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北宋时期的胡则曾身居要职,在多处任过地方官,诸地方志中皆将其作为地方名宦。至晚在北宋末南宋初年,胡则由人转化为神,由地方官演变成地方神。到清末,胡公庙遍布浙江,尤其是在他的家乡金华境内影响特别大。胡则由人变为地方神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其奏免衢、婺两地身丁钱的政绩。考证这一政绩的真伪以及其在浙江施惠政的情况,成为讨论胡则由人化神以及胡公信仰得以广泛传播的突破口,从而为人物原型在民间信仰中的变异现象研究提供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2.
两汉时期,众多齐鲁饱学之士以行政官员、民间儒者的不同身份,通过兴学传经、隆礼倡德、移风易俗、家庭教育等不同方式开展教化,对统治的巩固、社会的稳定、文化的传承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藏族僧侣之宗教职业生活是在寺院、家庭和社区三大层面逐步建立、完善并不断演进的,这是僧侣作为寺院职工、家庭成员和社会公民等多种身份的特征所决定的,亦是宗教与不断变迁的社会相适应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4.
南北朝中国佛教僧侣的诗学成就,可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方面,它领导着当时绮靡浓艳的诗风,而且实际上还是当时诗歌声律理论的最早的一批发明者与实践者;另一方面,南北朝中国佛僧侣的诗歌创作,扩展了中国诗歌的固有领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诗歌的表现技法,在中国诗歌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藏传佛教寺院僧侣是藏族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茶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寺院僧侣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茶,历史上还曾出现过规模庞大、气势恢弘的寺院茶会。因此,研究藏传佛教寺院僧侣的茶俗,可以充分挖掘蕴涵其中的深层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士”是我国古代对知识阶层的称呼,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魏晋时期起,音乐已逐步成为士人所必备的个人修养,成为评击社会、培养意志和精神自慰的重要手段,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琴赋》,阮籍的《乐论》为我国古代音乐美学的杰出作品。然而,没有政治、经济上的实力,“士人”是不会获得音乐的真正自由的。嵇康、阮籍的结局便是例证。  相似文献   

7.
继承制度是社会契约即共同体契约在人类家庭中的体现,实际上也是共同体共同共有或其他关系的一种法定解释。宗教团体、少数民族群居部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五保户等共同体契约的制度内涵可以覆盖并替代继承。依据《民法总则》第93条之规定,寺庙作为捐助法人,设立理事会等统一的内部机构,形成共同体的内部治理结构,依照法人章程形成对内的行为规范,指导僧众的行为,生活生态呈现一种自成一体的共同体结构,僧侣遗产的处置应当适用共同体中建立的习惯规范,而并不适用继承制度。这并不意味着继承制度与宗教习惯、民族习惯、民间习惯存在冲突矛盾。适用契约路径解释僧侣遗产的处置,可以有效解释一系列继承法进路无法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雨果是 19世纪法国文坛的浪漫主义领袖 ,他用浪漫主义手笔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一个宗教的叛逆者———副主教弗罗洛 ;霍桑是 19世纪美国文坛的著名作家 ,也采用浪漫主义手法的他在《红字》中雕琢了一个宗教的妥协者———牧师丁梅斯代尔。两位基督教“僧侣”皆因欲而死且多遭评论界指责。探究他们命运背后的宗教蕴蓄和作者的人生理念有助于查明他们的死因 ,发现问题的实质 ,从而更好地理解两部巨作文字里流淌的弦音。  相似文献   

