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化失真,指由于不同语言各自的文化特征所导致的、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文化内涵在不同程度上的丧失现象。以《红楼梦》第27回丫鬟小红与王熙凤的一段话为例。在这段话中,聪明伶俐的小红一连使用了17个含有“奶奶”的称谓词,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礼貌与尊敬”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采用韦努蒂以文化为导向的“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划分,对比分析这段话的三种英译(乔利、霍克斯、杨宪益),试图找出译文中文化失真与翻译策略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最基本的方法.但是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经常出现不可译现象,给翻译工作者造成困扰.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中的个别语言现象进行对比,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阐述了翻译中的一些常见的不可译现象,同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解决办法和实例.  相似文献   

3.
如何避免翻译中由文化转换不当而引起的误译或误解现象是翻译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提出了翻译中处理文化转换的一些方法,如直译、意译、形象舍却、形象转换等.  相似文献   

4.
随着翻译实践的进一步深入,传统翻译理论已经无法解释译本中尤其是文化翻译部分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不忠”现象。作为中国文化典籍之一的《浮生六记》,其不同时期两个英译本的译文和原文存在诸多差异。勒菲弗尔的“操控论”为此差异现象提供了意识形态的新视角。文章对比分析了《浮生六记》两个译本中文化翻译策略的选择,探讨了意识形态与文化翻译策略生成的相互关系,以期引导翻译工作者在文化翻译中能恰当地选择翻译策略,避免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最终达到平等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在翻译唐诗宋词过程中的文化亏损现象。文章指出了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和对此现象不同的态度。除此之外 ,文章还给出了一些处理文化亏损的方法 ,如何处理翻译中文化亏损的建议以及如何选择最佳方法来处理文化亏损。文章还就这些方面给出了例子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学在这其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以中日互译为例,通过浅析中日互译过程中所可能遇到的、相似或不同的诸多文化现象,说明翻译与文化是紧密相联的,而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必须同时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7.
文化差异特别是文化空缺现象对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如何处理中英文化中的空缺现象,怎样采用可操作的翻译手段,在各种语境中解决文化差异造成的语义缺省,完成语言文化内涵功能的转换,成为翻译者的首要任务。探讨导致文化空缺现象的原因,提出对文化空缺现象的处理应本着文化平等的态度,适应文化交流的客观要求,在"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模式下实施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我国翻译事业近年来虽取得长足发展,却呈现厚古薄今现象,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泽介工作未得到应有重视。文章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背景,从翻译文化战略观的角度对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困境及原因进行剖析,阐释翻译中国当代文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翻译中的过度适应现象的原因,提出避免文化过度适应的理论支持和技术路径;倡导在翻译过程中,要理解文化相对概念,树立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平等性的观念;在翻译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原文时,应避免简单地用译语文化替代源语文化,避免源语文化缺失和过度适应现象,以准确传递原文内涵,实现翻译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翻译的文化失真与补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坚持功能与忠实的标准,这就有可能导致文化失真。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文化失真的原因以及对其进行的补偿。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文化属性及汉译英的失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除具有交际和思维功能外,还作为文化的载体而存在。由于不同语言各自的文化特性,在语言互换过程中会出现原有内涵不同程度丧失的现象,即翻译失真。汉语翻译成英语时存在着六种失真的情形:其一是失趣,即原有语言之趣丧失;其二是失味,即原有文化韵味丧失;其三是失义,即原有意义部分丧失;其四是失礼,即原有礼仪内涵丧失;其五是失骨,即原有民族风骨丧失;其六是失美,即原有艺术美感丧失。增加直译成份、尽可能展开或加注、扩大文化交流是减少汉译英失真的三种比较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意象的归化英译看翻译与权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汉语文化意象在归化英译中的丢失与歪曲着手,结合翻译与文化交流的关系以及韦努蒂(Venuti)、阿萨德(Asad)等人关于翻译与权力的关系的论述,分析指出相对于英语文化的归化是对强势文化的妥协;汉英文化的交流并不是一种平等的交流;翻译的本质是服务于权力。并倡导异化翻译,尽可能保留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汉语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13.
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扭曲:诗歌翻译之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的生命,当意象涉及到某种文化的深层意蕴,这个意象就成为文化意象.在诗歌翻译中,对原作的文化意象进行任意取舍或扭曲都是不当的.对原作物象的尊重才是诗歌文化意象翻译的正途.  相似文献   

14.
译介学专门研究跨文化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研究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文化信息失落与变形,研究"创造性叛逆"等问题.应用译介学理论研究文学翻译,会使视野更为开阔,也会加深对文学翻译的理解和认识.根据译介学理论,由中国翻译家用汉语译出的、以汉文形式存在的外国文学作品为创造和丰富汉民族文学所作出的贡献与汉民族本身的文学创作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译介学从理论上肯定了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肯定了译者的再创造价值,也肯定了翻译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社会历史/社会文化文体学的研究成果为分析阐释翻译中导致原文文体变形扭曲的一些目的语文化语境因素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视角一文体体现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反过来影响文体形成;Andre Lefevere的“翻译改写论”也揭示了意识形态和诗学是文学翻译中一股巨大的影响力量,左右着翻译思想、翻译策略以及具体的翻译过程,从而会影响原文本在翻译中的命运。文章探讨了译入语文化中意识形态和诗学对原文文体风格传译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初的文化再造中,体现语言之关联的翻译活动具有破旧立新的关键性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新文学作家和译者并不单纯以拿来主义的热情被动接受西方文学经典,而是本着为我所用的功利心态对西方名著进行挑选和功能转换,甚至是有意地误读或歪曲,其目的是建构既与世界文学相融合又与其保持一定距离的具有本土现代色彩的审美叙述。  相似文献   

17.
针对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因素的问题,采用了举例说明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从五个维度探讨、分析了荚汉翻译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及如何有效地避免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误译现象。结果表明,语言的文化因素对裔译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重视文化因素,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8.
在商务英语翻译领域,商标翻译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文商标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不仅有不同汉字与英文单词之间的转换,还有不同文化认知之间的转换,而文化差异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认知中集中体现出来。结合具体实例,探讨中文商标英译中的常见方法,以更好地明确中文商标英译中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9.
在经过"文化转向"之后,当今的翻译绝不仅仅指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实践,而更多地指的是通过语言等媒介将一种文化转换成另一种文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翻译是文学作品翻译的核心问题,并且是翻译成败的关键。因此,翻译研究应当更多地考察翻译在不同文化之间所发挥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