

14.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平定张鲁、据有汉中,随即按照山川形便将汉中分置为四郡,相对于汉中盆地所在的汉中郡,位于东部西康盆地和鄂西山地的三郡被称为东三郡。在魏、蜀对汉中的争夺中,东三郡一度随汉中入蜀,又因孟达叛蜀而再度入魏,此后一直为魏所据。东三郡僻处秦巴山地,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其战略地位并不突出,但作为同时邻近蜀、吴两个敌人的边境区域,东三郡又非无足轻重,孟达的反复更加剧了东三郡的复杂形势。魏国在东三郡频繁的政区建置及其在行政区划史上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区域战略目标的调整与实现。  相似文献   

15.
在新中国成立过程中,苏联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援助。军事上,苏联支持中国共产党成功控制东北,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方基础;经济上,苏联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暨建国初期给予了大量的经济援助,使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政治上,苏联在建国问题上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外交上,苏联派米高扬访华,密切了中苏两党关系,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苏联的支持和援助有其利益驱动,但所发挥的作用不容抹熬。  相似文献   

16.
苏俄建立之后,美国在如何对待在政治体制上与自己截然相反的社会主义国家曾经犹豫过,但美国最终根据自’身的利益决定从武力、政治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反对苏俄。这些措施的实施,逐渐形成了美国时苏俄即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不承认政策。这一政策执行长达16年之久.给苏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阻碍了两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正常交往。  相似文献   

17.
从先秦到曹魏,羌、氐等少数民族政权一直与中原政权处于相互攻伐的军事状态,曹魏时期民族关系方有较明显的改善。十六国时期,羌、氐诸族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逐渐发展壮大,各政权之间又展开了新的攻城掠地的争夺。隋统一后,羌、氐诸族走向了衰亡。洛阳现存石刻中的姓氏资料提供了羌、氐诸族与汉族融合及中原民族构成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18.
贾充新论     
西晋贾充虽然为人无公方之操、声誉不佳,然而他具有很高的政治、军事才能。文章通过对贾充做过的4件大事的分析,认为他为西晋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西晋王朝的大功臣。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科学发展史的考察 ,分析论述了科学成长的内部因素与社会环境 ,指出科学的产生发展不但与哲学密切相关 ,而且社会经济、政治、教育、军事等外部环境也在影响着科学的发展。科学正是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中成长起来的 ,应该把科学的发展放到更复杂的背景中来考察。  相似文献   

20.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作为抗战时期中共在敌后创建的模范抗日根据地,在政治、军事、经济、党的作风和文化教育方面创造了极为丰富、有效的历史经验,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晋察冀根据地的成功执政历史经验包括党员领导干部素质及理论水平的提升,正确的执政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经济、军事、文化建设和党内作风建设,以及政策的灵活运用确保执政的长效性。当前,有必要对这些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并得出规律,这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