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宝鸡新时期诗歌经过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期的繁荣后,进入了一个相对徘徊、低迷的时期.进入新世纪以来至今,宝鸡的新生代诗人重新积聚力量,并表现出一定的活力和锐气,作品先后在全国诗歌刊物上争相亮相,诗集不断结集出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可以说是一列开往春天的地铁.作为新生代的代表诗人白麟,以其不凡的实力和才华,令人刮目相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白麟诗集<风中的独叶草>,可以说是新世纪以来宝鸡诗坛乃至陕西诗坛的一个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2.
汪国真平白清丽的诗歌创作风格为我国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借鉴,对我国当代诗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汪国真以其“凝练”的手法迅速风靡中国诗坛,引发了“汪国真热”,而同时又顷刻间销声匿迹.为此,从汪国真诗歌的三个显著特征分析入手,探究“汪国真风暴”.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诗歌创作的非诗化倾向,是造成了当下诗歌诗性贫乏,读者远离诗歌的重要原因,对传统诗美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诗应该有共同的审美空间;诗意是诗歌不能失去的生命与灵魂;可读、可懂是诗歌不容遗忘的审美标准;音乐性是诗歌的内在精神特性.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诗歌潮起潮落的起伏动荡中。宝鸡的诗人们却始终如一地执着地坚守在诗歌创作的阵地。用他们有些寂寞的歌声抒发着对时代、自我、爱情、幸福、苦难的感受,为忽明忽暗的诗歌之火添加着柴薪.2004年5月23日上午。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举办了《宝鸡诗歌创作学术研讨会》。中文系的学者和宝鸡市的部分诗人们一起,对宝鸡市诗歌创作的历史、现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对部分诗人及其诗作的得失进行了研讨.现将部分发言摘要予以刊发,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民族诗歌创作成绩斐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民族诗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审美转型,逐渐从以往单一的政治审美,转向多元的民族文化审美;20世纪90年代以后,作品中呈现出民族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由于过度强调本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导致诗歌创作出现某种程度的狭窄化、同质化倾向,未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审美的共同性。在新时代,民族诗歌应更多地注重中华民族审美共同性的抒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学格局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宝鸡新诗的首度春天.一时间佳作纷呈,争芳斗艳,在全国曾有相当影响.其后,宝鸡诗歌一度走进低谷,往日的喧嚣归于平静.然而,乌云笼罩的天空终会晴朗,"不安分"的诗心并未因此而沉寂.新世纪初,一批中、青年诗人不约而同走到一起重整旗鼓,下定决心再振诗歌雄风.诗歌报<阵地>的诞生标志着宝鸡诗坛的苏醒.像一股旋风一样,宝鸡诗歌又一次以其坚守阵地的鲜明姿态引起了全国诗界的关注.秦舟便是这批诗人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7.
在牛汉的诗歌创作中,俄罗斯诗歌史上普希金、莱蒙托夫等诗人的影响是挥之不去的,后者不仅潜移默化地融入其诗性品格甚至诗歌的艺术形式中,而且在后来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诗歌内涵和诗学指向。我们可以通过选取牛汉1940年代和"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来剖析这一深远的精神关联。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末期,"第三代"诗歌运动结束之后,基于个人和社会等各种原因,有的诗人选择了放弃诗歌,还有的诗人则选择留守在现场,继续自己的诗歌创作之路。经过了90年代这十年的积累和沉淀,不少诗人在新世纪又返归诗坛,重新创作。他们在新世纪的持续性写作,既可能是对80年代诗歌传统的一种精神延续,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新世纪以来诗歌格局的形成和诗歌生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以大学校园诗人创作为主的“第三代诗歌”为切入点,在辨析上个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不同学院环境的基础上,论述1980年代校园诗歌创作的特点,以及1990年代围绕“学院派诗歌”的命名所进行的相关论争,进而讨论“学院派诗歌”这一命名的合理性问题及其对于当代诗歌实践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阅读状况为切入点,从阅读的角度关注诗歌在市场环境中的整体形构,从而揭示诗歌备受疏离的深层原因和生态变化。文章包括审美泛化中的诗歌阅读和阅读期待两个方面内容,并引入了“距离”一词,以阐释的方法对和当下诗歌具有同质性的90年代诗歌进行考量,以期给予现实的诗歌创作以反思。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诗歌的"民间写作"是和"知识分子写作"相对抗的诗歌探索和创作实践,因其致力于拆借象征体系和隐语结构,创作上倾向于口语化等特征而备受争议.从大众化视角、口语写作、表现力三个方面,通过对"民间写作"实践有价值那部分的挖掘,来给当下的诗歌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中期的诗歌形态主要有四种生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叙事诗和生命抒情诗,四种诗歌形态基本上反映了建国后近30年的诗歌风尚.闻捷、李季、李瑛、郭小川、贺敬之、穆旦、食指等是各诗歌形态的代表性诗人,他们的创作在思想情感和表达方式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个性.总体上讲,该阶段诗歌创作的美学风格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即,新中国成立以后,现实生活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工农兵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已经成为了当代诗歌的主要表现内容,而单纯、明朗、华丽、热烈则是它最突出的艺术特征,"颂歌"和"战歌"则是这一阶段的主流诗体.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人化写作"逐渐成为、并将是21世纪诗歌创作的一种常态.在诗歌现实中,"个人化写作"显示出肯定和否定的双重力量,前者保存着诗歌独立精神和艺术超越;后者异化、分裂或消解诗歌的整体精神,使诗歌沦为"物化诗歌"和"时尚诗歌".基于诗歌发展的现实要求,在诗歌与社会政治的新型深度对话关系上重建一种诗歌精神,将是诗歌"个人化写作"真正的活力所在.  相似文献   