9.
历时半个多世纪的五代社会生活,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乱”,但其实质却在“变”。中枢政治制度的变革乃是这场社会剧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在于:宰相职权的削弱,枢密、翰林(或端明)学士地位的提高。由于与政治的特殊关系,五代士人积极参与了这场社会变革,并通过科举、入幕等方式挤身五代中枢机构,成为中枢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士人在五代中枢政治中的活动促进了五代区域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并为北宋大一统局面的最终实现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小说中的僧侣形象,向我们展示了湘西人的宗教意识及其变化:“人生情感的朴素,观念的单纯以及环境的牧歌性”,为湘西人观念中的神提供了生存条件;然而宗教却有着极大的欺骗性;湘西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的生活和对传入湘西的西方宗教的反感与蔑视,是湘西人宗教意识历史性变化的深刻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1.
论宋代文人对“晋宋间人”之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宋闻人"追求一种超越世俗的自由独立的人格理想,为之后千百年来的中国文人确立了艺术化的、富有诗意的最高人生境界和审美精神境界,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文人对"晋宋间人"之接受经历了书法及诗文认同、审美人格及审美理想认同两个阶段.这表明了宋代文人对"晋宋间人"的阐释、解读,逐步深化,并与南北宋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对外开放的盛世,对外来文明多所吸纳.其中胡商、胡马、胡香是与唐人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外来事物,它们在唐人文学中的表现,从不同角度反映着大唐社会及大唐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3.
在整体美学风貌及品格上,《庄子》对唐宋以后形成的古典诗歌"意境"论、宋元以后逐渐成型的文人画美学标准,皆影响至深,此点前人已多有论及。文章拟从创作心态的角度入手,通过梳理传统画学对绘画功能的认识、宋元时期逐渐成型的文人画从传统绘画的"形似"发展到宋画之达理适意、再渐至元画之"意趣"入手,分析文人画对绘画功能认识的逐渐转变,在此基础上渐渐蕴生了文人墨戏,并探讨贯穿于前述整个艺术史过程中的《庄子》对文人绘画创作心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胡应麟图书分类方法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应麟在前人基础上 ,提出了将类书、佛道书及伪书别于四部之外、分门另录的五部分类思想 ,并进行了实践 ,而实践又深化了他的一些主张。总的来看 ,胡应麟的分类方法既有其得 ,又有其失 ,但得多失少  相似文献   

15.
浙江“胡公大帝”的信仰作为一种区域性神祇信仰,已延续数百年,近年来,浙江各地关于胡公大帝的信仰又呈上升趋势,胡公庙的兴修层出不穷。文章对信仰经久不衰的原因以及这一信仰圈对当地思想、文化、经济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概括出中国民间信仰体系的特性及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和在区域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胡应麟曾专门著书考证杨慎的学术失误,周婴对其工作态度进行了严厉批评和指责。但考察史料原文可知,周婴的指责无一不谬,其所作所为已近乎自我炒作。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胡风与周扬就典型问题展开了一场极有文学价值的论争。虽然双方观点各有正误,但由于这场论争发生在我国典型理论的初建阶段,所以,对于我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和马克思主义文艺典型论的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然而,由于他们又都是从认识论的一般性原则出发阐释典型的本质的,因而,未能划清图解生活与艺术概括、审美创造的本质界限。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鸳湖曲》的作期作了补充论证,在细读的基础上,分析《鸳湖曲》的主旨有双重意蕴,即寓身世之悲,表达个人生命与时世迁移的两重悲剧。同时指出全诗的主线为竹亭湖墅,对《鸳湖曲》一诗有关吴昌时的评价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在元代文坛,学者与文人相兼、理学与文学交融是当时学术的主要特点.在众多学者型文人中,吴师道是前人关注较少却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个,他的《吴礼部诗话》很能体现元人诗论理学与文学相互浸润的特点.像吴师道这样主张理学与文学并重的文人在当时有许多,他的做法是整个时代的趋势,是带有学术共性的问题,绝非一家一派的取向.而造成这种共同取向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同时文人们也开始反思宋儒鄙薄文艺的祸害.其二,元代理学大多传承朱熹一脉,而朱熹恰恰是宋代理学家中"学髓"与"文澜"集于一身,并能稍稍容忍文学性的一位.其三,元代疆域统一后,学术交流方便,门户壁垒被逐渐冲破,学源关系交叉多样,学人们转益多师,融会贯通,导致了学术风气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英子 《南都学坛》2006,26(2):61-66
唐代是一个文学空前繁荣的时代,在这些群星闪烁的文人中,有的是父子相承,有的是祖孙相传,也有的是兄弟叔侄翁婿和各种各样的亲属关系。根据史料记载,考证出五组唐代知名文人的亲属关系。他们就是:岑文本与杜易简、杜审言、岑参、徐坚、杜甫;司空曙与卢纶、元行冲、韦述;李白与武则天、许浑、郝处俊、李阳冰;李翱与韩愈、卢求、郑畋、卢渥;徐铉、徐锴与卢郢、徐延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