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和社会科学相比,历史学的学科特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作为一门时间之学,历史学要研究的是时间维度上的异邦,需要通过设身处地的方式进入过去、再现过去;作为一门叙事之学,历史学需要借助短时段的事件去探寻和描述中时段、长时段的局势和结构;作为一门人文之学,历史学关注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有独特的价值关怀和价值判断。近百年来的史学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政治史到社会史再到新文化史的不同阶段,也展现了历史学学科特质从离异到回归的变化轨迹。既要借鉴社会科学的优长之处,又须保持自身的学科特质和独立品格,这是今天历史学家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学者在讨论社会史研究时 ,涉及不少有关的隐尤 ,其中较重要的如理论滞后因素 ,以及社会史如何立足于史学等相关问题 ,尤其值得再深入讨论。不少中外社会史家都意识到建立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中介概念 ,以适应协调社会系统的结构性规则与历史偶然性、共时性与历时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与叙述等的需要。然而 ,社会史的出现虽为历史学提供了众多新领域 ,社会史学者却未能将这些新领域纳入一些整合性概念架构中 ,以为社会史做好理论建构工作。其实 ,相对于其他社会科学 ,历史学应有较大的整合潜力 ,因后者本来就以人类生活的总体为研…  相似文献   

3.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跨学科研究日益兴盛,学术研究领域中外交流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日趋交融、渗透。为了给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两个学科的方法论探索和学科构建提供一次深入交流的机会,为中国学者与世界一流学者搭建一个高水平学术对话的平台,2003年9月17-18日,吉林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与历史系在吉林大学联合举办了“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方法论探索与学科构建”高级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英国、美国和国内的六十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4.
社会史研究一直要面对和处理两对关系:一是其与传统政治史的关系。完整的社会史应当整合政治史,而非排除政治史;二是其与各种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史研究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应用可能会使历史学沦为社会科学的附庸。《宋代乡村组织研究》一书妥当调处了以上两对关系。它以宋代乡村组织为研究对象,聚焦于官方与民间的互动,体现了社会史与政治史的融合。作者有选择、有尺度地运用西方理论,对处理历史研究与社会科学理论的关系保持了可贵的清醒姿态。  相似文献   

5.
2011-2012年的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研究成果,既有研究空间的拓展、研究内容的扩增,也有诠释理论与分析方法的探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学科的一些最新进展和趋向.一方面,近年出现的一些热门论题仍在延续,如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控制、救济保障、教育改革、媒体传播、大众文化、记忆建构、城市史等领域都出现了较多论著,且研究内容日渐精深.同时,2011-2012年度还有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向:其一,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明显.这虽有助于丰富对历史的认识,但却在一定程度增强了历史学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倾向.其二,研究领域不均衡.如灾荒救济、教育近代化研究仍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但宗教信仰及女性史领域的研究缺少有分量的著作.其三,社会史研究时段的后移也是一个新趋向.抗战时期的社会史研究较为活跃,有的还延伸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开始大幅推进.  相似文献   

6.
“历史学者和社会学者之间的对话是两个耳背者之间的对话。”这是 2 0世纪 50年代法国年鉴学派史学大师布罗代尔 (F.Braudel)针对当时历史学和社会学各自为是、互不沟通的状况而发的感叹。时隔近半个世纪 ,可以说 ,不止法国 ,整个欧美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均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就历史学而言 ,从事社会史研究的学者不断向社会学和其他学科寻找理论支持 ,将那些学科的概念和方法直接引入到历史研究中 ,使历史学显示出蓬勃发展的生机。以法国年鉴学派和英国马克思主义学派为代表的社会史研究牢牢地树立起在世界历史学界的霸权地位。与此同时 ,社…  相似文献   

7.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社会史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既要具有本学科的“社会”涵义,又要有别于一般历史学(通史)的研究对象。这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际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会直接影响社会史研究的扩展和深入。  相似文献   

8.
关于社会史的学科定位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代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史一直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西方社会史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竞争中,以其特有的学术风格和卓越的学术成就,赢得了普遍的赞誉,独秀于史学之林。中国的社会史研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势头甚健,学术成果也引人注目。但社会史的学科地位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人们,从学科理论的层面上,影响着社会史学的进一步发展。1995年第1期《历史研究》发表的常宗虎《社会史浅论》一文,彻底否定了社会史相对独立的学科价值,认为社会史本质上届于“泡沫学科”。此说颇具影响,加重了人们的困惑。对此,笔者在《中国社会史学的历史命运》(《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再谈马克思恩格斯与社会史研究》(《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等论文中已有所论述,但意犹未尽,故撰是文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9.
身体史研究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侯杰  姜海龙 《文史哲》2005,(2):5-10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身体”成为西方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大陆”之一,涉及诸多学科领域。就目前中国史学界而言,“身体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拓展和深化该项研究似应从以下五个层面展开,分别是:身体器官史的研究、器官功能史的研究、生命关怀史的研究、身体视角史的研究、综合身体史的研究。将身体史研究归纳成五个层次,只是在以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研究假设与前瞻。真正意义上的身体史研究范畴之确定,以及使该课题彰显出历史学的特色,则有待于方家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1980年代后期开始走向复兴的社会史学无疑是新时期历史学最具学术活力、发展潜力和挑战气息的领域。近年来对社会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一直伴随着社会史学的发展1。笔者着眼于自身对中国社会史研究历程的考察,将20年来的社会史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反思既有成果,以为社会史学的深入发展提供一些思考。一、复兴与初步整合(1986~1994)1986年冯尔康先生在《百科知识》上发表的《开展社会史的研究》一文,被视为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研究走向复兴的开端,“恢复、发展社会史的研究,已是当今史学界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2。此后介绍社会史学的文章相…  相似文献   