14.
英国桂冠诗人泰德·休斯是一个具有国际意识的艺术家.休斯早期诗歌受美国新批评派影响,60年代又受到超现实主义诗歌影响,其诗作呈现出超现实主义倾向,休斯在中后期开始对道家思想产生浓厚兴趣,他的诗歌因而呈现强烈的道家思想倾向.休斯兼收并蓄,不断丰富自己的诗歌创作,形成了自己诗歌独特的品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40年代是冯至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在其诗歌创作中抒情诗、叙事诗和哲理诗三体兼备.冯至的抒情诗、叙事诗与哲理诗在现代中国诗歌发展史中均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其抒情诗与哲理诗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其叙事诗兼具文化、思想与审美的多重意义.冯至的诗歌创作既开拓了现代中国诗歌王国之疆域,又丰富了现代中国文苑诗歌之花的品类.  相似文献   

16.
诗歌的手工艺术是诗人头脑、知性和感性三合一的结晶。强调知性并统一感性的主知主义在诗歌创作中尤为重视技巧的作用。卞之琳和郑芝溶作为中韩各具特色的主知派代表人物因曾受英美现代主义,尤其是T.S.艾略特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中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如复合意象的理性塑造,生活用语的诗化表现及诗歌结构的稳健革新等。卞之琳和郑芝溶诗歌创作技巧体现了两人共同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以对 90年代诗歌生存状况的持续观注 ,深感 90年代传统价值观的瓦解严重压缩了诗歌的生存空间 ,诗人在狭小的空间内奋力挣扎 ,忍受着商业性文化对传统诗歌内质的消解。但诗人们试图在新诗前卫化突进过程中寻求传统内质的精华同现代审美意识的共通共融之处 ,期望创造出属于这个全新时代的特色诗歌 ,发出时代的强音。本文勾勒了当下诗歌创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穆旦诗歌的主题内涵,20世纪30、40年代与70年代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和他的人生际遇不无关系。对于穆旦来说,诗歌翻译是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了其诗歌创作,并对其诗歌创作的主题内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转变,既与作者人生磨砺相关,也与长期从事浪漫主义诗歌翻译工作相关。  相似文献   

19.
弗罗斯特认为爱默生不仅是最早对他的教育产生过最大影响的人之一,而且其影响是终生的.以弗罗斯特《论爱默生》一文为基本线索,在综述国内外关于爱默生对弗罗斯特影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爱默生与弗罗斯特诗歌及散文文本释读,着重从诗歌语言、格律、图征性意象、二元论宗教观以及“焦虑的自由”等方面,阐释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对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诗歌创作理论与实践,是毛泽东诗歌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歌创作的精神实践性质、主客体条件、思维特性及诗歌语言等方面,可以探讨毛泽东关于诗歌创作规律和方法的理论,这些理论在毛泽东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