11.
政治学在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引导的使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既为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也对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本刊组织上海社会科学部分学科带头入围绕上述话题,就如何把握当前重要历史契机、切实推进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从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多视角展开笔谈。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性质尽管在学术界还存在分歧 ,但社会史研究历史上的社会 ,举凡社会结构、社会阶层、人口、社会变迁、社会问题、社会整合和社区等等 ,都在社会史研究的视野之内 ,这应是没有争议的。问题在于 ,我们应当如何运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使社会史研究更加深入、扎实。历史学界对社会史研究倾注了不少心血 ,而社会学界对社会史则关注不够。社会学界要研究现当代的重大社会问题 ,其精力一时似乎还难以顾及社会史研究领域的一些问题。但对社会学界来说 ,社会史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研究领域 ,从长远来看 ,社会史研究的…  相似文献   

13.
跨学科研究即是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研究法则或研究领域的成果对某一问题进行学术考察,这种研究的结论会对这两个领域学术原则的证实及发展同时做出贡献.民族学与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是社会科学范畴内不同学科在理论和方法论上的互相借鉴.民族学和历史学各自作为一门自律的科学,它们需要借鉴彼此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但这并不等于说两门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彼此可以直接适用.不过,民族学家和历史学家并不否认人类学和历史学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区别.概括地说,有如下几点:(1)历史学的研究工作建立在无数观察者提供的文献资料的根据之上,间接地通过这些史料“复原”特定的社会风貌,民族学则强调在实地调查中通过研究者对现实社会的直接参与和理解研究资料,以展示特定文化中的社会原型.(2)历史学对人类社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理论争鸣及其演进(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建华 《河北学刊》2004,24(1):175-181
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史学兴起。新社会史的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6年为第一阶段,1997年至今为第二阶段。关于什么是社会史,主要有专史说、通史说、视角说三种看法,近来不断出现整合这些说法并加以创新的论述,不妨称之为"社会史新说"。社会史应该借鉴各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社会史研究者的共识,讨论比较多的则是社会史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文化史、人类学、地理学、区域史的关系。就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史理论探讨的演进看,对社会史的学术定位有一个从比较考虑研究对象到兼顾研究视角再到"问题"的过程,它始终同反省历史学有关。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史学兴起。新社会史的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6年为第一阶段,1997年至今为第二阶段。关于什么是社会史,主要有专史说、通史说、视角说三种看法,近来不断出现整合这些说法并加以创新的论述,不妨称之为"社会史新说"。社会史应该借鉴各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社会史研究者的共识,讨论比较多的则是社会史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文化史、人类学、地理学、区域史的关系。就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史理论探讨的演进看,对社会史的学术定位有一个从比较考虑研究对象到兼顾研究视角再到"问题"的过程,它始终同反省历史学有关。  相似文献   

16.
投稿指南     
《河北学刊》是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刊物,目前为双月刊,208页,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载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等学科的学术理论文章。2003年,本刊将继续保持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不断加强刊物的思想性、探索性和前沿性,并重点推出以下栏目: 在哲学研究领域,开辟有“哲学问题新探索”、“外国哲学与哲学史”、“经济哲学与经济伦理”,重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史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势,常建华先生结合自己20多年的社会史研究实践,回首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历程,出版了新著《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对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进行了总结与思考。首先,该著对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进行了学术史梳理。书中收录的《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特征》、《中国社会史研究概况》、《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理论争鸣及其演进》等重要文章,不仅厘清了中国社会史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而且对当前社会史研究的最前沿的领域进行了深刻的…  相似文献   

18.
公民社会培育的法治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有关公民社会理论的讨论日益深入,但从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展开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的研究论著并不多见。把历史、理论与现实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公民社会历史变迁,总结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推动我国“和谐公民社会”,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自觉实践,这对人文社会科学探索学科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实践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刊为此组织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就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9.
现代公民社会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有关公民社会理论的讨论日益深入,但从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展开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的研究论著并不多见。把历史、理论与现实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公民社会历史变迁,总结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推动我国“和谐公民社会”,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自觉实践,这对人文社会科学探索学科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实践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刊为此组织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就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在当代中国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有关公民社会理论的讨论日益深入,但从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中展开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的研究论著并不多见。把历史、理论与现实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公民社会历史变迁,总结公民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推动我国“和谐公民社会”,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的自觉实践,这对人文社会科学探索学科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实践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无疑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刊为此组织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就现代公民社会起源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